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宗教哲學之二元論Dualism

    與 其說二元論是一個學派,不如說它是人類本於現象觀察而有的一種思想模式,遍見於東西方各種哲學學派,尤其是西方的;因此近代學者常視二元論為西方思維的特 色,又以希臘哲學為代表。雖然東方哲學總有某種「大一」、「道」,或「無」的概念,但說東方哲學(印度、中國)是一元論,卻有點簡化又籠統。     
    二 元論認為這個世界有兩種物質、力量或形態,是共存共榮,沒有一種曾經或將會併吞,或簡化另一種。一元論則認為,只有一種物質、力量或形態是永恆的。純從哲 學的辯論來看,二元論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是自然的,容易從實際的經驗觀察得到,就如光與暗、善與惡,或屬物與屬靈的二元論。但這個表面看來是優點的 地方,一定要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兩種所謂物質、力量或形態,是怎樣來的呢?二者有什麼關係?一個外物的心智,怎能影響屬物的身體?或屬物的怎樣影響非屬物的?     
  從哲學史來看,把世界看成是兩個形態或界別者,西方最早發展出理論來解釋的是希臘。希臘人認為宇宙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真界(cosmos noe),屬理念界,只有心靈才能洞悉;另一是感官界(cosmos aisthe),是我們活的物質世界,靠著人的感官神經便能認識。真界是永恆的,因此是不動的;感官界是無常的、恆變的;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雖然真界可以透過像「世界靈魂」(World Idea,類似基督教所言之道),而成為感官界之人追求認識的對象,世界靈魂與人卻沒有必要的關係。     
  這種希臘式的二元論思想,主宰西方思想界。透過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的哲學家,把柏拉圖(Platonism和斯多亞(Stoicism宇宙觀的二元因素加以極化,其中尤以托勒密朝的諾斯底主義者(Ptolemaic Gnostics) 為然。他們把真界與感官界斷然分割,認為此二界無路可通,人其實永無可能真正認識上帝,一切的努力只是一種不知其所終的努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認定凡 是變動的,都不完全,一切變動只是向著不變動的完全而邁進;這個變動的世界既是不完全的,就是敗壞的,不變動的上帝不可能與它有什麼關係。這種極端的超越 觀,事實上就是連上帝的存在也勾消了;祂既不願與人發生任何形式上的關係,祂本身又是個絕對的不可知,那麼祂對人而言,實際上就不存在了。     
  希臘人當然不會說上帝不存在,他們有許多神,每一個神代表人對永恆理念(或人生欲求)的投射。但基於他們二元式的世界觀,就為後世預備了一個方便的模式來否定上帝(無神論,Atheism,或把世界與上帝混為一談(泛神論,Pantheism)。 中世紀嚴格分開屬靈與屬世,牛頓時期的人認為上帝不會介入世界任何的事,以至十八、十九世紀完全否定靈界的種種學說,其實都可以在希臘的二元論哲學內找到先例。

進入二十世紀的末期,這種情況有一個厲害的反蕩,一方面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物理學學派指出,物界並不如上幾世紀的人以為的,是那樣固定和可預測;另一方面,經歷幾世紀發展的物質主義和惟理主義,種種欠缺已呈現出來,人既不能全滿足於物慾,他的理性也不是那麼無所不能。

二十一世紀的人要求靈性的需要和人生意義的需要被肯定,世界各個有歷史的宗教,普遍得到復興,二元論的世界觀受到空前的質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