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8)使中國處在四百五十年的動亂期。隋(公元589-617),唐(公元618-904)兩朝使中國擁有最長的平安時期,也是佛教全盛的時代。當時的思想界可以說完全受佛教的支配。隋唐以前的佛教偏向於佛經的翻譯與理解,而隋唐時代的佛教卻是由中國本土的人來講授與創造。
儒家經典卻在唐代統一。不過科舉(當時的考試制度)的重要科目卻是詩文。儒學自形衰落。道教在隋唐時代卻被佛教的勢力蓋過。
唐代與西域(甘肅、新疆、西藏等地區)交通漸繁,景教(基督教的一派),猶太教,祅教(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由基督教、希臘神教、波斯神教混合而成)等等宗教也傳入中國。
一. 佛教
佛教在隋唐時代受了澈底的中國化,佛教哲學的組織或體糸經隋唐呇大師的努力,大有青出於藍之境地。當時佛教的各宗派發展已告完成。當時共有十三宗:
1. 毘曇宗
2. 俱舍宗(玄奘完成)
3. 成實宗
4. 三論宗
5. 四論宗
6. 禪宗
7. 槃宗
8. 天台宗
9. 地論宗(華嚴宗)
10. 攝論宗(法相宗)
11. 淨土宗
l2. 戒律宗
l3. 真言宗
當時佛教理論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兩個:
1. 天台宗的三諦圓融說:所謂三蹄是指「空」、「假」、「中」。這三者乃是融合而成一體的。認為我們所見實在的宇宙萬象,只是人心裏面的影子,決不可能當著是真正的實在,可以說是「假」的。不過並不是全非不實在。(這觀念與西方柏拉圖的「概念論」相似)。這實在是超越人類意識的實在,非人類言語所能加以說明,這就是「空」。所謂「空」決不是離開「假」的萬象而存在,「假」因「空」而存在。「假」的萬象都不過是「空」的作用而存在。這「假」與「空」都不過表示著真實的一面。所以「真實在」乃是把「假」、「空」二者合成一體的那個「中」。這樣,「假」、「中」、「空」三諦是一體的。
2. 法相宗的唯識論(也就是知識論):其提倡人是玄奘與其門人。唯識是心外無法(人無法真正認識本質)的意思。法相宗把識(簡單的說就是知識)分為八識。最初的五識的作用是眼、耳、鼻、舌、身,所得的感覺(色聲香味觸)。第六識是心的統合作用。第七識為自我的意識(人格)。第八識包括前七識及本質所產生的種子,稱為阿賴耶識(就是藏識)。人類的精神所得的客觀世界就由阿賴耶識的變化或造成,所以唯有阿賴耶識的背後本體乃是唯一的實在,其他都是虛幻。這就是唯識說的要點。
3. 華嚴事事無礙法界觀:主要提倡人物為法藏(公元643-7l2)。照他的見解,小乘佛教只注重於現象界的說明,而大乘佛教卻在現象界以上(形而上)的本體界加以說明。同是談論本體,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的以為本體與現象是對立的。他們用本體來說明現象的起源,如法相宗。有的以為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但虛幻的現象的奧秘卻潛藏在本體,如三論宗。可是大乘佛教更進一步說明,以為本體之理與現象之事乃是一體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本體與現象既是一體,所以任何個別的現象都不能說不是絕對的本體。簡單的說,無論任何事物都包括了一切其他事物在內,這叫著事事無礙法界觀。
二. 儒學的統一
當時隋唐儒家學者受王命把之前分南北兩大派的儒學註譯理論統一,編成一欽定「五經正義本」。當時儒學的思想家著名的只有韓愈及李翱。
1. 韓愈(公元768-824)。為著名文學家。他反對佛教最力。在他的哲學思想中,首先認為天地之間有人與禽獸之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人之道」。他所說的「人之道」是儒學所說的仁義。不是老莊所謂的道德,內容「空虛」。他再把人性分成上、中、下、三品。上者純善,中者善惡混,下者純惡。
2. 李翱(公元798-846)。得進士。性好佛。把佛學與儒學加以混合。他以為性是善的,人之所以為惡,全由於情。那麼為什麼善的性會產生惡的情呢?照他的說明,人性本來是靜的。可是這靜的性一發動時,就會生情,而情又隨伴著惡。這樣,惡由情生,情由性動生,所以我們欲修德,務要停止情的妄動,歸本性的靜。他認為這就是「中庸」之道。他主張無思無慮以斷絕情的產生。人心果能寂然不動,則邪思自息。如果只以性來明照一切,邪惡就無從生起。他認為這就是格物致知之道理;格物指萬物與五官接觸,心就加以明辨,但僅止於明辨,絕不產生些許的情,這就是致知。可見這些哲學是儒學與佛學的混合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