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十七至十八世紀敬虔主義的人論

 

    面對著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的挑戰,以及改革運動後官方教會(更正教會及羅馬教會)的形式主義和僵化,教會中興起不少呼籲和抗議,努力尋求一條出路以恢復實際的經驗信仰、個人生命的更新轉變、成聖,以及對福音的傳揚等,其結果是在十七世紀產生了一個屬靈運動——敬虔主義,統稱作奧秘派(Mysticism)或內裡生命派。

 

    這些內裡生命派人物,有法國天主教的蓋恩夫人(Madame Jeanne Guyon1648~1717)、芬乃倫(Francois Fenelon, 1651~1715)和勞倫斯(Brother Lawrence1614~1691)也有德國路德宗敬虔運動的奠基者施本爾(Philip Jakob Spener1635~1705)。藉著施本爾和他的跟從者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ke1663~1727),路德宗的敬虔運動影響傳到了原為路德會、後來成立往海外傳福音的摩利維亞差傳會(Moravian Missionaries)的新生鐸夫(Nicolaus Ludwig Zinzendorf1700~1760)。新生鐸夫及他那裡的摩爾維亞弟兄們(Moravian Brethren)的信仰經驗,包括對信徒個人救恩如悔改、重生的經驗、靈命成長的追求和傳揚福音的熱忱,均深深影響了英國的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1703~1791),促使了後來十八世紀英國的循道運動,及同期北美的大覺醒運動。

 

    簡言之,內裡生命派的興起,是對當時代之高舉理性的理性主義與僵化形式的教條主義的反應。他們強調人回到內裡,經驗救恩的喜樂、與上帝的交通、靈命長大和成聖的工夫,以恢復信仰的活潑經驗。他們相信人的內裡,除了有理性以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以外,人裡面還有接觸上帝,以理解屬靈事物的器官或感覺(God-consciousness, spiritual consciousness),為著活出原初上帝造人命定人的敬虔、彰顯上帝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