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閑化】
每個主日敬拜,總有為數不少的信徒姍姍來遲(無論牧師提醒過多少次)。每到長週末,或每逢雨天,教會的出席率就很可憐,少了二、三成的人是常事。
任何需要信眾付代價、作犧牲的要求,都可能帶來“出埃及記”的後果。教會的實況是,如果要信眾付點金錢代價,OK。要付點時間代價的,勉強 OK。要付生命的代價,絕不 OK。
【教會世俗化】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團契活動時,大家在一起談直銷、談股票,遠多過談上帝、談聖經。
這或許是個別現象,但小組、團契中,大家談養生、談娛樂的興趣,超過談上帝、談聖經,則是司空見慣。
說起教會世俗化,消費主義、市場經濟,已經進入教會生活。會眾在隨意“消費”聖經,大家都挑好讀的讀,撿好看的看。其實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信主10年、8年沒有通讀過聖經的,在教會是絕大多數。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團契活動時,大家在一起談直銷、談股票,遠多過談上帝、談聖經。
這或許是個別現象,但小組、團契中,大家談養生、談娛樂的興趣,超過談上帝、談聖經,則是司空見慣。
說起教會世俗化,消費主義、市場經濟,已經進入教會生活。會眾在隨意“消費”聖經,大家都挑好讀的讀,撿好看的看。其實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信主10年、8年沒有通讀過聖經的,在教會是絕大多數。
除了消費聖經,會眾也隨意“消費”牧師和教會。其中有一種人,專參加特會,我稱其為吃“白肥”(Buffet,自助餐)的基督徒,耳朵、嘴巴都很大,身體肥胖,卻少有屬靈的肌肉。
另一種是流浪式基督徒,哪個教會“好”,就往哪個教會跑。等他跑過幾個教會後,就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哪一教會了。
再有一種基督徒,喜歡對牧師的講道挑精撿肥,以致使牧者感到,自己在“家鄉”不受歡迎。
與消費主義、市場經濟相輔相成的,是傳道人的“自賣”行為,把講台變成了“櫃台”,把講道變成“商品”,為的是迎合會眾的口味,滿足他們“想要的”,而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偶像多元化】
講到“偶像多元化”,在現今偶像多元化的時代,要拜偶像,已經不用摩西時代的石頭、木頭,也不用舉手、下拜做姿勢,人們在內心拜偶像,將內心屬於上帝的位子,放上了別的東西,頂禮膜拜。
比如教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場地,把聚會的時間改到了下午。有些弟兄姐妹,就因為聚會時間與孩子的才藝課程有衝突,從此不再來教會。“孩子第一”似乎早已成為普世公認的原則,所以在不少基督徒家庭中,孩子不僅是“小皇帝”,有的乾脆就是“上帝”。
除了孩子的原因,因為“忙”而不再事奉,是另一個理由,而且也是人人聽了都會表同情的。幸虧當年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認同這種想法,否則法老只要使他們再忙一點,讓做磚的還要負責拾草就成了。
有人把工作、家庭、事奉,比喻為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也有人會心平氣和地自謙是“Part-time”的基督徒……結果就是,有空才聚會,有餘才奉獻。如此習非成是後,我們所信奉、敬拜的上帝,就不再是唯一和第一的了。
【偶像多元化】
講到“偶像多元化”,在現今偶像多元化的時代,要拜偶像,已經不用摩西時代的石頭、木頭,也不用舉手、下拜做姿勢,人們在內心拜偶像,將內心屬於上帝的位子,放上了別的東西,頂禮膜拜。
比如教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場地,把聚會的時間改到了下午。有些弟兄姐妹,就因為聚會時間與孩子的才藝課程有衝突,從此不再來教會。“孩子第一”似乎早已成為普世公認的原則,所以在不少基督徒家庭中,孩子不僅是“小皇帝”,有的乾脆就是“上帝”。
除了孩子的原因,因為“忙”而不再事奉,是另一個理由,而且也是人人聽了都會表同情的。幸虧當年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認同這種想法,否則法老只要使他們再忙一點,讓做磚的還要負責拾草就成了。
有人把工作、家庭、事奉,比喻為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也有人會心平氣和地自謙是“Part-time”的基督徒……結果就是,有空才聚會,有餘才奉獻。如此習非成是後,我們所信奉、敬拜的上帝,就不再是唯一和第一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