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宗教改革的根源


     
宗教改革運動,是基督教義演變的一個重大轉折。在過去一千年裡,教會權柄不斷擴展,到最後,羅馬天主教會的傳統和教皇的權柄確立,由這些來決定人的信仰。宗教改革就是要改變這一切既定的事情。

     
宗教改革運動,是由不同的原因引發起的。第一個是政治原因,1453年, 伊斯蘭教征服了君士坦丁堡,這事引致東方教會的沒落。伊斯蘭教向西面發展,甚至威脅教皇的權力範圍;伊斯蘭教的著作,傳入歐洲,這些也影響到教皇的權柄。 此外,在歐洲國家所實行的州郡制度和自由城市,無形中也形成了一股挑戰羅馬政權的力量。各地有力的政治領袖,所發起的民族精神,都成為宗教改革者有力的支 持。

 
第二個是教育的原因,這是文藝復興的產物。文藝復興(Renaissance,法文的意思是「再生」)打開了人的腦袋,叫人除了鑽研聖經外,也研讀古典的著作。當代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首當其衝,擔任了這個教育運動的先鋒。伊拉斯姆(Erasmus)就是其一,他出版了一本新約聖經的希臘文版;伊拉斯姆的著作,也倡導人從原文研讀新約,而不是藉著拉丁文的武加大(Volgate)版本。印刷術的進步,更進一步地令更多人能親自研讀聖經。文藝復興也帶來了另一種影響,就是以人為中心。這在某方面來說,和宗教改革者重視個人信仰和個人得救的口號是一致的。

     
推動改革運動的,還有社會和經濟上的原因。隨著中世紀時代的結束,市鎮興起,殖民地增加,市場開拓,這一切都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新興起的中產階層,都不願意讓金錢流入羅馬。

     
當 然,宗教上的原因更不容忽視。宗教改革者和基督教人文主義者,研讀了新約,他們發現新約聖經中的教會,和羅馬教會的作風,截然不同。羅馬教會從教廷至聖職 人員都腐化不堪,買賣聖職,司空見慣。人買贖罪券就可以抵償以往的過犯,得著罪的赦免;贖罪券是馬丁路德最為反對的,這是導致他最後脫離羅馬教會的原因。

     
馬丁路德等人亟欲尋求回到聖經的權威——就 是說,他們要單單以聖經作為信仰和行為的最後權威。由於人重新看重聖經,並且研讀聖經,他們就對因信稱義的教人和其他古時的基督教教義,產生一種新的覺 醒。德國的馬丁路德和瑞士的慈運理及加爾文,在講台上大力宣講聖經教訓,大量出版屬靈著作。黑暗過去,曙光初露,聖經的道理再次大行其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