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先秦時代的哲學(子學)

 

    中國史前的哲學思想極難考証。真正有組織的哲學體系實始於孔子。研究中國哲學一般都是由此開始。

 

    史前的哲學約可以分為兩大學派:一派由史官而出,這代表一般較正統的哲學思想,多是政治官員;另一派是由筮(讀音:世)人而出,代表比較神祕的思想(一般上是用一些草或貝骨夾卜算吉凶)。神秘的思想卻是稱霸著那個時代人的思想。以下是史前的一些思想特點。

 

1.       神與天帝。史前的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神的創造,而群神的首座為()帝或天。這些神可為人間施福降禍,這觀念一直流傳至今,今天的中國人常為天會施福降禍。帝或天也是人類的始祖。地上的王帝卻是奉天命(故稱為天子)來到地上統治人民的。天子的職責第一在於率領人民祭祀上帝(拜祭),第二在於推測天意以導萬民。

 

2.       天意與占卜。古人觀察萬象變幻不定,卻又盼望在這善變的萬象中找出天意。測驗的方法是按著易書或原理(變幻不定之法)來定天意。最基本的工具卻是用占卜:有占卜是測吉兇,把兩個貝骨拋在地上,兩個貝骨朝上是大吉,一朝上一朝下為吉,兩個朝下是兇。複雜的是把許多不同的臆測言語寫在不同的竹籤上,放進一個大竹筒中搖幌,跌出來的竹籤的意思就當著是天意

 

3.       陰陽八卦。在現象變幻不定的自然世界,陰陽二種原理相感相生,就推出了的理論。把自然界中各種的變動的基本元素,既是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定位為要尋找的原理,就產生八卦。八卦理論的產生使到古時的占卜更趨複雜。造時的占卜卻要由專人--筮人--來負起工作。當時的筮人在社會中算是有學問的人,對天文地理,各種人生遭遇,都有一套講解。

 

    先秦時代的哲學多集中於戰國時代的各主要人物的學說,故稱為子學(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墨子等等)的哲學。略述如下:

 

1. (公元前551-479)。魯國人(今天中國的甘肅及陝西地),那時正是戰國時代。是一位實行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一生所收的學生極多,據說有三千餘人,得意弟子有七十二人。研究孔子的學說最可靠的資材是論語收集了他與弟子的對話。

 

    孔子的時代是一個封建制度正在崩潰的時代,因此他的學說的中心多以「修己」、「治人」、「實踐道德」方面進行教育。孔子的學說中有許多理論乃是先秦時代的學問,可以說孔子把過去的學問集大成於他的學問里。後來他成為儒家的元祖。以下的談論只得從略。

 

.1. 人生哲學:可以把孔子的修己和治人的學說,用三綱領與八條目來解明。

 

        |-----        明明德 |---格物  --|

        |             |---致知  --|-- 學問

    |             |---誠意  --|    --------->    修己

        |             |---正心  --|-- 德行

    |             |---修身  --|   

|

        |-----        止於善    -----------------------------> 人生最高目標   

    |             |---齊家     |

()  |-----        親民  -|---治國     |--功業    --------->  治人

                       |---平天下

 

2. 實踐道德:道德的範疇可分為:準則性的中庸之道與達遵之道,及人格性的君子之道與聖人之道。以上第一個範疇是人格性的範疇。

 

    準則性的有五達道和三達德。

 

    五達道:就是要在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來實行十德,就是君仁、臣忠、父嚴、母慈、子孝、夫和、婦順、兄友、弟恭、友信義。

 

    三達德:既智、仁、勇。

 

    從個人及國家的角度來看五達道,又可分為德行的八目:「孝、弟、忠、信」是對個人的,「禮、義、廉、恥」是對於國家的。

 

    不管是如何把孔子的教育排列出來,他所提議的「大學之道」和「實踐道德」的教育的確深深地影響了二千年來的中國人。藉著這樣的教育,中國人的社會過去還可以維持道德的標準。可是如今社會結構的變動已迫使這些儒家的教育崩潰,不道德或腐敗的事情每天在發生,也公開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國人在教育方面是時候另尋出路了。

 

孟子(公元前372-289)。鄒(山東)人。受孔子的思想影響極深。

 

    孟子最主要的學說是「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說人一出生,就如一張白紙,是善的。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出於天,因此是善的。他也舉出人有「惻隱之心」及「是非之心」來証明人性本善。他也說明人的先天良心是「本心」。認為人的本心常被利欲掩蔽,因此必須要藉著修養(當然是孔子的教育)來恢復這本心。

 

2. 老子。戰國時代的人。無法提供準確的年代,相信是孔子同時代或更早一些。為道家的創辦人。

 

1. 宇宙一元論。認為宇宙的本體為「大」,為「道」,又因這是萬物的基本元素,所以亦名為「一」(或「乙」)。這「一」是絕對(獨一)的,無差別的(不會變動的意思)。認為現象界一切的事物是有差別的(會變動的),不過這本體的「道」則不然,本體是超越的(超越物質的)。萬物都是從這本體產生出來的。就萬物發生的順序,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相信這裏所說的一是指本體,二是指陰陽二氣,三是指陰陽與沖和之氣。

 

    老子也說本體是不能認識的,因此,它是「虛」、「無」。所謂虛無也不是「非存在」,而是一種恍惚的存在,無法捉摸,來去無。

 

2. 性本善。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致力重返嬰兒或重返天真。老子認為有三種方法:. 為清靜恬淡。認為惡是因為人的利欲之念而起;二. 為無為自然。老子認為在戰亂時代,不應談仁義禮法,應該返回人的自然本性;三. 為謙下不爭。抱著與世無爭的態度過日子。

 

    可見老子的思想與孔子不相同。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積極的,而老子的思想卻是厭世的(或超世的)。因此,後來道家的人喜歡過自由自在,與世無爭,甚至僻世的生活。

 

莊子(公元前369-286)

 

. 莊子的本體論與老子大體上相似。莊子以「道」或「無」為本體。「道」是無所不在的。以致被後世道家演變成一種泛神論,認為「道」那裏都存在。

 

. 人生如夢的人生觀。人生不遇是一個夢。人常作夢,並且夢中又會有夢。等到夢醒以後,才知夢之為夢。人生有所謂大覺,大覺以後方知道人生不過是一個大夢。所以對人生不必喜,對人死也不懼。要人生達到一種「無為」的境界。

    認為人生的理想在於超脫相對的有限的世界,而消遙於絕對的無限的世界。他把達到了窿種境地的理想人物叫著「至人」,或「神人」,或「真人」。所以後來修練有成的道士常自稱為「真人」。

 

3, (公元前468-376)。宋人。一說是魯國人。墨子生長介於孔子與孟子之間。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之一。儒墨為戰國至漢初的最主要學派。有說孔子的學派有八,墨子的學派有三。

 

1. 思想三法論

 

. 本之者:就是說我們立論不可不依據天神的意思及先王的行事;

 

. 原之者:就是說我們立論要與萬人所見的事實相符合;

 

. 用之者:說明我們立論要注重理論實際上的效果。

 

2. 天為人行事的最高標準。天,照墨子的見解,就是創造萬物並設置天子諸侯百官等的。另外,又是賞善罰惡的。墨子是最講究社會安寧的人。

 

3. 鬼神論。把鬼神分為天神、地衹、人鬼三種。鬼神與天一樣,監督一切,並賞善罰惡。

 

4. 兼愛說。這是墨子學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愛人若愛己,愛人之親若愛己之親,自他之間(自己和他人之間)不設區別的那種愛叫作「兼愛」。假定能行兼愛,則天下決不會起爭亂。兼愛的相反是「別愛」。他又說,兼愛與別愛就是儒家所說的「仁愛」。

 

5. 非戰、勤儉、非命三點。墨子反對戰爭,認為戰爭百無一利,害國害民。另外,他也提倡勤儉不宴樂。他也反對命運論,因為命運論使人民不事奮鬥,結果是社會受害。

 

4. 孫龍(公元前325-250)。為趙人。是春秋戰國時思戀界的名家代表。名家的目標是有了名稱想更進一步來檢查外稱所指的實質。

 

    知識論。公孫龍在其指物論中所謂「指」與物是不同的。物為具體的個體,如這匹馬,那匹馬,是指為名之所指。但另一方面,名卻指著共相,如馬之所以為馬的那種的共通的本質而言。

 

    可見公孫龍的知識論是要把實質名分(「指」)分開來,認為實質(物體的本質)名分(「指」)是有分別的。

 

5. 。韓國(戰國事代的韓姓國人)人。為公元前三世紀的人。被迫飲毒死於秦國獄內。代表著當時的法家。法家認為不應該以復古為理想(與儒家相反),也不贊成不顧事實的空論(與老子相反)。認為應該為社會進行改革,立法(法律)成制度。

 

1. 主張法治。他的法治的出發點是出於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生出來本性是利己的,因而也是性惡的,因此應該以禮來矯正人性,來限制利己的欲望。韓非子更進一步說,如果想治人,應該用法(法律)。更認為,人利己的欲望,今不如古,因此在今日更應設嚴法。當時儒墨主張復古,儒家想把周公(周朝著名政治家)之政,墨家則想把夏禹(夏朝禹公對人民的關心)之政,使之重現於今日。這對韓非看來,都是人守株待兔的辦法。在生存競爭的時代更要以法來治國。

 

2. 以術治國。術為治國的方法。君王的統治術有四:

 

. 為虛靜。要常常在靜中來觀察臣下的意見;

 

. 為參驗。要找出能幹的人把他放在適當的崗位上;

 

. 為防八姦。凡是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不可錄用;

 

. 為執二柄。

 

認為要把刑與法、賞與罰的權柄交給合適的人。

 

結論:先秦時代的哲學可以說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根基,為中國後來的朝代的哲學種下了基礎路線。按其發展進程,讓我們看見以下的思想路線:

 

.   古代人對宇宙大自然界的偉大,認為這是一位「神」所創造的。但是這思想卻沒有繼續被當時的哲學家尋找下去。反而被變幻不定的天,加上各種天災人禍的發生,覺得這位「神」是一位施福降禍的神。稱這「神」的旨意是天意。那時皇帝的權柄又那麼高,或被人民推崇至高,因此稱皇帝是天在地上所揀選的人,稱他為天子。盼望這天子能時常帶給人民「神」的旨意。

 

可見古代中國人把「神」的觀念變成「天」的觀念來理解。又認為這「天」的旨意會下到人間,並由天子來傳達。哲學家卻想發展出一套哲理,給這「天意」解釋。可以說孔子的「大學之道」或是老子的「道」都是人間解釋「天意」的哲學。從此「天」下到人間,並由人間哲學去認識和解釋。從此中國人只好在人間去尋找這「天意」,忘記那在天上掌管「天意」的「神」。

 

.   民間老百姓無法知道這天意,只好發展出占卜及陰陽八卦的方法來測驗各種的天意。這些測驗哲理漸漸成為民間的迷信,因為人間災禍無法準確測度。原本就是由變幻不定的天意而出的思想,《易經》繼續成為研究的深奧哲理。

 

.   後來在戰國時代,時勢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當時的大思想家卻發展出一些比較深邃的哲學思想:孔孟(儒家)、老莊(道家)、墨子(兼愛/和平)、韓非(法家),的思想也成為後來朝代被不同哲學家常提出來的思想。二千多年以後,中國人還在尋找這些哲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