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伊格那丟的啟示論(Ignatius of Antioch’s Doctrine of Revelation)

 

📖 「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希伯來書 1:1-2
📖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 1:14


一、伊格那丟的背景

🔹 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 35-107 AD早期教會的使徒教父之一,被認為是使徒約翰的門徒。他在公元 1 世紀末到 2 世紀初擔任安提阿的主教,並因堅持基督信仰殉道。
🔹 他的主要神學思想記錄在他寫給不同教會的七封書信The Letters of Ignatius),這些書信是早期基督教文獻中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 他的啟示論以基督為核心,特別強調「道成肉身的基督」作為上帝最終的啟示,並且認為教會的傳承與聖禮是上帝啟示的持續方式。


二、基督是上帝最終的啟示(Christ as the Ultimate Revelation

📖 「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歌羅西書 1:15
📖 「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翰福音 1:18

伊格那丟認為,上帝的啟示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透過基督具體彰顯出來的。
基督的降世、受死與復活是上帝的啟示行動,使人能夠真正認識上帝。
基督不僅是上帝的話語(Logos),也是啟示的內容本身,唯有透過祂,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

📖 「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希望。」(《伊格那丟書信·以弗所書》)

👉 應用: 基督是啟示的核心,我們應當透過祂來認識上帝,而不是依靠哲學或人為的傳統。


三、反對諾斯底主義與道成肉身的真實性(The Reality of the Incarnation

📖 「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上帝的。」(約翰一書 4:2

伊格那丟強烈反對當時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與幻影說(Docetism),這些異端認為耶穌只是「看起來像人」,但祂並沒有真正成為肉身。
他強調,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是真實的,祂的身體與受難不是幻覺,而是真正的歷史事件。
如果基督沒有真正成為人,祂就無法成為上帝對人類的完全啟示,祂的死與復活也就失去了救贖的意義。

📖 「如果這一切(基督的受難)只是表面的,那麼我也是徒然受苦。」(《伊格那丟書信·特拉利安書》)

👉 應用: 我們的信仰建立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不能接受任何否認基督人性或神性的教導。


四、教會與聖禮是啟示的延續(The Church and Sacraments as a Means of Revelation

📖 「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加福音 22:19-20

伊格那丟認為,上帝的啟示不僅僅是過去的事件,而是透過教會的生活與聖禮(如聖餐)持續地臨到信徒。
聖餐(Eucharist)不只是紀念儀式,而是真實參與基督的生命,讓信徒經歷上帝的啟示。
教會的合一與使徒傳承(Apostolic Tradition)確保了啟示的正確傳遞,不會被異端所扭曲。

📖 「唯有那按照主的意志,聚集在主教與長老們周圍的,才是真正的教會。」(《伊格那丟書信·士每拿書》)

👉 應用: 我們應當重視教會的合一與聖禮,因為這是上帝啟示持續運行的方式。


五、殉道與見證啟示(Martyrdom as Witness to Revelation

📖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馬太福音 16:25

伊格那丟在被押往羅馬殉道的途中,寫下了他的書信,他認為殉道本身是一種見證上帝啟示的方式。
真正認識基督的人,應該願意為祂的啟示獻上生命,因為這代表完全順服於上帝的旨意。
他甚至說:「讓我成為上帝的麥子,經過獸的牙齒,被磨成純潔的餅,來獻給基督。」(《伊格那丟書信·羅馬書》)

📖 「我寧願死在基督裡,勝過統治全世界。」(《伊格那丟書信·羅馬書》)

👉 應用: 我們是否真正願意為基督的啟示付上代價?信仰不只是理論,而是我們願意為基督獻上的生命。


六、總結與應用:伊格那丟的啟示論對我們的意義

📌 核心觀點:
基督是上帝的最終啟示,我們不需要額外的「新啟示」。
道成肉身是真實的,否認基督的人性會導致信仰的扭曲。
教會與聖禮是上帝啟示持續臨到的方式,信徒應當重視教會的合一與聖餐的意義。
殉道精神是對啟示的最終見證,真正的信仰應該願意為基督付出代價。

📌 應用挑戰:
1️
我是否真正相信基督是唯一的啟示,還是尋求其他額外的「神秘啟示」?
2️
我是否正確認識基督的道成肉身,並拒絕任何否認祂人性的異端?
3️
我是否重視教會的合一與聖禮,並在其中經歷上帝的啟示?
4️
當面對信仰的挑戰時,我是否願意堅持基督,甚至為祂受苦?

🙏 願我們在上帝的啟示中成長,堅守基督,並活出真正的信仰!

 

埃米爾·卜仁納(Emil Brunner)的啟示論

 

📖 「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希伯來書 1:1-2
📖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約翰福音 1:1

🔹 埃米爾·卜仁納(Emil Brunner, 1889-1966 20 世紀瑞士著名的新正統神學家(Neo-Orthodox Theology),與卡爾·巴特(Karl Barth 同時期,卻在啟示論上有不同觀點。
🔹 他的啟示論強調「關係性的啟示」(Relational Revelation)與「個人回應」(Personal Response)。
🔹 主要作品:《自然與恩典》(Nature and Grace)、《真理如相遇》(Truth as Encounter)。


一、啟示的本質:啟示是一種「相遇」(Revelation as Encounter

卜仁納認為,啟示不是一組概念或教義,而是「上帝與人的相遇」(encounter)。
啟示不是純粹的信息,而是上帝的自我顯明,透過與人的關係來發生。

📖 「啟示是上帝親自向人顯現,使人進入與祂的關係。」(卜仁納,《真理如相遇》)

卜仁納 vs. 巴特:啟示是可理解的嗎?

  • 巴特(Barth): 認為上帝是完全超越的,只有透過基督才能被認識。
  • 卜仁納(Brunner): 認為上帝雖然是超越的,但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人的理性理解,並且啟示透過「關係」發生,而不是僅僅透過基督的啟示。

👉 應用: 啟示不僅僅是神學概念,而是我們與上帝的個人相遇。真正的信仰來自於我們對上帝啟示的回應,而不是單單學習教義。


二、一般啟示與特殊啟示(General & Special Revelation

📖 「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 1:20
📖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 1:14

1. 一般啟示(General Revelation):上帝在自然界的顯明

卜仁納不同於巴特,他認為人可以透過自然與理性部分認識上帝的存在。
雖然人因罪墮落,但上帝仍然透過自然界與人心內的良知來啟示自己。
這與加爾文的「上帝的意識(Sensus Divinitatis」類似,即人內心天然有對上帝的認識

💡 卜仁納 vs. 巴特的分歧

  • 巴特認為: 由於人的罪性,沒有任何一般啟示能帶來真正的認識,唯有基督的啟示才是真正的啟示。
  • 卜仁納認為: 雖然人的罪影響了對上帝的認識,但人仍能部分理解上帝的存在,只是無法認識救恩。

👉 應用: 自然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存在,但我們仍然需要基督的啟示來真正認識上帝的救恩。

2. 特殊啟示(Special Revelation):基督與聖經

基督是上帝最終的啟示,唯有透過基督,人才能與上帝建立關係。
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但它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基督。

📖 「基督是上帝的話語,聖經是見證祂的記錄。」(卜仁納)

💡 聖經的重要性:

  • 聖經不是純粹的歷史書,而是上帝啟示的一部分。
  • 當我們讀聖經時,真正的啟示發生在我們與基督的相遇,而不是對文字的研究。

👉 應用: 讀聖經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要與基督建立真正的關係。


三、信仰與理性的關係(Faith & Reason

📖 「你們要常常預備好,回答各人心中盼望的緣由。」(彼得前書 3:15

卜仁納不像巴特完全否定理性,他認為信仰與理性可以互補。
理性可以幫助人認識一般啟示,但不能帶來救恩。
信仰是對上帝啟示的回應,而不是對神學概念的理解。

💡 信仰如何運作?

  • 啟示發生時,人需要用信心回應,這種信心不是來自人自己,而是來自上帝的恩典。
  • 信仰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性的基礎,但不能完全依靠理性。

👉 應用: 我們應該用信心回應上帝的啟示,但同時也要用理性來思考與解釋我們的信仰。


四、啟示的目的:建立關係,而非知識

📖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9

卜仁納強調,上帝的啟示不是為了傳遞知識,而是為了建立關係。
真正的啟示發生在「個人與上帝的相遇」,這是一種活生生的經歷,而不是神學概念的學習。
信仰不是接受一套理論,而是進入與上帝的關係。

💡 對我們的影響:

  • 我們的信仰不能只是「知道」,而是要「經歷」。
  • 我們讀聖經、禱告,不是為了獲取更多神學知識,而是為了更深地認識上帝。

👉 應用: 我們應該把信仰視為一種關係,而不是單單一種知識體系。


五、總結與應用:卜仁納的啟示論對我們的影響

📌 核心觀點:
啟示是上帝與人的相遇(Encounter),而非純粹的知識傳遞。
一般啟示(自然界與良知)可以幫助人認識上帝的存在,但不能帶來救恩。
特殊啟示(基督與聖經)是上帝救贖的完全顯明,帶來真正的認識。
信仰與理性可以互補,理性可以幫助人理解啟示,但不能成為信仰的根基。
啟示的目的是建立與上帝的關係,而不是獲得知識。

📌 應用挑戰:
1️
我是否把信仰當作一種個人經歷,而不只是神學概念?
2️
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回應上帝的啟示,進入與祂的關係?
3️
當我讀聖經時,我是否讓它成為與上帝相遇的機會,而不只是學習的工具?

🙏 願我們在上帝的啟示中成長,透過基督與上帝建立真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