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各大基督論爭辯的神學焦點與經文依據

 

 

各大基督論爭辯的神學焦點與經文依據

爭辯名稱

時代背景

神學焦點

錯誤或異端主張

正統回應(信條)

主要經文依據

幻影說(Docetism

1–2 世紀(受諾斯底影響)

基督是否真正成為肉身?

否認基督有真實人性,認為祂只是幻影、無肉體受苦。

早期信徒與使徒反駁:「凡不認耶穌基督成了肉身的,都是敵基督的」(約一4:2–3)。強調「道成肉身」是救贖的關鍵。

1:14「道成了肉身」;約壹1:1–3;來2:14–17;腓2:7–8

亞流之爭(Arian Controversy

4 世紀初

基督的神性與父的關係

聖子是被造的;「曾有一時,子不存在」。

尼西亞信經(325):「聖子受生非被造,與父同質(μοούσιος)。」

1:1「道就是上帝」;約10:30「我與父原為一」;西1:15–17「萬有藉祂而造」;來1:3「祂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

亞波里拿留之爭(Apollinarian Controversy

4 世紀中

基督的人性是否完整?

耶穌只有人身、無人理性靈魂(神性取代人心)。

君士坦丁堡信經(381):「祂取了完全的人性,有理性靈魂與身體。」

2:17「凡事該與弟兄相同」;路2:52「智慧和身量並上帝、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腓2:7–8「取了奴僕形象」

聶斯多留之爭(Nestorian Controversy

5 世紀初

神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把基督分成兩位格(神性的耶穌與人性的耶穌);拒絕稱瑪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

以弗所信經(431):「承認一位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瑪利亞誕生的那位是真神。」

1:14「道成了肉身」;路1:43「我主的母親」;腓2:6–8「成為人的樣式」

尤提奇之爭(Eutychian / Monophysite Controversy

5 世紀中

二性聯合的關係

強調神性吸收人性;基督只有「一性」(單性論)。

迦克墩信經(451):「一位格、兩性:不混亂、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

1:14;來2:14–17;腓2:6–11;西2:9「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

單意志之爭(Monothelite Controversy

7 世紀

基督是否有兩個意志?

只有一個神性意志;否認人性意志。

君士坦丁堡第三會議(681):「基督有兩個意志與行動(神性的、人性的),協和不衝突。」

22:42「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來5:8「祂雖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收養說(Adoptionism

2 世紀(再現於8世紀西班牙)

聖子身分的起源

耶穌本是人,被上帝「收養」為子。

尼西亞信經:「子是永恆受生,非被造。」

1:18「從父懷裡的獨生子」;約17:5「未有世界以先,我與你同享榮耀」;腓2:6「本有上帝的形象」

現代自由神學基督論

19–20 世紀

基督的超自然性

否認神蹟、復活、神性,視耶穌為道德教師或宗教天才。

巴特、潘霍華、莫特曼等人重申:「上帝在基督裡親自啟示自己」;基督的復活是歷史與信仰的中心。

林前15:3–8「基督照聖經所說復活」;約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西1:15–20「藉祂使萬有與自己和好」


🕊神學主題整合:七大焦點與經文脈絡

神學焦點

問題核心

主要異端

正統教義陳述

代表經文

1️. 神性(Deity

基督是否真神?

亞流主義

基督與父「同質」(μοούσιος

1:1、約10:30、來1:3

2️. 人性(Humanity

基督是否真實為人?

幻影說、亞波里拿留

基督有完全人性(理性靈魂與身體)

1:14、來2:17、路2:52

3️. 位格(Person

神人如何同居?

聶斯多留

一位格(μία πόστασις

1:14、腓2:6–11

4️. 二性(Natures

神性與人性是否混亂?

尤提奇(單性論)

兩性(δύο φύσεις)不混亂、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

2:14–17、約1:14、腓2:6–8

5️. 意志(Will

基督是否有人性意志?

單意志論

兩個意志協和不衝突

22:42、來5:8

6️. 子的身分(Sonship

基督是永恆之子還是被收養的?

收養論

永恆受生的子,非被造

17:5、約1:18、腓2:6

7️. 救贖功能(Soteriology

基督的工作是否真實有效?

現代人文主義/自由神學

道成肉身與十架復活皆為歷史且救恩實現

西1:20、林前15:3–8、來7:25


📜 聖經神學總結:基督論的三層核心

信仰層次

聖經見證

神學定義

歷史信經

基督是上帝

1:1;來1:3;西1:15–20

祂與父同質,永恆存在

尼西亞信經(325

基督是人

1:14;來2:14–17;腓2:7–8

祂取了真實人性,為人受苦、順服至死

君士坦丁堡與迦克墩信經(381, 451

基督是中保

提前2:5;來7:25;約17

祂以神人二性為一位中保,成全救恩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1647


神學反思:爭辯背後的福音意義

每一場基督論爭辯,都是對「道成肉身的福音」不同維度的捍衛:

  • 尼西亞:維護「上帝救人的能力」;
  • 迦克墩:維護「上帝真成為人」;
  • 威敏斯特:維護「這位神人如何為我們作中保」。

因此,基督論的真理不是抽象邏輯,而是福音的根本結構:

若祂非上帝,則不能救;
若祂非人,則不能代表;
若祂非一位,則不能中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