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末世論與彌賽亞預言對照圖表

  

主題:耶穌基督預言的成就者與末世的中心


📌 圖表概覽(對照式)

主題

舊約彌賽亞預言

新約末世應驗與進展

聖經依據

👑 彌賽亞是君王

大衛後裔作王直到永遠(撒下7:12–13

耶穌被稱為「猶大獅子」、「萬王之王」將再來作王

5:5;太1:1;啟19:16

🐑 彌賽亞是受苦僕人

為我們的罪受害,像羊被宰殺(賽53章)

耶穌第一次來,為世人贖罪死在十架上

1:29;彼前2:24

🔥 審判萬民

彌賽亞要審判列國(詩2:9;賽11:4

耶穌再來時施行審判,分綿羊與山羊

25:31–46;啟20:11–15

🕊帶來和平與復興

彌賽亞帶來普世和平(賽9:6–7;賽11:6–9

新天新地中萬物復和,主作王直到永遠

21:1–5;彼後3:13

🌱 萬國歸向耶和華

萬民必來朝見耶和華(賽2:2–4

萬族萬國在天上敬拜羔羊

7:9–10

彌賽亞被棄絕

彌賽亞被藐視、不被接納(賽53:3;詩22

耶穌被拒絕、釘十字架,是石頭被棄的

1:11;太21:42

🌟 彌賽亞掌管萬有

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上帝(賽9:6

耶穌擁有一切權柄,末後上帝成為萬有之主

28:18;林前15:24–28

📯 彌賽亞來到

預言祂將來(如:伯利恆誕生、騎驢進耶路撒冷)

耶穌第一次已來,將來還要再來

5:2;亞9:9;徒1:11


🔄 雙重應驗原則(already / not yet

階段

應驗狀態

說明

第一次來(已經)

救恩已成就

彌賽亞作為受苦僕人來臨,為人死而復活,救贖成就

第二次來(尚未)

審判與榮耀將來

彌賽亞將以王者之姿再來,審判、復興、統治萬邦


📖 關鍵經文對照範例

舊約預言

新約應驗/延伸

53:受苦僕人為罪受害

彼前2:24:祂被掛在木頭上,擔當我們的罪

撒母耳記下7:13–14:大衛之後有永遠的王位

路加1:32–33:天使對馬利亞說,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

詩篇2:7–9:你是我的兒子,我將列國賜你為基業

希伯來書1:5、啟示錄19:萬國都服在祂腳下

以賽亞2:2–4:列國歸來,主的山居首位

7:9–10、啟21:24:萬民敬拜、萬國進城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基督為甚麼必須道成肉身

  

這是一個核心的神學問題,也是一切基督信仰的根基:為什麼基督必須道成肉身?
也就是說:上帝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人」?祂不能只是在天上赦免罪嗎?不能派一位天使來救人嗎?

我們從聖經與歷世歷代的教會教導中可以看見,基督「道成肉身」並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為了實現上帝救贖計畫中幾個不可或缺的目的


為什麼基督必須道成肉身?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約翰福音 1:14


一、為了拯救罪人(從人中來,代人受罰)

  • 根據聖經(羅馬書5章、希伯來書2章),人犯了罪,就需要人來代替人承受罪的刑罰
  • 只有「真正的人」才能作「人的代表」,替人贖罪。

🧠 所以基督必須成為完全的人,才能真正為人死在十字架上。


二、為了顯明上帝是怎樣的上帝(神性的啟示)

  • 人不能看見上帝(約1:18),但在耶穌裡,上帝將祂自己啟示給了我們。
  • 耶穌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14:9

🧠 道成肉身是上帝對我們說:「我要讓你親身認識我、看見我、觸摸我。」


三、為了成全律法與義(祂不只為我們死,也為我們活)

  • 耶穌不只是替我們死,也「活出」一個完全順服的生命,補足我們無法遵行的律法義(羅8:3–4)。
  • 祂的完全順服成了我們被稱義的根據。

🧠 祂為我們死,使我們得赦免;祂為我們活,使我們得稱義。


四、為了作我們的大祭司(在天上為我們代求)

  • 希伯來書強調:祂成為人,是為了作我們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來2:17),
    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並為我們代求(來4:15)。

🧠 因為祂道成肉身經歷痛苦與試探,祂的代求不是冷漠,而是憐憫的。


五、為了作我們的榜樣與道路(我們可效法祂)

  • 祂成為人,不只是為了救我們,也是為了成為我們成聖的典範與依靠
  • 約翰一書說:「人若說他住在主裡面,就該照主所行的去行。」(約一2:6

🧠 我們因祂活著而得能力活出新生命。


六、為了戰勝撒但與死亡(在人性中勝過敵人)

  • 撒但藉著人性引誘人,但耶穌在肉身中勝過了牠(來2:14)。
  • 祂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使我們不再作死亡的奴僕。

🧠 只有藉著人性受死,祂才能在人的領域中打敗死亡與罪的權勢。


小結對照表

必須道成肉身的理由

目的與結果

代替人死

救贖我們脫離罪的刑罰

活出義行

完全成全律法,為我們成義

啟示父上帝

讓我們真認識上帝的性情與心意

作大祭司

體恤我們的痛苦,為我們代求

成為榜樣

引導我們走成聖之路

戰勝黑暗

在人性中勝過撒但與死亡


📖 延伸經文參考

經文

重點

約翰福音 1:14

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羅馬書 5:12–19

一人犯罪 vs. 一人順服

希伯來書 2:14–18

因兒女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成了血肉

腓立比書 2:6–11

虛己成為僕人,死在十字架上,上帝將祂升為至高


結語

基督若未成為人,就不能替人死,也無法為人活。
若祂只是上帝,就無法代替我們。
若祂只是人,就無法勝過罪與死亡。
唯有「完全的上帝」+「完全的人」──耶穌基督,才能成為我們唯一的救主。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悔改之成分

  

在聖經與基督教神學中,「悔改之成分」(Elements of Repentance)是對人心靈、意志與行動全面轉向上帝的過程中,內在運作的要素。這些成分幫助我們分辨真實的悔改與假冒的後悔,也引導信徒活在每日悔改的生命中。以下是從聖經教導與宗教改革者(如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神學整理的悔改成分:


一、悔改的四大基本成分(從歷代教父至改革宗傳統)

成分名稱

說明

1. 知罪(Knowledge of Sin

意識到自己違背了上帝的律法與旨意,認識罪的本質與後果。

2. 痛悔(Godly Sorrow

因冒犯了上帝而深感悲痛,不是出於懼怕懲罰,而是出於對上帝的愛與敬畏。

3. 棄罪(Turning from Sin

決心離棄罪惡,停止原有的罪行與生活方式,與罪劃清界線。

4. 信靠(Turning to God in Faith

倚靠上帝的恩典與基督的赦罪,並相信上帝已接納悔改的人。


二、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的悔改成分整理

加爾文將悔改(poenitentia)定義為:

「悔改是真實的回轉,從我們的肉體轉向上帝,伴隨著誠實的心痛和敬虔的畏懼、對罪的憎恨,以及渴望過聖潔的生活。」

他指出悔改包含兩大分支:

  1. 內在的破碎(Contritio cordis
    • 心靈對罪的破碎與哀傷;
    • 被聖靈光照,認清自己何等需要恩典。
  2. 外在的更新(Vitae emendatio
    • 生命行為的實際轉變;
    • 結出悔改的果子(太3:8)。

三、馬丁路德對悔改成分的強調

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第1條說:

「當我們的主耶穌說『悔改』時,他的意思是:整個信徒的生活都應當是悔改的生活。」

他認為悔改包含:

  • 從罪惡中破碎與轉離;
  • 對福音的信心與倚靠;
  • 在聖道與聖禮中接受上帝的赦免與更新。

他特別強調悔改是:

  • 一種屬靈生活的狀態,而非一次性的舉動;
  • 必須以信心為中心,否則會墮入律法主義或絕望。

四、聖經中顯明的悔改成分經文支持

成分

關鍵經文

備註

知罪

詩篇 51:3「我的過犯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大衛認罪,清楚知道自己的過犯

痛悔

哥林多後書 7:10「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

強調「敬虔的悲傷」與「屬世的憂愁」不同

棄罪

箴言 28:13「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

悔改不能停留在認罪而無實際行動

信靠

使徒行傳 3: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

悔改不只是悲傷,還要「歸正」轉向上帝


五、牧養與屬靈反省應用

當我們教導或引導信徒悔改時,可以這樣幫助他們檢視:

  1. 我有真誠地認識自己得罪上帝的地方嗎?(知罪)
  2. 我是否因得罪上帝而感到悲傷?還是只是怕被揭露或懲罰?(痛悔)
  3. 我是否真心決定停止犯罪?還是還有妥協?(棄罪)
  4. 我是否信靠耶穌基督的赦罪應許?還是仍靠自己表現?(信靠)

六、總結:悔改成分的整體圖像

悔改成分

對象

效果

知罪

自己的罪

看見需要拯救

痛悔

上帝的聖潔

內心破碎

棄罪

過去的生活方式

改變行為

信靠

耶穌基督

得著赦免與平安

 

信心與悔改

  

「信心與悔改」(Faith and Repentance)是基督教救恩教義中不可分割的雙重回應,是人面對上帝福音時所必須經歷的轉變。以下從聖經根據與宗教改革神學角度,整理出它們的關係與次序、異同與合一:


一、聖經中「信心與悔改」的關聯

在聖經中,「悔改」與「信心」常常成對出現:

  • 馬可福音 1:15:「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信福音!」
  • 使徒行傳 20:21:「又對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證明當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

這表示:
👉 悔改是對「罪」的轉離,
👉 信心是對「上帝」的轉向,
兩者合一,構成救恩的回應。


二、悔改與信心的定義與區別

要素

定義

關注方向

悔改(Metanoia

從罪中回轉,悲痛懊悔並決志離罪

對罪的反應(離開)

信心(Pistis

對上帝的應許、特別是對基督的信靠與委身

對上帝的回應(依靠)

區別

  • 悔改偏向「否定面」:對罪的悲傷與棄絕。
  • 信心偏向「肯定面」:對上帝的信靠與接納基督的救恩。

三、兩者的先後關係?

神學上有三種主要看法:

  1. 悔改在前,信心在後(Preceding Repentance
    • 特別在靈命甦醒時,人先認識罪才會仰望基督。
    • 常見於傳統福音派與路德宗強調的律法福音模式。
  2. 信心在前,悔改隨後(Preceding Faith
    • 因為人無法真實悔改,除非先被上帝賜下信心而重生。
    • 此觀點強調信心的超自然來源(參加爾文神學)。
  3. 同時發生(Simultaneous
    • 改革宗普遍認為「悔改與信心」是重生的雙生子,是同時由聖靈所激發的恩典反應。
    • 《海德堡要理問答》第21問中說明,真正的信心必然包含對罪的痛悔與生命的改變。

四、信心與悔改的合一性

  • 馬丁路德說:「悔改與信心是對同一個福音的雙重回應。」
  •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強調:「真正的悔改不能離開信心,真正的信心也總伴隨悔改。」
  • 悔改若沒有信心會落入律法主義與絕望,
  • 信心若沒有悔改則會陷入虛假或廉價恩典。

五、牧養與屬靈操練中的應用

在傳講福音、屬靈指導或靈修反省中,我們可以:

  1. 同時呼召人悔改與信靠耶穌:如使徒行傳的講道。
  2. 提醒信徒每日活出悔改與信心的生活:路德說「整個基督徒的生命就是悔改的生活」,而改革宗則視「信心活出來的樣式」為每日的順服與轉向上帝。
  3. 避免只強調悔改的情緒而缺乏信心的應許:這會導致律法主義與定罪感。
  4. 也避免只強調信心的接受卻忽略悔改的行動:這會變成廉價恩典(Dietrich Bonhoeffer)。

六、結語與靈修建議

信心與悔改是一條恩典的道路:

  • 我們悔改,是因知道上帝會赦免我
  • 我們相信,是因知道祂呼召我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