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主題 |
存在主義 & 當代理論觀點 |
加爾西頓神人二性信仰回應 |
神學啟示 |
自我認同(Identity) |
「我是誰?」——人沒有本質,需自我創造(Sartre) |
基督為真神又真人的位格範式,展示被賦予與實踐的我 |
身份根基於道成肉身的「已被愛的我」 |
自由與責任(Freedom) |
自由是一種孤獨的選擇,充滿焦慮與責任(Kierkegaard) |
耶穌人性中的選擇是真自由(非脫離上帝、而是在愛中完全自由) |
順服中的自由,愛中的選擇 |
苦難與死亡(Suffering & Death) |
人面對死亡是「虛無的深淵」(Heidegger) |
耶穌在十架上真實經歷死亡與絕望,但以復活勝過死亡 |
死亡被穿透,苦難被轉化 |
主體性(Subjectivity) |
主體是不穩定、去中心的產物(Derrida, Foucault) |
加爾西頓宣認「一位格」:基督有穩定主體(hypostasis) |
神聖主體性成為人類主體的錨點 |
語言與真理(Language & Truth) |
真理是語言建構、可解構的系統(Derrida) |
信經語言承認奧祕:用否定性語言守住界線(不混、不變等) |
真理可說,但不可掌控——信心的語言 |
人性觀(Human Nature) |
人性不固定、可程式化、可改寫(當代人文主義) |
基督人性具理性靈魂與身體,彰顯人性的完整性與上帝形象本質 |
耶穌是人性樣本,而非人性例外 |
社會性與關係(Relationality) |
主體是社會建構、關係不穩定、被話語操控 |
道成肉身是上帝主動「進入關係」——非功能聯結,而是位格愛的聯合 |
三一中之愛,是人存在的原型 |
存在焦慮 → 哲學探問 ← 基督人性(加爾西頓)
--------- --------------------------
▸ 自由
↔ 順服中的自由
▸ 死亡
↔ 復活的希望
▸ 孤獨
↔ 與上帝關係中的愛
▸ 真理
↔ 奧祕中可說的信仰
▸ 自我
↔ 上帝所定義的位格身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