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中世紀的神學之爭論


<
反圖像爭論(Iconoclastic Controversy>

    
反圖像一詞的英文iconoclastic,是從icon一字(源自希臘文eikon,意思是「仿似」)和klan(為希臘文,意思是「破壞」)二字而來的;icon所指的是宗教上的圖像。一個反圖像主義者,就是倡議毀滅一切圖像的人。

接 近第三世紀,教會裡開始使用圖像,也開始崇拜圖像,這現像持續了多個世紀,而且有增無減。東方教會的做法更甚,他們更受到異教崇拜的影響。西方教會也不能 倖免。馬利亞、基督、使徒和其他聖徒的圖畫和雕像,廣被使用,以幫助無學識的會眾禱告。雖然教會教導人對這些圖像只是尊敬,不是敬拜,但無疑,這些無學識 的平信徒轉為敬拜這些圖像。

     
巴色爾(Basil the Great)指出,「向圖像所表示的尊敬,傳達到所代表的本型之上」——這導致了圖像的使用和敬拜。圖像的倡議者認為「圖像能美化教會,提醒人記得過去,向教育程度低的人發揮聖經的效用」。

爭論的高潮是在主後726年,當時,羅馬皇帝利奧(Leo)禁止使用圖像,但教皇貴格利二世及三世和大馬士革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卻維護圖像。這位約翰教導說,圖家有聖禮儀式的作用,並且能施行恩典,他更將對上帝的敬拜和對圖像的尊敬區別。主後787年,教會在尼西亞召開會議,批准使用圖像。並且說明,基督和聖徒的像應該受到「懷念和尊敬」。自此以後,圖像敬拜就成為教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後843年,東方的教會廢上使用雕刻的像,只侷限於畫像。

<「和子」的爭論(Filioque Controversy>

     
「和子」(拉丁文, filioque)的爭論,是關乎「誰差遣聖靈來?」的問題,差遣聖靈的是父,還是父「和子」?

歷史上,這個似乎是不重要的問題,但卻造成東西方教會的決裂。希臘(東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一個源頭發出的」——就是說,差遣聖靈的只有父。可是,羅馬(西方)教會根據約翰福音十五章26節,以及子與父是同質的這個事實,認為聖靈是「從兩個源頭發出的」——就是說,父和子都有分差遣聖靈。

主後589年,托利多會議(Council of Toledo)確定了「和子」一詞,將之加於尼西亞信經之上。但東方教會拒絕接受這個教義,分歧更形惡化,到最後,東西方教會就在1054年分裂。

<
預定的爭論(Predestination Controversy>

     
羅馬天空教會是循著一條半伯拉糾的路線發展的,到第九世紀,有一位名叫哥特沙克(Gottschalk) 的修士,嘗試就預定的問題,將教會帶回奧古斯丁的教義上。哥特沙克極力維護奧古斯丁的教義,他強調上帝按著他永遠的計劃,已經定下一切事情。他否定上帝對 人的揀選是單單根據他對人屬靈回應的預知,他認為有雙重的揀選︰揀選一些人得著救恩,又遺棄其他人,使他永遠的受刑罰。

但有些人說,罪不是上帝預定的一部分;上帝只預定對罪的刑罰。這樣說來,預定受咒詛的說法就不能成立。哥特沙克也強調,得著救恩是藉著恩典,而不是靠著行為。

     
哥特沙克受到激烈的反對,因為他對救恩的教訓,會令聖禮和善行,以及中世紀教會其他的教訓,得不到地位。

主後848年,美因茨大會(Synod of Mainz)否定哥特沙克,鞭打他,並將他終身囚禁。哥特沙克於869年去世,死前也沒有收回他的教訓。

<
主的晚餐的爭論(Lord's Supper Controversy>

     
主後831年,在法國科爾比的修道院,有一位名叫拉得伯土(Radbertus)的修士,寫了一篇名為「主的身體和血」的論文,教導化質的教義。

拉得伯土認為,當主禮者宣讀基督話語的獻詞時(「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神蹟就會發生︰餅和酒都會按字面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雖然表面形狀保持不變,包括原來的顏色、形狀、味道等,但在餅和酒裡面,就有神蹟發生。

拉得伯士是根據約翰福音六章(「我是生命的糧……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和基督在樓房上的話語,建立他的教訓,按字面去解釋這些話語。他說,這種神蹟的功效,只發生在那些憑信心接受的信徒身上,對於不信的人,是沒有果效的。

     
這種說法開始時受到反對,但在十三世紀,就被羅馬天主教會正式接納。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這名詞,是源自十一至十二世紀的一種修道學院,稱為Scholae,學者在這些學院研究,以能從理性出發,維護和解釋信仰。他們不是去發掘新的真理,只是尋求以理性的方法,去維護教會的教義。他們認為「神學是應該從哲學的觀點去探討,而不是從聖經的觀點去探討」。

     
經院哲學大行其道,因為十二世紀流行翻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著作。經院哲學是依從亞里斯多德的邏輯演繹法,去明白聖經真理。

經院哲學有三種形式。

[實名論(Realism]

此派跟隨柏拉圖的思想,認為普遍概念(universal ideas)是存在於個別物體(individual objects)以外。安瑟倫(Anselm)和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是實名論的佼佼者。

[溫和的實名論(Moderate realists]

跟隨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認為普遍概念如真理及良善,是客觀存在的;但普遍概念並不獨立於個別事物而存在,亞伯拉德(Abelard)和亞奎那(Thomas Aquinas)(是最偉大的經院派學者)是此派的代表。

[唯名論(Nominalism]

是對實名論的一種回應,此派認為概念在思維以外並不存在。俄坎(Occam)是此派代表。唯名論否定任何在人經驗以外的事物,因此,唯名論也否定三位一體。唯名論的觀念,出現在多個世紀以後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