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力與交會:真實的存在,是否可能在耶穌基督裡實現?
🧠 一、存在主義的核心焦慮:人是「被拋入」、「孤獨」、「必死」的存在
存在主義基本觀點 |
關鍵人物 |
說明 |
存在先於本質 |
薩特(Sartre) |
人先存在,再自由決定自己是誰 |
荒謬(absurd) |
卡繆(Camus) |
世界沒有意義,但人渴望意義,產生荒謬 |
焦慮與死亡意識 |
海德格(Heidegger) |
人作為「此在」(Dasein),總是朝向死亡而活 |
孤獨與被棄 |
基督教存在主義(克爾凱郭爾) |
真正的「我」在上帝面前獨立選擇 |
🔍 結論:
人的存在無法預設本質,必須在選擇與責任中創造自己。人經常活在焦慮、不安、尋找意義卻找不到的處境裡。
✝️ 二、加爾西頓神學的回應:耶穌是真神又真人,是人性的典範與醫治者
加爾西頓信條核心 |
信條語言 |
神學意涵 |
耶穌是一位格,具兩性 |
一位格、兩本性 |
同時是真上帝與真實人 |
人性完整而無罪 |
有理性靈魂與身體 |
祂的選擇是真人作出的選擇 |
神性與人性聯合,但不混不變 |
四否定公式 |
保證上帝不被「世俗化」,人性也不被「神化」 |
耶穌面對苦難與死亡 |
在人性中受難、死亡 |
上帝進入人類的最深處:死亡與棄絕 |
🔍 結論:
耶穌不是脫離人性現實的上帝,而是把神性帶入人性的軟弱與苦難裡,並活出一個完全、順服、自由的人類生命。
🔁 三、對照分析:核心命題一覽表
主題 |
存在主義 |
加爾西頓神學 |
對話與張力 |
人的本質 |
無預設,必須自己創造 |
有,但在基督中被啟示 |
加爾西頓提供「被啟示的人性」典範 |
自由與選擇 |
絕對自由 |
基督在人性中自由順服父 |
自由非無拘束,而是愛中自願的行動 |
死亡與荒謬 |
人終極面對虛無 |
耶穌也真實經歷死亡 |
在基督裡死亡變為榮耀之門 |
孤獨的主體 |
存在本質即孤獨 |
耶穌在十架上說「父啊,你為何離棄我?」 |
上帝親自經歷被棄,建立愛的連結點 |
人的實存處境 |
被投進世界 |
道成肉身:上帝進入人類世界 |
基督是上帝進入投射、混亂、焦慮中的回應 |
📖 四、聖經中與存在主義張力對話的段落
經文 |
與存在主義的對話 |
馬可福音 14:33-36 |
客西馬尼園的掙扎:真實面對死亡、焦慮與孤單 |
約翰福音 1:14 |
「道成了肉身」——上帝親身進入人類世界 |
希伯來書 4:15 |
祂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祂曾凡事受試探 |
腓立比書 2:6-8 |
道雖為上帝,卻取奴僕形象,並順服至死 |
詩篇 22(與馬太27:46) |
被棄絕、哭喊,正是存在主義焦慮的原型呼應 |
🕯️ 五、神學綜合:一種「存在中的信仰」與「道成肉身的實存」
面向 |
存在主義的貢獻 |
神人二性的深化 |
誠實面對人生痛苦 |
拒絕虛假樂觀,勇敢直面死亡 |
基督神人合一進入最深痛苦,賦予意義 |
重視主體性與選擇 |
每個人都是行動者,不是被制度決定 |
耶穌的選擇成為自由的典範,順服非被動 |
存在焦慮 |
面對意義的匱乏與責任的重擔 |
上帝成為人,讓「意義」不再是人尋找的,而是祂來到我們當中 |
✍️ 六、後設反思:加爾西頓神學是否仍能與今日對話?
問題 |
回應 |
位格、性質這些古典語言能與當代共鳴嗎? |
雖然形式古老,但其本質上是對「我是谁?」與「我如何活」的深度回答。 |
神人二性是否僅屬於宗教敘述而非哲學語言? |
神學與哲學在存在論、倫理學、詮釋學上仍有交會點,且位格語言正好補足存在主義的缺口:缺乏「愛與關係的他者」。 |
✅ 結語:存在主義與神人二性的交會,是「受苦的存在」中找到盼望的入口
存在主義誠實地告訴我們:「人是焦慮、脆弱、孤獨的存在」
加爾西頓信仰宣告:「上帝不是遠離這些真實,而是穿透它們,與我們同行」
📌 在基督裡,「存在被愛所觸摸,成為有意義的實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