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基督論發展時間線

 

 

基督論發展時間線(1–17世紀)

時期

關鍵人物 / 事件

核心問題

神學立場與成果

信條 / 會議

主要經文基礎

1世紀(新約時代)

耶穌基督、使徒、保羅、約翰

「耶穌是誰?」——人還是上帝?

新約揭示基督同時具備神性與人性:約1:1「道就是上帝」、腓2:6–11「虛己取了奴僕形象」。

無正式信條(屬宣信性見證)

1:1–18;腓2:6–11;來1:1–3

2–3世紀(教父時代)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愛任紐(Irenaeus)特土良(Tertullian)俄利根(Origen

如何理解「道成肉身」?基督與父的關係是什麼?

愛任紐:基督是「第二的亞當」,在順服中重塑人性。特土良:首次使用「TrinitasTrinity)」概念。俄利根:提出「永恆生子論」。

地方信經(如羅馬信經)

5:12–21;林前15:45–49

325尼西亞大公會議

亞他那修(Athanasius)對抗亞流(Arius

聖子是否與父同等?

宣告聖子「與父同質(homoousios」,否定亞流主義。

尼西亞信經

10:30;西1:15–20

381君士坦丁堡會議

拓展三一論

聖靈是否為上帝?

完成尼西亞信經的擴充版,確立「三位一體」教義。

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

28:19;林後13:14

431以弗所大公會議

居里羅(Cyril of Alexandria)對抗聶斯多留(Nestorius

瑪利亞是否可稱為「上帝之母」(Theotokos)?神性與人性是否為兩位格?

宣告耶穌是一位格(hypostasis;肯定「上帝之母」稱號;反對兩位格論。

以弗所信條

1:43;約1:14

451迦克墩大公會議

羅馬主教列奧一世(Leo the Great

如何平衡神性與人性?

宣告「一位格、兩性」教義:兩性不混亂、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

迦克墩信經(加爾西頓信經)

1:14;來2:14;腓2:6–11

553第二次君士坦丁堡會議

拓展迦克墩定義

如何理解「位格聯合」?

強調基督只有一個位格(不是兩位格)。

第五次大公會議

1:3;西2:9

681君士坦丁堡第三會議

單意志論(Monothelitism)爭辯

基督是否只有一個意志?

宣告基督具有「兩個意志」(上帝的意志與人的意志)。

第六次大公會議

22:42

8–11世紀中世紀發展

安瑟倫(Anselm

為何道成肉身?

《為何上帝成為人》(Cur Deus Homo):提出贖罪論——只有上帝能救,唯有人應受。

2:14–17;羅5:18–19

13世紀

多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如何理性化基督論?

《神學大全》:基督的人性與神性完美聯合於一位格。

14:9;腓2:6–8

16世紀宗教改革

路德、加爾文

基督的同在與中保

路德:強調「基督位格聯合」(基督在聖餐中真實臨在)。加爾文:強調「升天的基督在人性上仍有限」。

路德宗《奧格斯堡信條》加爾文《基督教要義》

9:24;徒1:9–11

17–18世紀

改革宗正統/清教徒

強調基督中保職分(三職論)

基督為先知、祭司、君王(Prophet, Priest, King)。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

7:25;太28:18–20

20世紀

卡爾巴特(Karl Barth)潘霍華(Bonhoeffer)莫特曼(Moltmann

現代人如何信「上帝成為人」?

巴特:上帝的自我啟示是「在耶穌基督裡」。潘霍華:十架上的基督是「為他人存在的上帝」。莫特曼:受苦的上帝,與世界同在。

現代神學再詮釋

1:14;林後5:19


📖 發展脈絡圖(簡化)

使徒時代(神人見證)

  

教父時期(道成肉身的解釋)

  

尼西亞信經(基督為真神)

  

以弗所會議(基督一位格)

  

迦克墩信經(基督一位格兩性)

  

中世紀神學(救贖論與理性系統化)

  

宗教改革(基督中保職分)

  

現代神學(基督的受苦、臨在、啟示)


🕊神學意義總結

時期焦點

問題核心

神學回答

古代(1–5世紀)

基督的本質:「祂是誰?」

真神又真人,一位格兩性

中世紀(6–15世紀)

基督的工作:「祂為何來?」

為贖罪、為救贖、為顯明上帝

宗改與近代(16–20世紀)

基督的臨在:「祂如何與我們同在?」

在聖靈裡、在教會中、在受苦中


🩸 屬靈反思:基督論的三重呼召

  1. 敬拜:祂是完全的上帝,配受榮耀(約20:28)。
  2. 順服:祂是完全的人,成為我們的榜樣(腓2:5–8)。
  3. 盼望:祂是神人中保,使我們與上帝和好(提前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