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基督論異端家譜圖(從1世紀到7世紀)」

 

🕊一、歷史背景概覽(1–7世紀)

基督論爭端主要圍繞「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如何共存」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從使徒時代的基督觀,到迦克墩信經(西元451年)確立「一位格、兩性」的正統立場為止,歷經數世紀的發展與對立。


🧬 二、基督論異端譜系圖(簡化版)

使徒教導:耶穌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

├── 12世紀:早期「靈化」與「幻影」傾向

   ├─ 幻影說(Docetism否認基督真實人性

       └─ 代表:馬吉安(Marcion)、諾斯底派(Gnostics

   └─ 採納主義(Adoptionism認為耶穌被上帝「收為子」

        └─ 代表:底奧多特(Theodotus)、安提阿的保羅

├── 34世紀:神性之爭

   ├─ 阿里烏主義(Arianism否認子與父同質

       └─ 尼西亞會議(325)定「同質」(homoousios)

   ├─ 薩伯流主義/形態論(Sabellianism / Modalism

       └─ 否認三位格之區別

   └─ 正統回應:亞他那修、尼西亞信經

├── 5世紀:位格與屬性之爭

   ├─ 亞波里拿留主義(Apollinarianism否認耶穌具有人理性

   ├─ 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anism將兩性分為兩位格

       └─ 以弗所大公會議(431)定為異端

   ├─ 尤提奇主義(Eutychianism混合神人兩性為一性(單性論)

       └─ 迦克墩會議(451)定「兩性一位格」為正統

└── 67世紀:延伸與調和

    ├─ 一性論(Monophysitism持續影響埃及、敘利亞教會

    ├─ 一志論(Monothelitism認為基督只有一意志

        └─ 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大公會議(680–681)否定

    └─ 正統:基督有**兩性、兩志、一位格**dyothelitism

 


📜 三、重要里程碑與信經

年代

大公會議

主要爭議

教義成果

325

尼西亞會議

阿里烏主義

宣告子與父「同質」

381

君士坦丁堡會議

形態論、亞波里拿留派

補全聖靈論,確立三位一體信仰

431

以弗所會議

涅斯多留主義

宣告馬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

451

迦克墩會議

尤提奇主義

宣認「一位格、兩性」

680–681

君士坦丁堡三會

一志論

宣認基督有「兩志」


🧠 四、神學意涵與反思

  • 異端的共同點:試圖用理性邏輯「解釋」奧祕,導致對某一面向的極端化。
  • 正統立場:保持「張力的平衡」——基督是完全的上帝完全的人,而非混合或分離。
  • 神學教訓:基督論是信仰的中心,關乎救贖是否真實可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