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聖徒之堅守忍耐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這首詩歌,出自一位曾經以販賣奴隸為生之人,約翰紐頓(JohnNewton)的 手筆,已經有過許許多多持各種神學見解的信徒,從內心深處對這首詩歌 發出和應。我們前面一直所談的,就是紐頓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如何在聖經中的表達。這恩典最奇妙的地方,乃在於上帝拯救了我,使我罪得赦免。每次當我回想我 曾經是「失喪的」,「瞎眼的」,而如今得以在基督裡,被基督尋回,瞎眼得見真光,我不禁再一次感到驚嘆,驚嘆這恩典之奇異!我們發現此乃新約不斷出現的主 題思想。但是,這裡所說的、叫人感到奇異驚嘆的,只在於人們嘗到了上帝領自己進天國的恩典。
  「奇異恩典」另一段歌詞則提醒我們,上帝在我們身上所開始的這善工,是上帝要定意成全的:
   
歷盡許多危難綱羅,飽受百般患禍,
   此恩領我安然經過,更領我回天國。

  或許我們要問,紐頓有沒有弄錯,每一個基督徒都要面對與世界、與肉體和與撒但的交戰嗎?既然是這樣的話,紐頓這麼快就說「此恩必領我回天國」呢?這樣是不是有點過早了?無疑,乍眼看上去,尤其是當我們以一種衷心、喜悅的心情來唱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很難看出歌詞中有什麼信徒內心交戰的味道。如果紐頓有認真思想過那些「危難、綱羅、患禍」是何等切膚的話,他還能這麼輕易地寫出這些詩嗎?
   自然,這裡所引介出來的,就是聖徒是否能堅守忍耐到底這個問題了。我如何能夠確知,在開始基督徒的生命歷程後,一定能夠到達終點呢?如果本仁約翰在「天 路歷程」中所說的不錯的話,即使來到天國的門口,也會有一條引向滅亡的道路,我怎麼能夠有把握自己一定能堅持到底而不失落呢?不但如此,遠的不說,就說近 的,談談我們現實教會中每天所見所聞的好了。決志信主後,流失的、背叛的、中途退縮的不是大有人在嗎?在十六世紀,當改教運動在意大利進行的時候,在威尼 斯司他底拉市(Citadella of Venice)有一位律師,他接受了歸正的信仰後,被人拖到異教裁判所審訊,他當時就否認了他所認信的,並且還作了宣佈放棄信仰的聲明。而不久,就在同一 年,1548年, 他死了,死之前他落在一種極度憂鬱的狀態中,深信自己犯了無可赦免的罪。本來他的一生就此結束,是沒有什麼好提的,只是當時有人把他那段 黑暗的日子記錄下來,結果給後來許多英國的佈道家提供了活生生的佈道實例,用以來說明信徒不能持守信仰到底是極有可能的事,這樣,這位史柏拉先生才顯得有 點貢獻。本仁約翰在他的自傳中"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罪魁蒙恩記),也談到他自己在讀過有關史柏拉的生平後的一些感受:
 
 我感到整個人好像被絕望吞沒了一樣…..「上帝任由我跌倒….我所犯的罪是無可赦免的….」讀到這裡,I did light on that dread fulstory of that miserable mortal, Francis Spira,這本書當時對我心靈的刺激簡直猶如有人用鹽大力抹在我的傷口上一般;那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哀哼……,尤其是當我讀到他說:「Man knows the beginning of the sin, but who bounds the issues there of?」我的心極其懼怕…..有時,我感到我全身甚至我的思想整天都在顫抖,好像上帝可怕的審判隨時會臨到我這個罪大惡極的人。

  所以,我們就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當看到周圍的人屬靈歷程中有不愉快的結局,我們要問:既然畏縮、跌倒、離經叛道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我怎麼知道,這事有一天不會輪到我呢?這個就是我們要談的信徒堅守忍耐的問題了。
   新約聖經曾經用訓誨,用實例,鄭重地警告過我們有些當眾宣告過自己基督徒信仰的人,可能會堅守不到底,中途就把信仰放棄了。在主的門徒當中,就有一些跟 隨主跟到一半就離開的,有的甚至招至可怕的下場。在保羅的同工當中,不只是離棄保羅,連主也離棄了的人好像也不只一個。我們因此不能隨隨便便以為這種現 象沒什麼大不了,很容易就找到挽救良方。耶穌自己在撒種的比喻中好像也在暗示,只有一種聽道的人才能信仰結實,持守到底,其它的最終都會被各種邪惡的勢力 吞食掉,這些勢力會叫基督徒抵禦不了,信仰持守不下去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對主內信徒所講的話,就是針對這樣的背景:
  所以我奔跑,不是沒有目標的;我鬥拳,不是打空氣的。我要克制自己的身體,叫身體服我,免得我傳了給別人,自己反而落選了。(哥林多前書9:26-27)
  同樣,當我們讀到希伯來書,我們不能不受震撼,甚至感到訝異,怎麼整卷書會不斷出現有關失喪的警告字句,或勉勵信徒堅守忍耐的字句?對於新約作者來說,這顯然是一件不尋常、需要特別關注的事。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同一本新約聖經中,又有強烈的、幾乎是以絕對的保證那樣肯定的話,來強調基督徒必定能夠堅守到底。也正因如此,紐頓才有那麼大的信 心,認為無論將來的危難有多大,也無法阻撓基督徒跑完這場競賽。那位說要克制己身,免得自己落選的使徒保羅,不也表露過他無限的信心,說在末了的日子他 要得生命的冠冕嗎?(提後4:6-8)

不至失喪的保證

  如果你認為聖徒可以堅守到底這種論調,只不過是邏輯推理而非聖經教導的話,那你就大錯了。別的不看,就讓我們來看耶穌自己的話: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我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把他們從我手裡奪去。那位把羊群賜給我的父比一切都大,也沒有人能把他們從我父手裡奪去。我與父原為一。(約翰福音10:27-30)
  我們很難想像,主的這番話如何能被人理解成聖經根本沒有給予我們持守信仰到底的保證。主既講過這麼清楚直接的話,我們怎麼還能說聖徒堅守到底的教義,聖經沒有明講,只是有人推斷出來的而矣?再沒有比約翰10章耶穌的這番話更清楚直接的答案了。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也同樣地證實過主的這番話。在腓立比書,他說他深信:「那在你們中間開始了美好工作的,到了基督耶穌的日子,必成全這工作。」(
1:6)

    我們承認,他的這番話是對著一群人而不是個人說的,但那段經文所指的也必定得包括個別信徒才行呀!羅馬書第8章 則一定是指著各個不同的信徒說的。保羅在那裡向天上、地下、地底下一切的權勢挑戰,然後肯定地說,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讓上帝的兒女與基督的愛分開。他這信 心的基礎在前面已經講解了,上帝叫我們稱義得榮的恩典乃是他信心的所在。在聖經中,沒有絲毫跡像暗示上帝的計劃有可能變成泡影,又或者有什麼事足以切斷那 條「連接天上地下的慈繩愛練」。上帝既然 連他自己的兒子也不顧惜,為了我們,把他送到十字架上,我們很難想像他竟然會吝嗇那用來保守我們到底的恩典不給我們。要是我們能正確地理解基督的死,我們 就會知道基督的死乃保證了我們永遠的得救。這一點就是保羅在羅馬書8:32所要極力明辯的。
  新約聖經更集中談到了多項在教義層面的理由,為要進一步說服我們,不管阻力多大,上帝有能力保守他的兒女堅守到底。
   上帝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福音中所有的福份都是從這口泉裡流出來的,其中也包括保守聖徒永不失喪的恩典。既然上帝的揀選可以被形容成上帝的預定,那這種 保守就無容置疑了,除非上帝的旨意是會落空的。他不僅向我們施予慈愛,更定意要我們永遠成為他的子民,此乃我們永恆的歸宿。保羅在同一段經文中指著信徒 將來得榮耀一事所講的話,同樣適用於信徒的堅守忍耐。既是這樣,上帝的兒女一定能堅守到底,因為有上帝一路保守著他,因此他可以放聲高唱:
信心征服能力夠,危難時分凱歌奏,我主基督作護守,仇敵莫望將我蹂。
惡人四面向我攻,天上地下惡勢凶,無奈主愛不移動,我心繫主亦始終。

   --瓦茲(IssacWatts)
  因此,用彼得的話說,就是藉著信,我們得蒙上帝能力的保守,為要得那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1:4-5)。也許你會反駁說:彼得在此為聖徒的堅守附加了條件,他用了信心作為堅守的工具。然而,聖經從來沒有講過堅守是不需要信心的。但彼得也說過,凡有信心的必能堅守到底。
  上帝差聖靈內住在屬他的人心中。耶穌應許賜下他的聖靈(保惠師)他會與我們「永遠在一起」(
14:16)。正因他內住在我們心裡,我們大可用肯定的語氣,用約翰的話對自己說:那在我們裡面的比那在世上的更大(約一 4:4)。所以華森(Thomas Watson)對聖靈內住聖徒心中的聖經教導,有以下的表述:
  
凡有屋居住者,均會修理維護這間屋子;因此,聖靈既住進聖徒的心裡,也必會維護保養在他心中的恩典。恩典好比生命之水的江河( 7:38),這江河是永不枯乾的,因為上帝的靈是那泉源,不斷往江河中灌注泉水。
  基督為信徒代求。這個被教會常常忽略的真理,乃是堅守到底這個教義的核心。聖經多次提到基督之死的能力,是與他持續不斷的工作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因為他是我們的大祭司,常為我們代禱。保羅說,基督不但死了,並且從死裡復活了,坐在上帝的右邊為我們代禱( 8:34);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是的,因為他長遠活著,為我們代禱(7:25;參來6:20);約翰說,他是我們天上的代言人,而在約翰福音17章那篇禱文中,我們看見這位主和君王的代禱工作是如何彰顯出來的。我們的主所祈求的,起碼其中的一項,就是他門徒的信心得以的持守,以致於他們能夠堅信到底,並且他們的見證 也能得以保存(17:11,15)。這個信念,給查理斯衛斯理準確地捕捉到了,並且體現在他那首優美的詩 歌:"Where with, O God,Shall I draw near"(上帝啊,我還能投靠誰呢),這首詩反映了查理斯衛斯理最好的神學思想:
我見主立寶座前,制勝禱祈為我獻,展示他脅他雙手,我名刻劃在那邊。
我主永存為我求,主與我敵愾同仇,主禱我來說阿們,有主代禱還不夠?
   西門彼得的經驗可謂主為我們代禱的一個典型例子。他曾經否認過基督,然而縱使他有過如此嚴重的失敗,他仍舊得以保全。為什麼呢?無他,只因他的生命在 上帝寶座前有他救主的代禱托住。耶穌也解釋過他禱告的重點是什麼:「西門,西門,撒但設法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的信 心不至失掉。」(22:31-32)

    我 們看到,即使在這裡,堅守和信心也是分不開的。然而,基督的祈求,使信心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裡也能得著堅固。每當我們發現我們好像彼得一樣陷在魔鬼的網羅 中,我們就不能倚靠自己的力量,或仗著自己的信心,而是要仰望基督的信實,仰望他為軟弱之人的祈禱。你要是有這樣的認知,就必能得到安慰。這一認知更能帶 給我們確信,知道世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使我們與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愛隔絕。
   因此,堅守與信心,或堅守與基督徒在信心受衝擊時繼續爭戰的責任,在聖經中從來不是兩極分化的,從來不是:要麼這個要麼那個;而永遠是:既有這個就有那 個的。事實上,我們是因著信而不是在信以外堅守信仰到底的。這裡所呈現的圖畫是對上帝充滿動態而活潑的信靠,而他則主動的牽著我們的手,以致於我們得以堅 信不移。

    堅 守忍耐是沒有什麼總括承保的,從來沒有什麼信徒「保險」的教義,好像說不管我們如何渡日,上帝總是會保著我們的位子的。在新約聖經中從來沒有說一個信徒的 堅守到底,已經保險到一個地步,以致於他可以隨便忽視聖經中不斷出現的警告字句。早期信徒為免自己成為被棄絕之人,其儆醒渡日的程度,不下於那些曾經的的 確確跌倒過,然後卻被證實其信心仍舊得以保存的人。這些人事後發現,原來即使赤身露體、危險、刀劍,也無法消滅基督對我們的愛。
  然而,把注意力單單集中在聖經給我們的確據上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留意另外兩件事,即持守信仰之信徒所會遭遇到的攔阻,以及上帝為維持我們信心所定的方法。

堅守信仰的攔阻

  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親自論及這方面的問題。當他解釋每一種心田對上帝的道作如何反應時,我們發現:上帝的道要麼給人窒息住了(以致於即使看上去好像已經開始作基督徒了,中途還是會撤退),要麼沒有在人心中結出果實。
   我們有一種攔阻,就是不要讓上帝的道滲入我們心裡,因此道的種子就容易被撒但奪去。有些人堅守不到底,只因他根本從來沒有讓上帝的道鋤鬆他內心堅實的土 壤。耶穌將這種人的心比作路旁。在這個比喻中,路旁很可能是撒種的人每逢撒種季節必然會經過的地方,你會感到奇怪嗎?這個屬靈的比喻實在會叫人百思不得其 解:竟然會有些人,偏偏越是聽道心越硬,耳朵聽見了,卻沒有用信心領受(參來4:2)。對這種人來說,要「結出果實,茁壯成長」是絕不可能的。
   第二種可能性是「石地」的心田。這些人聽了生命之道,「歡喜」領受,立即發芽。但耶穌鄭重地強調,當患難和迫害來到時,他們很快就會枯乾彫謝了,因為 他們沒有根。一般堅守不到底的人,開始聽道時往往都是會表現得歡喜快樂的。聖經的教導暗示,只有當我們的心同時感到歡喜也感到憂傷,我們才是真的在回應福 音信息。即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罪人在為自己罪得赦免,獲得永生而歡喜快樂之餘,是不可能絲毫不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感到難過的。同樣,在基督徒靈 命成長的過程中,憂傷和喜樂的交替是必然的事, 這一點在新約聖經則是不斷有強調的。基督徒在世上有「憂愁,卻是常常喜樂的」(林後 6:10),從來不會只是有其中一樣的--起碼在今世不是如此。
  因此,對於聽了道只覺歡喜快樂的人,耶穌好像是在說,這等人的問題在於他們只接受了福音的一半,但是半個根基是不保險的,當風浪席捲而來的時候,當逼迫兇猛而至的時候,根基就難免會動搖。如果有人以為基督徒的生命永遠是花香常漫,喜樂連年,他總有一天會被無情地驚醒。
  第三種持守不下去的心田,主稱之為佈滿荊棘的土地。荊棘可以是些什麼東西呢?是「今世的憂慮,財富的迷惑,以及種種的慾望」( 4:19)。 它們「把道擠住了,就結不出果實來。」


    我們看到主的這教導,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來講都是十分適切的。無論是富有的人還是貧窮的人,是聰明人還是沒什麼知識的人,道理都是一樣。所有的人,無論能力有多大,社會地位有多高,總有今生的憂慮,總是覺得「草是隔壁綠;花是隔壁的香」(即使百萬富翁也會有這種感覺!)但這些纏慮是我們的致命傷,攔阻了上帝的道在我們心中的運作,因為纏慮會把道擠住。
   無疑,我們必須緊記這些教訓,不斷應用在我們一生的生活中,此乃影響我們堅守信仰的攔阻。主耶穌在這比喻中所講的都是人心的寫照,在我們起初聽道時就 沒有好好糾正的心態。這些心態所產生的後果,後來就慢慢呈現出來了。但這些之所以會叫基督徒不能堅守到底,乃是因為他們從起初就沒有根,因此也無法結果 的。在信徒靈命成長歷程中,有許多毛病都是因為起壞了頭。因此,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尋根探源,看看根是否乾淨,用屬靈的除草器把一切我們從起初就任由它們 生長在心中的那些雜草除去。否則,我們可能會發現,正如比喻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在心中裝了太多與上帝為敵的慾望,以致於再沒有空間讓上帝居住其中了。可以 保證一個信徒堅守到底的心田只有一種:
  但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用誠實善良的心來聽,把道持守住,忍耐著結出果實。( 8:15)

持守真道的方法

  我們在持守真道一事上,最大的鼓舞莫過於發現原來是上帝在保守我們。我們常常有衝動想往內來依靠自己。我們須要往外轉向上帝,轉向上帝的話語所給我們的確據,他說過他永不離開我們,永不捨棄我們。我們既在基督的手中,又在他父上帝的手中,此乃托住我們的雙重保證:
喜樂憂愁相交錯,我心驟起又驟落,美好產業在搖動,患得患失難捉摸;
千頭萬緒心中度,今朝堅強他朝弱;唯有主你不移挪,昨日今日永屬我。
向主支取我力量,主賜平安心堅強,我曾心繫俗世鄉,方覺灰暗心徬徨。
求主免我再流浪,求主將我懷中藏。此恩叫我心歡暢,主你大能我保障。
流離失所我曾嘗,轉眼已逝苦不常;我靈飛向天上鄉,有主居住在那方。
堅固膀臂向我張,緊抱弱軀切勿放,有主護佑何需慌?一切險惡頓隱藏。
在主有永恆美意,求主指示叫我知;我願單靠主意旨,心緒起伏莫視之。

有主陽光照我靈,烏雲滿佈不用驚;萬事不外主命定,心仗主愛靈平靜。
  --夏普約翰(John Campbell Shairp)
  不過,這並不是新約聖經的全部教導。上帝不但在我們生命中有他絕對自主的作工,他也透過一些方法來工作。他的保守促成了我們的堅守。為使我們能夠忍耐到底,他提供了足夠的恩典。
  到底上帝提供給我們用以持守信仰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當然就是上帝自己的話語。
  我們把他的道藏在心裡,免得我們犯罪(
119:11)。上帝話語中有好些警戒性字句,可以激勵我們憑信心勇往直前。上帝的話啟示了他計劃的模式,這就足以叫我們有勇氣在試煉中,或在靈性低落時堅定不移。上帝的話帶給我們從他而來「又大又寶貴的應許」(彼後 1:4),在我們為主爭戰時,成為我們的勉勵和安慰。彼得在基督受難時,遭到那惡夢般的經歷時,他就有主的話伴隨。他否認了他的主;他幾乎來到了變節的邊緣;他落在撒但兇猛的攻擊之下。但他「想起主對他說過的話」( 22:61), 主的話不單只擊中了他的良心,把他從迷糊中叫醒,使他悔恨落淚;想主的話也必然提醒了他主對他其它的應許:「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的信心不致失掉。」

    主的話在這裡正發揮其雙重作用,一方面耕種了彼得的心田,剷除荊棘,另一方面則重新建立他,預備將來要用他。在此之前,他只是以歡喜快樂的心來回應基督。他回 答主的時候,豈不是語帶嬉笑嗎:「這種事也許別人會幹,絕不會是我!」

    現 在呢,他感到憂傷難過,因為主的話把他傲慢和自信的荊棘劈開了。然後呢,他真的感到喜樂了,是悔改的眼淚所帶來的喜樂。從這裡,我們看到上帝的話是保存我 們、使我們堅守下去的最好方法,因為上帝的聖靈,那位堅固人心的,會不斷使用上帝 的話,好使我們在服事主的歷程中,有能力向一切艱難邁進。
  第二種叫我們堅守下去的方法,就是我們要盡忠職守。
   基督徒生命中之「職責」這一概念,這幾十年來已不怎麼被人提及了。這是一項急需被恢復的教導。許多基督徒生活中的失敗,都可以歸咎於在這方面過於其它 任何一方面的失敗。當我們在靈性上偏離正軌了,我們所偏離的正是我們應盡的職責。自從創世記三章開始,亞當夏娃就沒有盡到對上帝、對彼此間的責任,到撒母 耳記下11章至12章,大衛所犯的罪也是一樣,(大衛偏離了他作王的職責,因當時正是「列王出征的時候」撒下11:1,他卻留在宮中尋求安逸的生活),到了今天,也許現今在失敗一事上,所出的屬靈差子比任何其它方面都要多。當我們感到情緒低落時,還有什麼比不禱告、不讀經、不作見證、不敬拜更容易做到呢?不消多時,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散。因此,無論得時不得時,我們必須把基督徒生活中各自的責任,牢牢烙在良心之上。
  第三種方式是聖徒之間的團契。
   老一輩的傳道人常愛用的一個比喻,就是一塊燒紅的炭若是從火中取出來,它就會漸漸熄滅。即使對心中火熱的基督徒來說,這比喻仍然有很重要的意義。上帝 把我們造成要有團契生活的基督徒。敬拜、與別人一同作見證、在思想上和靈性上與別人有社交來往,以及分享上帝所賦予的恩賜等,都是上帝應許用以保守我們 「邁向錫安」的途徑。諸如羅馬書12章,以弗所書4章,哥林多前書1214章 等經文,全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屬靈的長進與我們造就他人的能力,以及被他人 造就的可能性均成正比。保羅說我們是同屬一個身體的肢子--這個身體是整個一起來轉動、生活、成長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生活的正常模式,乃是要歸屬一個活 的、有禱告的、有敬拜的、屬上帝之人的團體。
  上帝把這些祝福賜下來,為要使我們能堅守信仰。只要上帝把這一切從我們生命中收回一個短的時間,我們就會立即覺悟到,它們在我們心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因此,讓我們不要輕易藐視這些方法,這些方法是能夠讓我們持守信仰到底的。

在基督裡的安睡

  死亡!一般我們不認為死亡是基督徒屬靈歷程中的一部份。然而,我們畢竟是會死的,而我們則沒有想過這也是一件要靠上帝恩典完成的事。我們一般也不認為死亡也是聖經的教義之一,對基督徒現今活著具有很切身的實際作用。

    說實在的,這個題目並非一個時下基督徒會產生共鳴的題目;這個題目與現今的時代精神相去甚遠,談這個題目,或許別人會指你是否有「病態」行為,(甚至你自己可能也這樣怪責你自己)
  無論怎麼說,我們只需用一點時間仔細想想,就必然會發現「死亡」在基督徒人生中的確佔一席位,不僅如此,死亡標誌著靈程中的一個關鍵時刻和轉捩點。
   我們已經講過,一般而言,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工作特性是漫長的、漸進的。而非突發性或危機性的。但我們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的一生乃是充滿關鍵時刻的:一開 始,重生就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因為重生內含一種潔淨的大能,叫我們一次性徹底地擺脫罪勢的管轄;接踵而來的乃是一種持續的、漫長的、與世界、與肉體、 與魔鬼之間的爭戰;但這場戰役總得有個了結,基督徒總不能永遠爭戰下去,入了墳墓以後還在爭戰呀!

    這最後一站就是死亡這個關鍵時刻了。越過了這個時刻,我們就要踏入一個嶄新的領域。到在這新的領域裡,上帝的形象將會得到恢復。原來死亡並非真正的終點,好戲還在後頭。這就是為什麼說基督徒最大的盼望不是死亡,而是基督在尊貴與榮耀中的再來。基督再來之後後一切都要結束!

    但是,如果基督不在我們有生之年再回來,我們人生的路途總會先讓死亡給我們畫上休止符,那救恩的終曲會在此之後才奏出。這樣,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有必要好好思想。我們要對聖經有關的教導好好瞭解,並且好好預備自己,為主的榮耀,在基督裡迎接死亡。

死亡的本質

  醫學和科技在近幾十年來的突飛猛進,也為人類帶來了許多現實和倫理上的難題,醫學界人士也為 如何界定「死亡」而大傷腦筋。然而儘管科技如何發達,仍然沒有為我們解開死亡之謎。從某些方面來說,反而更加增了它的神秘性。讀者當中若有人曾經有過喪親 之痛的,相信一定不會忘記你們所熟悉、所親愛的人那個軀體當中所隱含的神秘。一個垂死的人(即使他身體已非常虛弱)和 一個已死的人,兩者之間是有無限的差距。你說你感覺到那個「人」已經不在了,已經「走」了,這種感覺是很難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由於我們認識對方都是透過這 個軀體,我們整個人的個性為人都裝載在這個軀體裡,所以當我們發現這個軀體和以往的那個不同了的時候,也難怪我們會覺得難以置信,不知所措。對有些人來 說,到了這個時刻,他們才恍然意識到原來人不只是這軀體而已,在我們裡面有比這僅僅的物質更超越的東西。
  
  但這一切不過是人類共同經歷的一些特徵。聖經有關死亡的教導又是什麼呢?死亡對基督徒又有什麼意義呢?
  聖經教導說,死是罪所帶來的後果。在羅馬書,保羅最核心的教導,就是解釋了人在整個宇宙中的狀態。他指出了第一個人類的罪,藉著他的罪,死亡就臨到了 人間,並擴散到全人類--因為所有的人都在亞當的罪上有份,亞當是他們的代表,是帶頭悖逆上帝的(5:12-21)。這也是為什麼保羅說死就掌了王權, 即使在那些不與亞當犯同樣罪的人身上,也有轄制權。這是不是就是聖經為嬰兒夭折的解釋呢?這些嬰孩可是從來不曾自願地、有意識地犯罪喔!早期的聖徒的確認 為是這樣的。罪的工價乃是死,而且工價平等分配,人人有份。
   不但如此,在聖經裡,死亡被視為罪的咒詛。死亡並不是像我們有時誤解的那樣,是一種祝福,一種解脫,一個平安的結局。不錯,這一切在一個基督徒離世的 時候或許都是真的,但這些情形實際上是與死的本質相違背的。因為死即等於決裂、離散。死乃使我們與上帝所造的契合隔絕了,死亡的身體乃是極醜惡、極具毀滅 性的--死乃我們「最後的仇敵」。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死將我們與我們所愛的 人分隔開了;它把使我們彼此間身體、思想、心靈相聯接的繫帶割斷了;死奪去了我們世上一切的產業;他人的死叫我們與他們隔離,並將他們帶到一個無法與我們 溝通的地方;我自己的死則表示我撇下了我一生所愛、所牽掛的人在後面,也就是說,死將我和我生命的一部份: 我的丈夫、妻子、兒女、父母、弟兄姐妹…..割絕了。
  死亡還帶給我們另一種的分割,不僅是我與我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即與自己心愛的人)相分隔,死還把我自己分裂了--我的身體和我的靈魂分家了。我們這個暫居其中的帳棚必須留在地上(林後 5:1), 我這副唯一的、用以認識自己、用以與別人交往的器具,必須與我的永恆的靈魂分割開來,與我天性相違的部份。這樣的事,實在遠遠超過我脆弱的理性所能想通 的。僅僅涉足窺探一下這種事情,已足以叫人不寒而慄。此乃咒詛也!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的主想到死之將臨時,他說他心中充滿憂傷。聖經形容他當時的心理狀態 所用的描述,暗示了主在想到他將要親嘗的可怖經歷時,整個人在顫慄。聖經形容主在客西馬尼園的那一幕所用的形容詞是屬於用來形容「困惑、不安,因身體上的 失調或精神上的困擾、憂傷、羞辱、失望而產生的近乎精神錯亂的狀態」。難怪馬丁路得評述說:「從沒有人像那人一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表現得像那般驚 恐。」
  所以,唯有當我們看到基督時,才能發現死亡真正的本質。在其它人身上, 我們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反應,有的懼怕到不在乎,有的悲傷,有的樂觀,林林種種, 什麼都有。而這些反應都是基於當事人對死亡之後的眺望。但當我們的主思想到死亡的時候,他卻是因看見死本身而退縮起來。當他看到他究竟要藉著死來肩負什麼 東西的時候,他對上帝說假若許可,叫這杯可以被撤去。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死亡本身的厲害。死亡是生命的毀滅者,而生命則是上帝他無窮的大愛所賜予人類的, 因此死亡不僅是我們最後的仇敵,同樣也是上帝的仇敵。

死亡之死

  基督徒看待死亡,正如看待其它所有的事,都是「在基督裡」來看的。

    死亡本身確實是一個叫人退避三舍的經歷。但在基督裡,死亡的必須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面向。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新約聖經中,我們每逢讀到有關死亡的經文時,所講的總是死亡如何已被擊敗。

    正 是由於這個原因,那些殉道者在面臨死亡時才會以得勝者的姿態出現;而大大小小的信徒在自知死之將臨之際,才會仍然安之若素。我們看到,在一個已經戰敗的仇 敵面前。基督徒勇敢面對死亡,他們知道他們的信徒是「安然去世」的。如果我們也想有同樣的勇氣,就必須清的說,死亡為什麼會被擊敗,以及是怎麼被擊敗的。

基督是如何奪去死亡的權勢

  基督以和我們一樣的肉身形狀來到世上,以致他可以親嘗並且分擔我們的死亡。希伯來書的中心思想,就是,基督成為我們的形象,體驗我們的軟弱,接受試探的考驗,忍受我們的苦難,為了要經歷死亡。他這麼做,以致可以成為我們救恩的「元首」( 2:10)。他的父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好讓他成為永活的救主,人類的朋友,並且能夠承諾永不離開我,也永不丟棄我( 13:5)。即使他沒有再做別的什麼事,已足夠叫死亡成為我面前的敗將,因為我知道,當我行過死蔭的幽谷,他會與我同在,我不會是孤單一人的,我有那位既是復活的主又是生命的主伴我同行。我們可以將這種信念,稱為對死亡之驚恐的誇勝。
  基督已經征服了「那掌握死權的」( 2:14)。希伯來書這裡用的這個動詞,英文聖經常常被翻譯成destroy(消滅),基本上就是「廢除了別人的武功」的意思。這就是基督的死給黑暗帶來的影響(參林前2:6;15:24)。死亡依然存在,但其權勢已經完全給廢除了。當邪惡勢力試圖攻擊信徒的生命時(正如現今這些勢力仍然不斷努力嘗試在做的),發現它們已經沒有權柄了。因此,它們只能欺騙嚇唬基督徒,讓信徒以為自己 仍然在它們的管轄之下。
   基督究竟是怎樣征服撒但,尤其是指那位「掌握死權」的撒但的呢?基督耶穌的得勝到底帶來了什麼局面?他的得勝是針對撒但用來控制我們生命的鉗子,即罪著 手的。保羅說基督透過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的過犯,以致他能夠為一切王權繳械。基督藉著在十字架上的得勝,把這些權勢公開示眾(西 2:15),魔鬼用來箝制我們的鉗子就因此失去力度、脫鉤斷裂了--我們不必再受它的奴役。這帶給我們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可以從此不必再受制於死亡的威脅!由於我 們的過犯已經從我們身上挪去了,而我們也不再是可怒的兒女或今世掌權者的奴僕(2:1-3),死的毒鉤已經由基督為我們承受了(林前 15:55-57)。只要我們注視著基督的得勝,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這顯然就是新約聖經為什麼把聖徒的死視為聖徒的安睡,(這裡所講的安睡並不是像有些基督徒所想的那樣,基督徒的靈魂會在他們離世之後和世界末日之前這中間階段安睡)。 當死亡的毒鉤己經消失,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已不足為懼時,死亡反倒變成了一道橋樑,在此橋樑的另一端,即我們醒過來新的一天的早上,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與 上帝同在了。縱使死亡還極力想威脅和捆綁人,但對那些把信心安定在基督身上的信徒來說,死亡只不過是安睡而矣。保羅說,這就好比一艘船解開了繫泊繩,「離 開了」我們靈魂今生今世所暫泊的居所,駛入無邊際的海洋,在那裡更靠近基督,甚至更是「與基督同在」( 1:23)
   這一切並不是要否認基督徒的離世,仍有各自不同的、難以言喻的經歷,正如我們每人的睡眠,也各有不同的經歷。由於我們各人的心理構造是相當複雜的,有的 人很容易入睡,想睡就睡,而有的則整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我們面臨死亡也是如此。在聖經中沒有說死亡一定要有什麼模式,因為死亡這經歷本身也是上帝用來 預備我們迎見他的方法。我們只能模糊地猜度,為什麼有些基督徒一生非常有把握地生活,反而到了最後這一役竟會打得如此艱辛,甚至有時感到幽暗慘淡;而另一 些一生比較小信的人,到臨終時竟會感到格外的甘甜寧靜。上帝有他的計劃、目的和他工作的方式,他是不會做錯事情的。我們大可以放心把自己的靈魂交付在他手 中。

預備迎接死亡

  基督徒當如何看待死亡呢?基督徒要學會用一種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死亡。我們不應當輕易地、很膚淺地視之為無物;也不應該容許自己怕死怕得要命。基督徒要認識到死亡是我們的仇敵,但我們要歡喜快樂,深知即使死亡也無法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 8:38),因為,在基督裡,死的毒鉤已經被廢去,雖然死亡仍然可能會臨到,或必然會臨到(除非主在此之前再來),但是死亡已經無法傷害我們了。
   然而,即使如此,我們發現死亡始終會帶給人一些不自在的感覺,即使明白聖經教導的基督徒,在感情上也會感到有難以協調的地方。死亡摧毀了一個人在世暫 時所擁有的和他所珍惜的一切。他不可能毫不難過地對死亡,向死亡表示友好和歡迎。我們必須操練自己的靈性,使自己在死亡來臨之際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死亡。 我們大可從以下三方面來操練自己:
  (1)我們的心必須以基督並與他同在的榮耀為至寶。保羅就是持著這樣的心態。他認為與基督同在乃是「好得無比」( 1:23), 因為對他來說,活著就是基督,死了也有益處--這益處就是獲得了一個與主更親密的關係,對主更有深刻的認識。這一切只有對那些今生愛主的人才有意思。如果 我們看重基督,超過世上萬事,尋求他的國和他的義,超於萬事,那麼,與主面對面相見,與我在世上要捨棄的一切相比,自然寶貴得多了。至於有多寶貴,我們目 前也許講不清楚,但我們起碼知道一點:與上帝的兒子同在是不會叫我們失望的。
   基督徒往往很容易失去這種識見。有一種想法往往很微妙地就給我們設下了網羅,例如,有人會認為只要我們今生慢慢培養我們基督徒的事奉,將來我們總會有 足夠的時間慢慢培養對主的愛和與主的團契。我們與主的關係是件大事,不能等到死亡使者來臨時才處理,因為人一定是在活著的時候死亡的!我們要清楚一點,活 著的時候習慣了對上帝不冷不熱,這習慣是會習以為常的。這種習慣既不容易說改就改,其後果也不能夠說補嘗就修嘗。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但相對來說,說我們 將來一定會比現在作更好的基督徒,是不怎麼可能的事。基督徒為末日預備自己的靈性,必須從第一日就開始。
  (2)我們必須以那將來所要獲得的祝福來提醒自己。基督在那裡,我們便會在那裡與所有與基督聯合的人一同相聚,有我們認識的:我們的朋友、教牧、長執、父母祖先、弟兄姊妹--大大小小凡幫助過我們的人。在天上的教會是何等的榮耀!來到眾聖徒一同聚集的教會是何等的榮幸( 12:23)
   無疑,講到將來的喜樂,我們現在知道的實在有限。還有許多問題,我們知道的答案也許只是模模糊糊的:到那時,我們彼此間應當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沒有 世上這一切的享受,或者再沒有那些舊有的,上帝賜予我們在世時的關係,我們的日子會怎樣過呢?那些在年幼時或嬰孩時就離世的人,在天上會不會再長大呢?我 們對上帝的知識是一下子頓然增加的呢,還是會經過一個過程,漸漸不斷增加的呢?到時候,我們還會不會認得大家呢?這一切合乎情理的問題只有一個可能的答 案:到那時再沒有咒詛,只有喜樂和滿足,因為上帝的祝福將毫不間斷地湧至他的子民。我們今生所嘗到的任何一種喜樂,到那時,只能顯得不過為鳳毛麟角,不足 為道了。在那時,一切都會是真實而永恆的!但唯有當我們真正經歷到這一切時候,我們的問題才會消失。那時候,我們就會承認說:「現在我終於『完全知道 了』」(林前 13:12)
  要是我們的思想能夠專注在這些確據上,我們自然會以一種嶄新的眼光看自己的離世和進入將來的美境。
  (3)我們必須在今生就覺悟到這世界不過是短暫的。換句話說,我們每一日活著,都必須抱著一種態度,就是以那一天可以隨時成為我們向世界告別的一 天。這也是保羅對哥林多人的勸告(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因為這世上的情況都要過去」,保羅說,所以「享用世上百物的」應當活著「要像沒有享用的一樣」(林前 7:31)。 如果我們對所有這一切的世俗享受不再緊握不放,反之,緊緊抓住的是基督自己,那麼,那一天早來或晚來也沒有關係了。當我們學會對今生的世界採取一種若即若 離的態度,那麼,我們一定懂得怎樣與將來的世界影形不離。司布真(H.Spurgeon)曾經在他的一次講道中,就保羅的「我是天天冒死的」這句話,點出 以下這個道理:
  
要 是一個人是天天冒著死的,他一定不會認為死有什麼艱難的。他原早已經常常操練死亡了,要他死,只是讓他再示範一次而矣;就好像歌者綵排了多次一樣, 他已練得爐火純青了,他只要再將那些音符發一次聲,就可大功告成了。那些每日清晨到約旦河邊,涉入水中與基督相交,與基督同死,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並與基 督一同復活的,他們該是何等快樂的人!當他們攀上了他們的毗斯迦山(Pisgah)眺望時,將一無牽掛,他們所看到的,乃是那些早已熟悉的事物,因為他們 早已研析過死亡的地圖。…..願上帝既教導我們這種處世的藝術,讓我們該活出這種藝術榮美來。阿們!

  那些認識到這種恩典的人,也許會跟本仁約翰所描寫的那位心直先生一樣,心感歡欣,本仁約翰在「天路歷程」中寫道:
  不久,信差又來找天路客,這次是找心直。找到了便遞給他一封信。信上說:「有命令召你去見主,預備好一切,可以進入天父的家。」信差也給他一個記號說:「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 12:4)


 心直聽見了這消息,叫齊了他的朋友們,對他們說:「我雖要死了,卻不作遺囑。我的誠實,我要帶去。不過你們可以把我的誠實告知後人。」

日子一到,心直便出 發到江邊,那時江潮適高,幸而心直生平有一位朋友名叫無虧心,特來助他一臂,幫助了他安然渡過了那無橋的江。心直最後 的話是:「上主的恩典掌管一切。」說完了,便離開了這世界。
  「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林前 12:12
)

在永恆裡得榮耀

  「死亡並不是終點」!基督徒 往往以這句話安慰自己,也彼此安慰。這話當然是真的,而且這話的真確性,比那些講這句話的人所能想像的更加意味深長。因為新約聖經不僅把福音對將來世界的 榮耀盼望指示給我們看,更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死了,我們仍未曾來到聖經所指的、那個「末後」的日子(參太 10:22;24:13,14;林前15:24;彼前4:7)

基 督徒所展望的重點不是他的死,而是跨越死亡的彼岸,是基督的再來,並且基督國度完全的成全。在此還有最後的一件關鍵的事情要發生。這件事在聖經裡曾經多方 面生動地描述過,乃「救贖工作的最後事件」。它會對作上帝兒女的生命具有決定性、關鍵性 的影響,它會把我們帶到知識之外的領域中,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站在海岸上的人,望著一艘船漸漸駛到水平線之後,然後消失了,而我們只能猜想之後所能發生的 事。這件事就是我們在永恆裡的得榮。
  當我們談到與基督聯合的各個層面時,我 們發現與基督聯合的層面是何等的寬廣。我們目前與基督聯合的焦點,當然是基於基督曾經為我們所成就的以及他仍然繼續不斷為我們所成就的。然而,我們知道, 在將來基督還有一件必然要成就的事工。到那時,基督與屬上帝兒女的聯合就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緊 密。保羅對那個時候是這樣形容的:
  基督就是你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和他一同在榮耀裡顯現。(
西 3:4)
  聖經有關這方面的教導有幾大特色,令人驚嘆,如果我們想對作基督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要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我們一定不能忽略這些教導。
  以上所提到歌羅西書的這段經文,是指基督最後的再來,到時也是所有已死之人的復活,以及一切事物的成全。在新約聖經,這個時刻就是主榮耀的時刻。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認識幾個要點。
  第一點,當死亡把基督徒帶到有上帝親自同在那個地方時,(保羅說,他離世就是與基督同在;耶穌對那個悔改的強盜說:「今天你必定同我在樂園裡了」), 上帝為了把「全備的救恩」賜予我們,好叫我們歡欣歌唱,他仍然還要做些工作。救恩的好處,不只是我們在今生沒有完全經歷,從一定程度來說,即使到了我們離 世的時候,仍然未曾完全經歷。不是說我們死了沒有什麼「益處」(
1:21), 而是說上帝清楚啟示給我們的計劃,並不僅在於「靈魂」的救贖,即靈魂終於可以從「身體」的拘禁中被釋放出來。這不是聖經中救贖的意思,這只不過是一種解脫 而矣。聖經所講的救贖是怎樣的呢?上帝要使人身體得贖,人最終不會僅僅是靈體的存在而矣。所以,基督救贖之工要等到我們的身體被上帝復活之日,才算徹底地 完成。
  至於死亡和復活這兩件事,我們不得不視之為是有時間上的差異的。當然, 我們知道,時間不能作為永恆的量度標準,若用時間的觀念來思想永恆,無論如何也 會把永恆簡單化了。然而,儘管如此,聖經本身也鼓勵我們用「現在與將來」、「之前與之後」這些概念來思想未來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遵此而行。縱使來到上 帝面前與他同在已經是極其榮耀的事,然而,之後還有更大的事為我們預備好了。
   我們要注意的第二點乃是,在天上為基督耶穌存留了更大的事,是為基督徒而存留。一個人的悔改在天上已經足以產生喜樂,這樣的話,經過了歷世歷代,目擊基 督的工作不斷產生果效,天上的喜樂就越發增添。但這還不算,在天上還有更多可見證的事,因為到那日,天使要親眼目睹基督再臨,基督要在他曾經被羞辱過 的這個世界中得榮耀。他必定要來這件事,乃是上帝所命定好了的。到那時,萬膝都要向他跪拜,人們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都要稱他為主。他的榮耀將彰顯於 世,他也要得榮耀。就在那一刻,基督徒要與他一同得榮耀,因為他們再也不能與他分離了。
   基督徒為何得以與基督一同得榮耀呢?這是第三點要注意的。因為當基督顯現時,基督徒就會被改變,變成像他一樣,不是說到了那時候,我們才得到的潔淨。正 如基督在第一個復活日的清晨從死裡復活一樣,他的靈和他的身體原先是短暫地被分離了。照樣,基督徒也是如此,基督徒的身體和他的靈魂會暫時被死亡分割開 來(或許需要數個世紀)。當然,這乃是一個奧秘(是違背「自然律」的), 是要用信心接受的。但是妙就妙在這裡,這正是我們的盼望所在。正因為「自然律」是 在受罪污染的世界中運作,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基督的救恩產生了宇宙性的影響,連自然律也要被改變!到了世界的末日,再沒有比死人復活更奇妙的事了。即使 在這十幾個世紀以來,我們的主的首次復活,已經足以叫人驚嘆不已了。因此,到那時,唯有到了時間的末了,我們才會真正明白保羅為什麼說,罪越多恩典就更顯 得多這話的重要性了。也只有到那時候,我們整個人性也會變得「像基督」。
   第四點要注意的是,新約強調說,到時候,整個教會將在同一時間一同經歷此事。這是何等令人興奮的事!到時,我們每個人,各自在自己不同的靈命階段中, 有的信主多年了,有的剛信主,有的大有恩賜,有的則在恩典上軟弱、恩賜也不及他人。然而,在我們之前,有多少億萬的信徒離世?但在那日,我們將一同分享主 的榮耀,並且與他一同得榮耀。那時上帝好像要對他自己說:「我曾經個別的,或一小群一小群的,多多地賜福過我的兒女;現在,我要以這最後決定性的行動,公 開地,在我兒子出現之際,把一切最後的特別祝福,同一時間傾予他們。」(參西3:4;帖前4:16及帖後;約壹3:2有關這一點的提示)
  但是,我們可能仍會問:「得榮耀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除了我們以上提到的這些一般性的要點以外,新約聖經更把四件界定清楚的事情展示給我們看。

  (1)復活-

  我們已經講過復活為 什麼是必須的--因為人乃是由物質所組成的,不僅是靈體而矣,並且,基督來乃為了要救贖並恢復人在罪中所失去的。正如聖靈在基督生命中最後的一件偉大工 作,就是復活的工作(參羅1:4),照樣,基督在我們身上所要成就的也是一樣,聖靈在我們身上要做的最後一件事,也就是他先在基督身上做成的事。此乃他工 作的必然方向,這工作絕不會在我們復活前就改變或終止的。
   如果我們因此就容讓我們的思想過度地集中在復活一事的神秘細節上,那是很可惜的事。這既然是一件獨特的、超自然的事,就意味著這裡頭所隱含的奧秘根本 就是我們無法瞭解的,唯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事的途徑,就是基督的復活。此乃我們最大的確據,由於基督以復活的大能活著,所以我們也會照樣活著;由於那曾 經死過一次的基督是永遠不會死的;由於叫他活著的是一種永遠不朽的生命;也由於我們已經與他聯合--所以那曾經叫他從死裡復活的大能,也會從他那裡流向我 們這會朽壞的身體(見羅6:8-10;7:16;8:11)。當保羅面對死亡時,他所持的就是這樣的信仰(參腓1:20-26;2:17)
  但我們是天上的公民,切望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他要運用那使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改變我們這卑賤的身體,和他榮耀的身體相似。 (腓立比書3:20-21)
  這裡所強調的,(也是新約聖經從頭至尾所一貫要表達的),是今生和來生之間一個延續和更新,而最突出的重點乃是,在我們卑賤的身體將會奇妙地更新變化,變成像基督那樣榮耀的身體。
  請不要忘記,保羅自己可是多多少少深切盼望獲得一個更新的身體,這身體會更適合這更新了的靈居住。他一定很清楚他那副身軀是怎樣拖累他的,這身體帶給 他軟弱、疾病及死亡;他也很清楚「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叫他得不到解脫,那痛苦是什麼滋味(林後12:7-8);當他寫信給加拉太教會的時候,他因眼 睛有毛病,要把字寫得很大,並以此來提醒加拉太教會的信徒,他曾經是如何在病痛中向他們傳道的。當時加拉太教會的人心痛保羅到一個地步,要是可能的話,甚 至願意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移殖給保羅,以表他們對保羅的愛(4:12-16)。也就是說,保羅知道這身體所帶來的痛苦,以至基督徒會期待有一天上帝會給 他另外一個身體,好讓他住在其中,永享榮耀和尊貴。從這個角度來講,福音所帶來的好消息,乃是救恩所救贖的,即是身體也是靈魂,兩樣是一併來的。
  到那日,瘸腿的可以行走,瞎眼的得以看見,耳聾的可以聽到,死了的得以復活。我們這個曾經居住過的、甚至可能受過苦的、卑賤的身體,要被改變成基督的身體一樣。

  (2)改變-

  隨著復活而來的這個改變,也是使徒教導中的一個重點。我們不僅只是「再次取回一個身體」,好像從前的那個一樣,而是會更新了的身體以至可以像基督的那個一樣。在這最後的改變裡,帶有上帝起初計劃的璀璨成就。保羅說,他預定我們,為要使我們與他兒子一模一樣的形象( 8:29)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論及有關復活的事情時,他用了三個比喻,使這種更新更容易瞭解。
  (a)更新就好像一粒種子埋在地裡死了,為的是要長出珍貴的??類 或花朵,因此,我們能朽壞的身體雖被安置在這地上,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必然能再復活, 帶來完全新的生命模式。這既是個從舊到新的連續性,也是個換舊易新的改變。這種復活身體的巨大變化,就像種子變成花朵一樣,這個新身體乃是從我們死亡時那 個身體變化而來的,雖然如此,到那時,我們還是會認得從前的自己(如果我們以耶穌復活為先例的話)(林前15:35-39)
  (b)正如被造之物的身體各有區別,復活的身體也會與死了的身體有別。保羅說,以星宿為例,它們與地上的動物、飛鳥、魚類有極不一樣的榮美。同時,太陽的光和月亮或其它星宿的光芒也都不一樣。照樣,復活的身體也會有很巨大的差異。
  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卑賤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有能力的;所種的是屬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屬靈的身體。(哥林多前書15:42-44)
  (c)復活的身體屬於另一個層次,與我們現有的身體不同。現有的身體是屬地的,將來的那個是屬天的(
林前 15:48)。 保羅用基督徒的兩種人性來區別這件事,基督徒從前「在亞當裡」,因此在亞當作為人和罪人一切的特徵上都有份。所以,他活在一種屬血氣、屬地的身體當中。然 而,他這新的身體則截然不同了,這身體會擁有一切基督復活身體的特徵,整個新身體的存在是嶄新的。它不再是屬血氣的身體,只適應血氣的世界,而是一個屬靈 的身體,適應由聖靈掌管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保羅要暫且揭示將來的復活奧秘,他說:
   我們不是都要睡覺,而是在一剎那,眨眼之間,就是號角最後一次吹響的時候,我們都要改變;因為號角要吹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這必朽壞的必須穿上不朽壞的,這必死的必須穿上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穿上了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穿上了不死的,那時,經上的話就應驗了:「勝利了!死亡已 經被吞滅。」 (哥林多前書15:51-54)
  「我們都要改變!」我們可能只能用比喻來幫助自己瞭解那將要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實,儘管對我們來說,這事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仍然模糊不清,但這盼望是叫人興奮的。

  (3)更新-

  新約聖經所用的這詞句,是要讓我們看見,基督開始在個別信徒生命中掌權之時,和基督最終更新天地萬物,在一切事物中掌權之時,兩者間的關係。在這兩方面所用的都是「重生」、「更新」這類的詞(參太19:28;3:5)。他們彼此間的關係,就好像種籽與花朵間的關係。聖經暗示說基督徒得榮耀的日子,也就是他們所居住的這個宇 宙更新的日子。天地會像衣服被脫去一樣,它會被捲起來,然後被更換(102:26;1:11-12)。正如信徒要被改變一樣,他週遭的環境也同樣需要 改變,以迎合他這新的狀態。彼得後書和啟示錄同樣見證說,在新天新地中有義居於其中(彼後3:13;21:1)。「被造的萬物盼望自己得著釋放,脫離敗 壞的奴役,得著上帝兒女榮耀的自由。」( 8:21)

保羅把被造萬物比作一個等候生產時痛苦的婦人,她將要誕下的是一個新生命!這個新生命會在更生時誕生下來。我們要仔細觀察保羅所描繪的這幅圖畫的震撼力,正如腓力斯那樣,他對保羅這番話作了很美的詮釋:
  
所 有被造的萬物都顛著腳尖,熱切的渴望看見上帝的眾子歸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來。被造的萬物現在還不能看見事情的實體,並非由於它們刻意閉眼不見,而是 由於上帝定意要它們如此受限制--然而上帝給它們有盼望。這盼望就是,到了末了的時候,被造之物整個生命都要從變化與朽壞之強暴中被拯救出來,並且得著唯 有上帝的兒女才能得著,極的榮耀的自由。(羅馬書8:19-21)
  這種宇宙性的更新之所以是可能的,乃是由於基督以自己的死,已經除去了死亡的毒鉤。基督從人與上帝因罪而分隔這一根源上下手--因此也就解決了叫萬物受捆綁的原因。他的目的不僅在於叫人得以從罪的權勢和罪的存在中釋放出來,也在於叫所有的萬物在他的恩典中歡欣:
  你們必歡欣喜樂的出來,平平安安的蒙引導;大山小山都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歡呼,田野所有的樹木也都拍掌。松樹要長起來代替荊棘,番石榴要長起來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永遠不能廢掉的記號。(以賽亞書55:12-13)

  (4)作上帝後嗣位份的成全-
 

  我們已經從各方面看到,上帝最基本和最終的目的,乃是叫屬他的兒女變成和基督一模一樣,好叫基督在我們當中作長子、作長兄( 8:29)。基督是頭生的,並不是指著他與父永恆的父子關係說的,而是指著他的復活和所進入的榮耀而言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身為「死人中首先復生的」,基督會以自己復活的生命模式來塑造我們,就正如我們現今在世上的生命也是被他行事的原則所雕塑一樣。
  我們現在已經是上帝的兒女了,但被造的萬物本身卻在等候「上帝的眾子顯現」(
8:19),或者如Phillips所說:等他們「歸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來」,因此,「作上帝兒女」還含有比「被上帝收納」、「被上帝重生」等,更豐富的意義。
  這也是約翰壹書要講的重點,約翰說,我們是上帝的兒子,這是上帝所承認,也是上帝所宣稱的。不但如此,上帝還在重生我們的時候,給了我們一種新的性情--即我們被稱為上帝的兒女時,不僅是一種法律上的名義而矣。然而,不僅如此:
  你們看,父賜給我們的是怎樣的愛,就是讓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親愛的,現在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將來怎樣,還沒有顯明;然而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像他,因為我們必要看見他本來是怎樣的。 (約壹3:1-2)
   到那時,上帝將完成他在我們身上開始了的工作,我們也會彰顯並享受與他完全的相交,和美滿的家庭生活。罪也好,身體、意念、肉體的軟弱也好,都不再能 夠攔阻我們向上帝表達我們全然的愛,對他的敬拜,以及對他的忠誠和順服。這是何等的榮耀。有多少做兒女的,不是常常回想起他們自己親愛的父親,然後後悔當 初沒有好好向父親表達過自己的愛,現在想表達已經沒有機會了。但上帝的兒女卻不是如此,他們的生命蒙過恩惠,因此他們要感恩,並且能很自由表達對上帝的愛 意。到那日,他們將從一切肉體的攔阻當中釋放出來,然後得以真正地愛他們的父、讚美他們的父:


  
今日地位已尊貴,他朝晉陞更高位。
  可朽肉眼豈能窺,形體榮美屬天輝。
  皎潔形象我衣裳,主臨我靈必穿上。
  自古隱藏聖榮耀,盡顯眼前不隱藏。


  正是由於聖經給了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這樣的盼望,我們才會切切渴望那日子來臨,並且,我們要與查理斯.衛斯理一同頌揚:


  
救主完竣再造善工,使我純潔無瑕疵;
  讓我得見宏大恩寵,主裡復現原始義。
  更新變化榮上加榮,直到與主長相斯;
  主前摘下冠冕鞠躬,驚嘆主愛怎如此!

  查理斯.衛斯理  (Love Divine, All Loves Exalling)


  保羅說:「再後,末期到了」(
林前 15:24)。也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末後的事:當我們思想到,屆時我們都以復活的身體站在主前,每人都更新變化成為主的樣式,天地萬物也因我們被成全的後嗣身份而一同得到復生--「我們…..成為嗣子…..我們的身體得贖」( 8:23),我們因此更可以說:「再後,新的開始到了。」那時,我們將進入永恆的光明、榮耀和喜樂裡。
  但新約聖經並沒有停在這裡,這一認識是具有其實踐意義的:
  「凡對他存著這盼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約翰壹書3:3
   此乃新約聖經在凡提到救恩這些末後的事情時所給的一貫的教導。既然這些事情將要發生,那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生命要有不斷更新的必要。要是有人真的相信 他將來會進入那般的榮耀中,變得有與基督一模一樣的形象,他現今的生活豈能絲毫不受此信念影響呢?正如聖經其它教義一樣,基督徒得榮的教義也有它實用性的 目的。這教義鼓勵我們,也挑戰我們活出一個與我們信仰相稱的基督徒生命。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認識上帝的重要

    通常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信任,與彼此間認識的程度成正比,面對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我們不容易有感情,當然更談不上信任。相反地,我們對自己的親人、朋友有感情、能信任,是因為我們認識他們,認識越深,對他們的感情與信任也就越大。

    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也是如此。對於一個毫無所知的上帝,自然無法全心信靠,但當我們的神學知識越多,對上帝的認識也就越深刻,對上帝的熱心與信靠也就越堅定持久。否則,盲從盲信,一遇到考驗,信仰立刻就崩潰瓦解了。

    神學不但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屬性,使找們在生活上能逐漸有他的性情,滿有耶穌基督長成的身量:它也幫助我們知道上帝救贖的計畫,和他對他兒女們的心意,叫我們凡事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尋求他的旨意,與上帝同工、同行,討他的喜悅。

    我們既知道耶穌還要再來,這個世界的結局將要來到,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撒但與一切作惡的都要被仍在硫磺火湖中永遠滅亡,我們為人就會更敬虔,度我們在世的光陰,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到來。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基督的死和埋葬

  1.基督的死就是贖出選民的罪過的工作。因著轉嫁過來的罪,基督代替萬人而死。

  2.基督的靈魂和肉體在死亡中分離了。所以是完全的死亡。羅馬士兵進行了死亡確認。

  3.即使在身體和靈魂分離的狀態下,LOGOS的位格與他所取的人性仍有著位格性聯合(unio personalis)。

  4.如果這個人格性聯合解除了,父所計畫的約就不能建立,我們仍在罪當中(Gaspar Olevianus, De substantia foederis gratuiti inter Deum et electos itemque de mediis,quibus ea ipsa substantia nobis communicatur,libri duo. genevae, 1585,58-59)。

  5.被埋葬(太275766;可154247;路235056;約193842)於富人的墳墓,這是成就了以賽亞的預言(賽539)。因此,以賽亞證明他是作為預言的救贖主,完成了贖罪祭(賽53)。

  6.被埋葬後在墳墓裏停留了三天。三天留在墳墓裏是按照耶穌自己所預言(太1240164)的那樣成就了,也是約拿所預表的(那117)。對這個事實,保羅根據聖經說第三天復活了,確證(林前1534)預言的成就(何62)了。因為在墳墓裏停留了三天,所以他的死是完全的死亡。因此並不是昏厥昏迷狀態。Schleiermacher把耶穌從死裏復活看成是昏厥。

  7.耶穌在死亡的狀態中停留了三天,屬於死人的世界。耶穌的死是擔負自己百姓的罪過的刑罰的死亡。因此把墳墓的咒詛從我們身上挪去,成為我們休息的處所。而且因是完全的死,所以破壞了死亡的實體。

  8.基督的神格與自己的靈魂一起在天上(路2343),他的身體在墳墓中。葬禮和躺在墳墓裏是卑下狀態的最後頂點。

  9.上帝的聖者沒有經歷解體和腐敗(詩1610;徒231)。

降到陰間

  1.使徒信經(symbolum apostolicum)的羅馬教會型(sec.ordinem Romanum)是記錄為下陰間'[descendit ad inferna (inferos)] 。但是早期的Rufinum(sec. Rufinum, forma Romana)是記錄為被埋葬Sepultus),沒有下陰間。又耶路撒冷的西瑞爾的本文(textus)裏也是記錄為被埋葬

1)希臘教會教導為地獄下降(descensus ad inferos),即基督以他的神性,與靈魂一起下陰間,把聖潔的祖先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強盜(路234043)移到樂園。

2)羅馬教會教導,基督到陰府即祖先(Limbus patrum)那裏,把那些沒有任何痛苦,並在得救的盼望中活著,卻不能直接見到上帝的靈魂解放了,而且作為勝利者,打敗鬼神,從他們那裏奪取了那些靈魂。

  A.根據希臘東正教和羅馬教會的教導,基督以前的基督徒沒有得救。但是舊約的聖徒在上帝的計畫過程中得到中保者的義的轉嫁,達到了救贖。

  B.即基督的十字架上的血逆行時間,適用於舊約的聖徒,並適用於他們的祭祀,使他們得救(來1140)。

C.彼前31920他以靈傳播在地獄的靈們的彼得的教導,並不是以靈到挪亞洪水之前的罪惡之人那裏去傳福音,而是用靈的權勢宣佈救贖事件。即基督死了,復活了,升天了的事件使福音傳到被囚在獄裏的最惡的人。基督的救贖事件是全宇宙性質的,所以甚至在地獄裏都宣佈了。

  D.雖然基督的靈魂成了犧牲祭物,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到達被遺棄之地地獄。

  E.弗4810,降到地之下,並不指地獄下降,而是指成肉身的下降和被埋葬。擄掠了仇敵指的是救贖帶來的解放。

  2.路得教會教導,基督在第三天以他的肉體和靈魂到地獄裏去,讓撒旦魔鬼知道他的勝利,並進行了勝利的遊行。

  A.根據路得教會,地獄下降是勝利的第一階段。但這不是凱旋,凱旋是從復活開始。因為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屬於死人的世界。

  B.去地獄時,靈魂與肉體分離了,這種分離狀態不能是凱旋。

  3.根據改革神學,地獄下降不是基督以他的靈魂親自下地獄。那是指十字架苦難和死亡的極點和被埋葬。

1)加爾文的解釋是那是十字架苦難和死亡的極點以及被埋在地裏的卑下。

2)基督的靈魂不能到受咒詛的人停留的地方。因代理性贖罪,他的靈魂成了贖罪祭物,但他的靈魂並沒有因此被遺棄。已經在地獄裏的人是受咒詛而遺失的人,對於他們,沒有必要親自去救贖。

3)基督的救贖是全宇宙性的,所以十字架的事件以靈的權勢傳達到地獄裏了(彼前319)。

4)基督的地獄下降不是說他的靈魂到地獄,而是指十字架上的極重的苦難和死亡及被埋在地裏。

基督在肉身中為我們死

       上帝把基督當作贖罪祭、上帝把基督道成肉身的身體釘在十字架上,作為代替人死的祭牲,讓他被殺、為我們死,這是上帝在永恆中所定的旨意。因為我們是在肉身中間犯罪,基督就在肉身中間定了罪案﹔我們因為肉身犯罪必須要死,所以基督就在肉身中間為我們死。羅馬書八章3節對此「肉身」的因素講得非常清楚,中文聖經的翻譯相當中肯:「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我們肉身軟弱,所以律法在我們犯罪、軟弱的肉身上,沒有辦法將它的義加在我們身上﹔但基督卻為我們成了肉身,他進入肉身範圍中,在肉身中為我們定了罪案。 
   
    感 謝主!我們在肉身的過程中犯了罪,就當在肉身過程未結束前解決這罪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原罪的地位與犯罪的罪行在肉身的過程中未解決,他就把這個原罪的地 位與當受的審判帶到永恆去了。所以要為我們還有這個肉身感謝上帝,當你沒有這個肉身時,你就沒辦法悔改、解決罪了,因為你在肉身中犯罪,你就要在肉身的時 期 中解決這個罪的問題。 
   
    為 了在肉身上解決這個罪的問題,上帝就讓他兒子來到地上成為肉身,並在肉身中定了罪案,他在肉身中親身擔當了我們在肉身中所犯的罪。而這在肉身中所犯的罪, 也在肉身中產生一股把我逼向死亡的動力,當死在我身上發動的時候,我就要在這肉身的範圍中,把這死所產生的力量轉向基督,讓他在十字架上替我承擔死在我肉 身中發動的力量。當那在我肉身中所發生的力量轉向基督,使他在肉身中死去時,他在肉身的死,就代替了我們在肉身中承受因為罪以及罪的能力發動所帶來的死亡 ﹔他在肉身的死,也承受了上帝對我們的一切的忿怒。
   
我們生而為人,當我們死時雖然結束了地上作人的生活,但我們的人性與永恆的責任卻無法逃脫﹔因為當我們離開了肉身的範圍而進入永恆時,我們的罪也成了永恆 的事,所以罪必須在有肉身的時候解決。因此要為我們有肉身感謝上帝,連基督也曾為他的肉身感謝上帝(來十5), 這是基督教與其他非基督教宗教思想對肉身看法不同的地方。我們的肉體不是臭皮囊,而是上帝的殿﹔這不是拘禁靈魂的監牢,而是上帝藉聖靈居住的地方,所以我 們可以在肉身當中榮耀上帝。罪人在肉身中犯罪,把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而基督徒則將肉身、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叫上帝的榮耀透過我們的肉身生活得 以彰顯﹔這實在是與其他一切宗教完全不同的思想。 
   
    這 位不朽的生命之主來到能朽壞的物質世界中,創造萬有的上帝被限制在一個幾十公斤的身體中、永恆之主進到歷史的某個階段,這是極大的反合性,是我們有限的頭 腦所無法瞭解的奧秘,但上帝的慈愛、救贖計劃就隱藏在此奧秘中。耶穌基督來世上作人,那創造萬有的主竟然變成在一位童貞女懷抱裡的嬰孩。大哉!敬虔的奧 秘。惟有當人進入敬虔時,他才能明白此一偉大的真理﹔否則,上帝就任憑你以自己的自由來褻瀆他、譏笑他、輕看他,上帝就任憑你以有限的理性來曲解道成肉 身、童女生子的偉大奧秘。上帝為何要在肉身中顯現?因為人在肉身中犯罪、人在肉身中受審判、人在肉身中進到朽壞的地步,然後把罪帶到永恆裡,永遠得不到赦 免。所以上帝要在肉身的階段中,來解決人罪的問題,使人的罪不從肉身的範圍帶到永恆去,不把暫時中所犯的罪帶到永恆去面對上帝永恆的審判。 
   
    律法因為人的軟弱有所不能行,所以上帝的兒子來成為肉身,取了罪身的形狀不是有罪性的人 要在肉身中為我們定了罪案。他成了肉身、成了人,為女子所生,而且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是上帝救贖的路線。 
   
    連 上帝兒子來到世上作人時,也不能逃掉那條定律:藉著苦難學習順從而進到完全。所以基督在肉身之中沒有走捷徑、享特權,甚至聖經中記載他行的三十五個神蹟 中,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生活上的方便而行的﹔他三次哀哭,卻沒有一次為自己的困難哭。這位基督在肉身中的生活,成了一切活在世界歷史中有肉身者的至高榜 樣。

    康德說:「我們應向最高的善努力前進。」

    但請你不要忘記,在人類還未達到至高至善之前,這位拿撒勒人耶穌已達到了。這些哲學家儘可能不提耶穌的名字、儘可能不讓自己被視為是一宗教崇拜者,他們自以為是時代的先鋒,超過任何一個人﹔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那真正達到至高至善的只有一個人,那就 是耶穌道成肉身,上帝在人間顯現。 
   
    耶穌是那義者、聖者、生命之主,但當他在地上作人時,他取了不義者、罪人、能朽壞之身體的形像,這是極不公義的,卻是上帝所喜悅做的事。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l0節說:「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

    作人而無人權、生為人卻無人之佳形美容,他「多受痛苦,常經憂患」,勞力過度,透支他的體力,所以不到三十三歲卻被 別人誤以為五十幾歲(約八57) 
   
    三 十三歲應是一個人一生中身體健康最穩定的時候、三十三歲應是一個人一生中形像最美的時候,但他竟然看起來像五十歲!惟願我們每次思想基督,我們就更愛他 ﹔惟願我們每次談神學時,不是只增加理性上的知識,而是使我們的心更深地歸向他、更與他合一。義者在不義中出現、聖者在罪身形狀中出現、生命之主進到一個 被殺的身體中,這是何等偉大的愛、何等偉大的救贖!你越明白基督是誰,你才越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愛過他。我服事主這麼多牢,人看是極其勞苦,但我從沒感到自 己是在背十字架、從沒感到有什麼犧牲,我只感到是主耶穌太愛我了,我只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感覺沒有背過十字架。雖從人的眼光來看,曾經歷極多苦難危險, 多次差點被抓、在被殺名單中有分,但這些又算什麼?當你真正認識耶穌基督從寶座上降下成為肉身、無限成為有限、披戴罪身形狀,是為了愛你我、救你我時,你 只能說:「主啊!我算什麼!我的一切事奉又算什麼?」當我們到天上時,我們都應問主:「主啊!為什麼你要愛我這樣一個人?」

    我們永不能明白,只知道因他是愛,所以他愛我!不是因為我可愛他才愛我,而是因為他是愛。這個愛是在救贖中顯明、在基督道成肉身中顯明,並他多受痛苦,常經憂患、鞭傷、侮辱,被人丟棄,被自己的百姓所否認。這位基督是救贖主。

基督之死的四重意義

    基 督之死絕對不是罪的工價,基督之死絕對不是失敗的結果,基督之死絕對不是偶然的事,基督之死絕對不是天然的朽壞。基督之死乃是上帝所定的旨意,他是按著上 帝的定旨先見被交於人,「你們卻把他殺了」,他按照上帝的旨意為我們死,但賣他的人有禍了。「定旨先見」、「上帝預先所知道的」、「上帝定意將他壓傷」這些詞句告訴我們:在永恆的計劃裡,聖父把聖子賜下來,讓他在死的地位上代替你我﹔所以基督的死是一個犧牲,而在基督的犧牲裡,我們可以看見聖經是從四方面來表達他的死:

l.基督之死是「代替性」的犧牲 
   
    他站在你我的地位上來受死,不是「免去」的身份,而是「代替」的身份。義的代替不義的、無罪的代替有罪的,聖者、義者、生命之主代替犯罪、不義而應該死之人。

2.基督之死是「挽回性」的犧牲。 
   
    「挽回」是指基督止住上帝的忿怒,將上帝忿怒的審判以及對我們的罪所應當作的制裁,加以取消、止住了。他止住了上帝的忿怒、打消了上帝的怒氣,使我們應當受的審判都在他裡面結束了。基督停止了那怒氣在我們身上運行的力量,只有耶穌基督能止住。 

3.基督之死是「救贖性」的犧牲 
   
    救贖牽涉到價值的問題,人的生命有極高的價值,這個價值不是可以用金錢來替換的,只能以上帝兒子道成肉身、義者的身份這樣的價值來贖回我們。那基督又是從誰的手中將我們贖回呢?這個贖價是交付給誰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 
   
    基 督要付贖價是因為我們欠上帝的債,因為我們犯罪時是虧欠了上帝﹔而虧欠上帝的結果是使我們就因此與上帝隔開了,而與上帝一隔開,撒但就來吞吃我們。所以我 們在撒但手中,並非因我們虧欠撒但,撒但是以非主權者的身份控制了我們,撒但根本沒有權柄控制我們。我們破壞上帝的律、敵擋上帝對律法的要求,所以我們離 開了上帝﹔它就趁著我們與上帝恩分開之際而暫時拘禁了我們,但它絕對沒有真正原主的權柄。所以基督為我們還債,是要還給真正的原主,也就是上帝。主後三百 年左右,曾對此問題有過辯論,但那時重要的教父和神學家們,多以為是將贖價交給撒但。直到主後十一世紀,安瑟倫才把此問題從律法之嚴正、上帝威嚴的要求、 公義的標準、基督以義者身份成全上帝對義的要求的角度來解決。安瑟倫在他所著的《上帝為什麼成為人》一書中,就清楚說明人虧欠上帝的債,而非虧欠撒但,所 以不需要把贖價交給魔鬼。因為人是虧欠上帝的公義,所以基督成全上帝的公義對罪人的要求,他以義者的身份代替我們死,平息了上帝的忿怒,挽回了神人的關 係。 

       基 督之死是代替人償還對父上帝的虧欠,「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而這個虧欠不是任何人的善行、功德、條件所可以成全補滿的,惟有耶穌基督按著上 帝絕對的要求,站在神人之間,將贖價還給上帝。所以保羅說,你們是重價買贖回來的。彼得也說,不是金銀等物能贖回你們,而是靠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寶血買贖 回來的。保羅在對以弗所長老的告別詞中也說,教會是他用自己的血所買來的(徒二十28)。這裡所提的不是基督以神性的身份來代替我們死,而是他是以人體的肉身來接受死亡的痛苦,卻以神性的功能勝過了死亡的權柄,這是極大的奧秘!上帝的救贖是要我們在今生的日子、在有肉身的日子,把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榮耀上帝。

4.基督之死是「復和性」的犧牲
   
    人與上帝原是仇敵的身份,但基督將此敵對身份完全解除了,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與上帝和好,更藉著基督成為和平之子。而這個和好又產生五方面的效用

   (l)人與上帝之間的和好:

    罪人與上帝之間的和好,是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功勞。
 
   (2)人與自己的和好:

    這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心理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今天世俗心理學是絕對無法達此目的,因為此果效是由第一個果效所產生出來的。惟有當人與上帝和好後,才會產生出與自己和好的果子﹔當人真知自己與上帝之間再無仇恨時,就能以自己與自己和好的身份來接受自己了!
 
       馬丁路德對「信心」有一個極特殊的表達:「信 心」是對「接受」的按受。他的意思是說,我是一個罪人、是一個不當被接受的人,但上帝今天因他兒子耶穌基督為我死的這個事實,就把救贖大恩運行在我這個不 配蒙恩的人身上,所以他接受了我這個罪人。他接受我絕對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善行、功勞、條件、資格,而是我完全不配得、完全不應得,但他竟然接受我這個罪 人。在我還不能對他有正確反應以前,他已把恩典賜給我了﹔而我能對他有正確的反應,是因為他把恩典賜給我了。我們的理性完全不能明白為什麼他要接受我、愛 我、救我,但上帝既然接受了我,我只能說:「上帝啊!你是不說謊的,我就接受你已接受了我的這個事實!」這就是「信心」!我信上帝就是接受「他已接受我這個罪人」的應許,而這就產生出我們與自己的和平。

       與仇敵住在一起是一個人最痛苦的事,而讓我們最痛苦的仇敵就是你自己。一個說謊的人永遠沒有平安,因為他與一個騙子住在一起這個騙子就是他自己。而他的第二個刑罰就是他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是騙子,所以無法信任任何一個人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騙子

   (3)人與他人的和好:

    一 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有仇敵,他將比他年長的視為自己的父母、比他年幼的視為自己的兒女、與他同輩的視為自己的手足,他能將人之老視為己之老,將人之幼為己 之幼。沒有長期的衝突、沒有真正的威脅。許多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都是亞當墮落後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別人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以為他對我不滿、瞧不起 我。但基督的救贖可將人從自我中心裡釋放出來,看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愛的對象、關懷的對象。我們把最大的仇敵,看成上帝所給的最大的 功課,上帝要藉著我們證明上帝的愛可以勝過那些,這是我們的機會。 
   
    基 督救贖的果效不是要讓你等著坐轎上天堂,其救贖的能力是要把道成肉身的榜樣放在你身上,把愛推廣到全世界。基督所造成的和平,使你與上帝之間的仇恨解決 了,成為上帝的兒女,人與上帝和好﹔使你因不能寬恕自己所產生的內在控告解決了,使人變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你能自愛,你就能去愛人、愛人如己,所以這個 愛不 是偏私的愛、自我中心的愛,而是懂得去愛有罪的人。 
   
(4)能成為和平使者:

    把別人與別人之間的仇恨除掉,使別人與別人之間和好。
   
(5)能帶領人來,藉著基督使他們與上帝和好。

      有了上述四個效用後,傳福音的工作就開始有能力了,才能使人與上帝和好。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諸教父論上帝

   他們沒有構成任何論上帝的教理。初代基督徒對基督留有一種深厚個人關係的印象。所以他們最關心的、乃是如何才能過著基督徒的生活。他們雖被異教諸國的多神教所包圍,但是他們卻堅信一神論。

    黑馬開始說:「我們尤其要相信一位上帝。他是創造並統管萬物的主。他從無生有,叫萬物存在。」

    所有教父都異口同聲說:「上帝是萬能之主,創造者,托住者、是萬物的統管者。他雖創造世界,但他本身並不是世界的一部份。上帝是眼所不能看見的、是人所不能理解的、非受造的、乃是永遠的,而且他毫無所欠。他是慈悲的父,他顯明自己是愛護人類的。」

    有許多這樣的思想,都是導源於舊約聖經。不過,大多數的教父都很少講到三位一體。其中只有兩位,就是革利免和黑馬曾認識父、子、聖靈在三位一體中的關係。

諸教父論基督

    諸教父相信基督之神性。

    伊格那丟認為基督為「我們的上帝」及「我的上帝」。革利免第一封信寫道:「我們應當認基督為上帝,為死人及活人的審判主。」

    諸教父同時相信基督的人性。十二使徒遺訓論及耶穌,不僅是上帝所揀選所喜悅的,而且也是上帝的僕人。

    伊格那丟說,基督為馬利亞所懷孕,並出自「大衛的後裔」。

    革利免說:「主基督拯救我們。雖然他原是靈,但卻成為肉身,並且呼召我們。」

    至於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這些諸教父從未加以推究。不過,諸教父對基督的先存在有清楚的陳述。

    伊格那丟說:「未有空間與時間之光,基督就是上帝。他高過眾天使,但他與聖父不同。他協助創造。他後來在肉身顯現,為被救贖者打開天國的門。」
    黑馬也論及基督之先存在。

諸教父論救恩

    關於基督的拯救工作,諸教父沒有明確陳述。關於贖罪,諸教父雖有明確的記述。但對基督的工作為何並如何帶有赦罪能力之間題,卻緘默不言。

    革利免說:「讓我們注視基督之血。讓我們知道此血被聖父看為寶貴。因主的寶血為我們的救恩流出,並將悔改的恩典帶給全人類。」

    巴拿巴寫道:「就因為這個理由,主忍受捨去他的身體,以致於死,好叫我們藉著赦罪得蒙聖潔,即靠著他所灑的血。」

    坡旅甲、殉道者游斯丁、愛任紐以及所有教父都講到基督代替的痛苦。教父們喜歡講到上帝所帶給世人的恩賜。這些恩賜包括有赦罪,真理的知識暨永生。他們這些看法雖無錯誤,但都是一些沒有系統的教訓。

    有一種謬論產生,就是有幾位教父強調一種新的道德論。該論主張善行之功效。例如,坡旅甲寫道:「倘若你能行善,不可遲疑。因周濟能取得能力,以脫離死亡。」

    這種思想為以後羅馬天主教奠定「分外功德」之基礎。

    巴拿巴說:「為你罪的贖價,用你的雙手工作。」這又產生一種觀念,就是人有可能行過餘的善行。」

    黑馬說:「倘若你能行過於上帝所命令的,你就將獲得更大的榮耀,並且在上帝面前,你將有更多的尊貴。」

諸教父論教會

   諸教父有很濃厚的教會觀念。

    革利免說:「教會是眾聖徒的團體、是上帝自己的產業、是基督的羊群。」

    黑馬說:「教會是創造的真正目標。」

    教會與基督的關係,正如身體與靈魂的密切關係一般。教會只有「一個」,並且是「聖的」。我們若行天父的旨意,就是屬於教會。可是教會裡面可能有些令人厭惡的事。再者,謬論亦可能潛入教會。

    伊格那丟寫道:「監督就是教會的中心。當跟隨你的監督,猶如耶穌跟隨聖父一般。」

    他說這些話並沒有意圖要創作教階制度。然而後來羅馬天主教卻利用他的言論構成教階制度。

諸教父論聖禮

    聖禮是屬於教會,還沒有受到古代神秘者的影響。聖禮存有基督教起初的真義。

   1)洗禮:

    起初是奉耶穌的名施洗。但後來逐漸改為奉三位一體上帝的名施洗。諸教父認為洗禮是賦予基督教恩賜的真正方法。

    巴拿巴說:「我們背著罪與污穢走入水裡,然後從水中上來,這樣我們的心就結果子,我們的靈就有在耶穌裡敬虔的盼望。」

    黑馬說:「沒有任何悔改,比得上這個,即我們下到水裡,便可承受已往諸罪的赦免。」

    因此洗禮賦予赦罪。洗禮也是一種「印證」,叫我們在基督裡獲得信心與所指望的新生命。以上這些看法,是諸教父初次的缺點。他們在這一點上,偏離了聖經的原則。這是由於他們不瞭解赦罪是出乎恩典的緣故。

   2)聖餐:

    他們要祈求並體驗基督臨在聖餐之中。

    伊格那丟說:「聖餐就是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身體,為我們的罪受苦。聖父在他美意中,叫他從死裡復活。」

    聖餐仍然是一種「感謝祭」的意思。在這時期聖餐用的酒、還沒有會變成祭物的血的觀念。這種觀念是以後羅馬天主教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