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是指教父時期(約主後100–800年)基督教神學思想與古典哲學之整合與互動。這段時期的基督徒思想家—尤其是拉丁與希臘教父—在發展教義、護教、聖經詮釋與倫理教導時,深受柏拉圖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與斯多亞學派等古典哲學影響。
為幫助你系統性了解,我將教父哲學依三種方式分類:時期分類、哲學傾向分類、地理與語言傳統分類。
一、按時期分類
分類 |
時間 |
代表人物 |
特徵 |
1. 初期護教時期 |
約100–250 AD |
游斯丁、伊利內烏、特土良、亞他那修 |
面對異教與猶太教,為信仰辯護,初步系統化神學。 |
2. 金口與學院神學時期 |
約250–450 AD |
奥利根、金口約翰、亞他那修、聖奧古斯丁、加帕多家三教父 |
發展三一論、基督論、恩典論,並與希臘哲學深度互動。 |
3. 系統化神學時期(晚期) |
約450–800 AD |
波愛修、丟尼修斯偽名者、約翰‧達馬森 |
逐步融合哲學與神學,預備中世紀經院哲學的興起。 |
二、按哲學傾向分類
哲學傾向 |
教父代表 |
哲學特色 |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 新柏拉圖主義) |
游斯丁、奧利根、丟尼修斯偽名者、奧古斯丁 |
強調靈魂不朽、理念世界、高舉靈性與理性;視可見世界為影子。 |
亞里斯多德主義(Aristotelianism) |
波愛修、早期東方教父(部分) |
注重邏輯、定義、實體與屬性,成為日後經院神學的邏輯基礎。 |
斯多亞主義(Stoicism) |
特土良、部分拉丁教父 |
重視理性、自然法與道德生活,強調苦難中的操練與德行。 |
基督教希臘綜合哲學 |
加帕多家三教父、亞他那修 |
整合希臘哲學與基督教啟示信仰,建立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論述架構。 |
三、按語言與地理傳統分類
1. 希臘教父(Greek Fathers)
- 地區:亞歷山大、安提阿、君士坦丁堡、迦帕多家
- 代表人物:
- 奧利根(Origen)
- 加帕多家三教父(巴西流、大革利修、聖那西盎)
- 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
- 拿撒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
- 特徵:愛用哲學與神秘主義語言,傾向形上學與神學冥想。
2. 拉丁教父(Latin Fathers)
- 地區:北非、西歐、羅馬
- 代表人物:
- 特土良(Tertullian)
- 西坡里安(Cyprian)
- 安波羅修(Ambrose)
- 奧古斯丁(Augustine)
- 波愛修(Boethius)
- 特徵:重視倫理與原罪教義,較少形上學,注重實踐與教會結構。
四、總結圖表:教父哲學分類概覽
分類方式 |
分類名稱 |
代表人物 |
哲學特色 |
時期 |
初期護教~晚期教父 |
游斯丁、奧古斯丁、波愛修 |
從護教到系統神學 |
哲學傾向 |
柏拉圖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斯多亞主義 |
奧利根、波愛修、特土良 |
融合經典與啟示 |
語言與地理 |
希臘教父、拉丁教父 |
拿撒勒的貴格利、奧古斯丁 |
神秘神學 vs. 實踐神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