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的人論

     安瑟倫(1033~1109)強調心思的功用,其名言“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成為後期人論的代表性觀點。在此之前,心思的功用並非不被重視,但強調隻有在聖經的亮光和啟示下,心思的功用才有意義。安瑟倫則不同,盡管他不否認聖經的啟示,也不否認“上帝賜人對信仰的理解”,但他所考慮的是,如果不以啟示為前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假設沒有基督”(supposing Christ were left out the case),單靠人的心思,是否也可得出聖經的啟示。

 

    例如,安瑟倫似乎單靠推理,也能得出上帝必然存在的結論,盡管這種推理至今還有許多爭議。他定義上帝是“比任何可能之物更大之物”(a being than that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從觀察而知,一物在實際中存在,比隻在想象中存在更大;所以上帝既是“比任何可能之物更大之物”,上帝在想像中存在,也必要在實際中存在。再如,安瑟倫似乎也靠心思的推理,得出上帝必須成為人。他認為,亞當背叛混亂了造物主與被造之物的等次,為此亞當必須付贖價;但亞當是人,無能償還,上帝有能償還,但以上帝的身分卻不合式;所以,上帝必須成為人,有能又以合式的身分作贖價,這人就是耶穌基督。

 

    這種脫離神聖啟示的推想,漸漸使活的上帝成為抽象的概念,對活的上帝之經歷成為對死的概念的考究,使真實的基督徒生活成為虛空心思的想象。這個過程中,修道院逐漸成為大學,修士成為神學家,考慮的問題與實際生活越來越遠,甚至辯論一個針尖上到底能站幾個天使這類虛無飄渺的問題。到頭來,神學家也可以不必是基督徒,因為人若只靠心思,不靠啟示就能認識上帝,為什麼必須成為基督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