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末日性的災難(見太24:21-24,29;啟3:10;7:14)
耶穌在太24章所提的部份應驗於70年,耶城暴亂而招致羅馬將軍提多率軍壓制,當地猶太居民經歷一場浩劫。在歷世歷代教會常經歷患難(約16:33;徒14:22;羅5:3;帖前3:3;敵基督的出現:約壹2:18,22,4:3;貳7)。上述提到的末日性災難會是更厲害的。
2. 大災難的時間性與教會被提(帖前4:17)的關係不同的見解:
災前被提論:
a. 其中一派的時代論認為大災難為期7年,因為但 9:27提及末後一個7。明顯地,這派按字面接受7。
b. 教會已被提(太24:22「選民」指以色列民),蒙保守不受傷害(帖前5:9;1:10;啟3:10:「免去」)。從文法的解釋看,εκ乃指脫離 (見啟6:9-10;7:9,13,14;13:15;14:13;16:6;18:24;20:4;參約12:27;17:15),如果是保守,就應用εν或δια。
c. 因為:
i. 是為拒絕基督的以民而設(耶30:6-7;亞13:8-9;啟3:10)。
ii. 基督為聖徒而來和與聖徒同來兩件事須有一段時間隔開,能夠審判聖徒和舉行羔羊的婚筵。
iii. 經文只涉及以民,如太 24章為猶太背景,啟 12章撒但逼害的是以色列(「婦人」)。
d. 認為牽涉三類人:以人,外邦人,活在大災難中的聖徒(當時才信)。目的是結束外邦人的日期 (路21:24),預備以民之復興,召聚他們進入千禧年,因此,不是煉淨教會,乃是過渡期,為二個救贖群體之分水嶺。
e. 大災難有敵基督假先知出現,是上帝忿怒的大日子,史無前例 (大災難與上帝的忿怒同)。
f. 大災難後主降臨地上建立千禧年國(見下圖)
主再來 教會天上大喜期 主再來
在空中 經過審判(太25:31-46), 降在地上
↑帖前4: 然後婚筵舉行(啟19:7-9) │
教會被 16-17 哈米吉多頓 主
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戰__爭__↓腳踏橄欖山
7年大災難 (亞14:1-4; 猶(耶16:14-15
敵基督假先知出現 啟19:11-21) 太 賽43:5-7
人 結36:33-35
復 亞8:4-5,
興 14:20-21)
災中論(少數人士贊成此派)
a. 教會要經歷大災難前期不太厲害的災難。
b. 教會多次被提,準備好的被提。
災後被提論(贊成有M. J. Erickson,G. E. Ladd,R. Gundry等)
a. 不贊同教會不需經過患難的看法。
b. 用象徵解釋經文,所以認為但 9:27指一段時間,不是為期7年,也不接受千禧年的 1000解釋;太24:27選民是指信徒 (見太24:31),在災難期間有被迷惑的(太24:24;帖後2:3)。
c. 上帝的忿怒與大災難有別,前者信徒可免(約3:36;羅1:18),但後者則信徒無可避免(路21:36;啟3:10,6:9)。
d. 上帝給患難的信徒應許:保守 (啟3:10;約17:15),不是免去。但他們要從患難中經過(啟7:6:9,13,14;提前4:1,2;提後3:1-5)。
e. 帖前4:17「被提」指相遇 (太27:32,25:6;徒28:15),如Ladd指一群人去迎迓,即是信徒與主在空中相遇,不是被提,而是迎迓,加入得勝之行列。異於時代論之看法。
3. 評論:
關於大災難不同的看法,乃是與釋經原則有關。預言若執著字面,會忽略文體上有象徵性的表達。
此外,教會在災前被提之看法與聖經的教導有矛盾,因為教會也要面對患難艱苦的考驗,只是有上帝保守的應許。
大災難與上帝的忿怒有別,後者含有末日的審判(羅1:18,2:5),前者不是指上帝審判的大日,相反,那些日子有迷惑人的假基督,假先知(太24:21,26,29-31)。
在發生的方式與時間上,今世教會屢遭患難,如W. Hendriksen 提出大災難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全球性發生,在敵擋上帝的國家中已開始了也未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