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記憶與復活

 「記憶」與「復活」這兩個概念在聖經中彼此交織,尤其在新約的敘事裡,記憶成為復活的通道,復活也轉化了記憶的意義。我們可以從門徒的經歷、耶穌的教導、以及聖經中對「記憶」的屬靈操練來進一步探討。


一、門徒的記憶如何與復活相遇

1. 復活不是陌生的奇蹟,而是記憶被點燃的時刻

  • 路加福音 24:6-8(天使對婦女說):
    「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當記念祂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
    注意:天使並沒有單純宣告復活,而是邀請她們「記得」耶穌所說過的話。

🕯這意味著:復活不是從外來的證據開始,而是從內在被喚醒的記憶開始。


二、復活如何轉化記憶

1. 耶穌復活後的顯現,重新詮釋門徒的過去

  • 路加福音 24:27, 32(以馬忤斯路上)
    「祂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他們彼此說:祂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他們的記憶在與復活主同行的過程中被更新,從「失望與混亂」轉為「看見與信心」。

2. 復活使痛苦的記憶轉化為見證的記號

  • 約翰福音 20:27:耶穌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
    耶穌的釘痕沒有因復活而消失,反而成為祂身份與愛的記號。
    記憶中的創傷經由復活被轉化,成為榮耀的傷痕。

三、記憶:使復活的主活在我們心中

1. 聖餐是一種復活記憶的操練

  • 路加福音 22:19:「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主的晚餐不只是哀悼的儀式,而是讓門徒在記憶中與復活主相遇的時刻。
    教會每次守聖餐,就是在「記念中遇見復活」。

2. 聖靈幫助我們記得復活的應許

  • 約翰福音 14:26:「保惠師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聖靈使復活的真理活化在我們的記憶中,使我們不只是知道「復活」,而是活出「復活」的生命。

四、應用與默想:復活如何醫治你的記憶?

可以這樣問自己:

  • 有哪些記憶至今仍讓我困惑、痛苦、懷疑?
  • 如果我讓復活的耶穌走進那段記憶,我會看見什麼不同?
  • 復活是否能重新詮釋我過去失敗或創傷的經歷?

🎧 一個屬靈操練的方式是:

「主耶穌,我邀請你走進我曾感到失敗的那個記憶你在那裡嗎?你怎麼看我?你是否在那裡對我說話?那段記憶,在你的復活中有何意義?」


結語:記憶不是結束,復活使它開花

復活並沒有抹去記憶,而是光照記憶,使記憶中的破碎與迷失得著重生的可能。記憶使復活有歷史的根基,而復活使記憶有永恆的盼望。

就像耶穌對馬利亞說:「不要抓住我,要去告訴我的弟兄們。」(約翰福音20:17——復活後的記憶不是要停留在過去的情感,而是要被差遣,帶著復活的盼望去見證。

 

記憶與身分

  

聖經不只關心人做了什麼,也關心人是誰。而「我是誰」這個問題,常常與「我記得什麼」與「我怎麼記得」緊緊相連。記憶塑造身分,身分則決定行動與呼召。


一、記憶如何塑造身分:從個人到群體

1. 記憶是身分的「根」

我們之所以知道自己是誰,來自於我們如何記得過去:

  • 我來自哪裡?
  • 我經歷了什麼?
  • 我如何理解這些經歷?

聖經中的人物經常藉著「記得上帝的作為」來確認自己的身份。

🕊例子:摩西與以色列人

  • 出埃及記 3:6:「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
    當上帝呼召摩西時,祂是以「歷史記憶」來建立摩西的身分與使命。

2. 群體的身分:透過記憶傳承

以色列的身分不是因為疆界或血統,而是「我們是那群從埃及被上帝拯救出來的人」。這記憶不斷在節期、律法與詩篇中被重述。

  • 申命記 5:15:「你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裡領出來」
    身分來自於拯救歷史的記憶。

二、破碎的記憶與扭曲的身分

1. 創傷記憶會遮蔽真實身份

當人被罪、傷害或謊言扭曲記憶,他們就可能活在「不配得、羞恥、被拒絕」的身份裡。

  • 如亞當與夏娃在犯罪後,「怕」和「藏起來」成為他們新的自我意識(創世記 3:10)。

2. 撒但的策略:攻擊記憶來摧毀身份

  • 撒但不是創造者,但他是詮釋者。他會利用過去的經歷,對我們說謊:
    「你不夠好」、「你被上帝遺棄」、「你的失敗定義了你」。
  • 當我們接受這些謊言時,我們的身分也會被塑造成「奴僕」而非「兒女」。

三、在基督裡的記憶更新與身份恢復

1. 上帝不僅赦免,也重塑我們如何記憶

  • 哥林多後書 5:17:「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新造不只是指行為的改變,也包括記憶的更新——我們不再被過去定義。
  • 約珥書 2:25:「我打發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螞蚱、蚂蝗、剪蝗,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補還給你們。」
    上帝可以醫治我們失去的時間與記憶的損傷。

2. 聖靈幫助我們記得真理

  • 約翰福音 14:26:「但保惠師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聖靈使我們記起耶穌的話,也幫助我們用祂的眼光詮釋我們的記憶,重建我們的身分。

四、操練與應用:記憶中的屬靈重塑

1. 屬靈回顧法(Spiritual Autobiography

試著寫下你生命中幾個重要的記憶節點,問自己:

  • 那時我相信上帝是誰?
  • 我相信我是誰?
  • 那段記憶對我身份有什麼影響?

邀請上帝進入那些片段,重新定義你是誰。

2. 默想上帝的作為與話語,形塑身份

  • 默想 詩篇 139:「你所造的我甚奇妙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
    透過記憶上帝怎樣看我、造我、帶領我,恢復「被揀選的兒女」身分。

結語:記得我是誰——在上帝的故事中找到自我

🧭 你是誰?這不只是心理學的問題,而是神學的問題。
在聖經中,真正的身份不是自我創造的,而是從上帝的記憶中領受的。我們是誰,取決於上帝怎麼記得我們、我們怎麼記得祂的作為、我們是否願意相信祂對我們的定義

記憶與歷史

  

記憶不僅是個人層面的內在經歷,它也連結著整個群體的身份與歷史,而在信仰的語境中,這更是與上帝的作為、應許與救恩歷史息息相關。


一、記憶與歷史:聖經的群體記憶觀

1. 聖經中的歷史不是中立的紀錄,而是信仰的敘事

  • 出埃及記 12:24-27:逾越節的設立,就是為了讓以色列人世世代代「記念」耶和華如何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地。
  • 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更是關於如何「記得」這些事,以及如何「詮釋」這些記憶。
  • 在希伯來傳統中,「記憶」(זָכַר zakar)是帶有行動性的——記得就是要回應。

📖 記憶是一種信仰的操練,是讓上帝的作為成為當下的現實。

2. 失去記憶的民族,失去了信仰的根基

  • 士師記 2:10:「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他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 忘記歷史就是忘記上帝的作為,導致信仰的墮落與迷失。
  • 因此,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不斷有先知起來「提醒」百姓他們的歷史,召喚他們「記得」與上帝的立約。

二、記憶作為身分的基礎

1. 群體身份來自記憶的共通性

  • 以色列的身份不是建立在種族或地理,而是在於一群人「記得」自己是被上帝拯救出來的人。
  • 申命記 26:5-10:獻初熟果子禮文,要求以色列人每年重述從亞蘭人流浪到出埃及的故事。

2. 新約中的延續:主的晚餐作為記憶與歷史的交會

  • 路加福音 22:19:「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聖餐不只是回顧耶穌受死,更是進入那歷史事件的神聖時刻,讓記憶變成活的經歷。

🕊聖餐是一種神聖記憶的實踐,是信仰歷史的當下化。


三、記憶與歷史:現代應用與反思

1. 我們如何詮釋我們的歷史?

  • 我們是否記得教會曾經的錯誤(如宗教戰爭、對某些群體的排斥),並在上帝面前悔改?
  • 我們是否記得上帝在我們生命與國家中的作為,並感恩與回應?

2. 我們如何在信仰中實踐「記憶」?

  • 透過講述、節期、敬拜與見證,使信仰歷史活在我們當中。
  • 在家庭中分享上帝如何在我們家族中工作,讓下一代也成為歷史的承載者。

四、從記憶進入盼望:歷史的末世性眼光

聖經的記憶不只是懷舊,而是為了盼望未來

  • 啟示錄充滿對過去救恩歷史的記憶,但其目的在於指向將來的新天新地。
  • 希伯來書 11:「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

🌿 記憶給我們方向,歷史給我們根基,盼望給我們未來。


結語:記憶不是過去,而是靈性的現在進行式

在基督信仰中,「記憶」從來不是靜態的回顧,而是一種靈性的實踐,是對歷史的詮釋與參與。記憶連結我們的身份、信仰與行動,是我們在當代世界中見證上帝的關鍵。

 

記憶與醫治

 在聖經與基督信仰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特別是在上帝如何介入我們的記憶,帶來醫治與更新。


一、記憶:屬靈旅程的關鍵

1. 記憶是靈性形成的一部分

聖經中常常提到「記念」或「不要忘記」的命令。這不只是要人保留知識,更是一種靈性行動。

  • 申命記 6:12:「你要謹慎,免得忘記領你出埃及地、為奴之家之耶和華。」
    記憶幫助我們記住上帝的拯救與信實,是建立信心的基礎。
  • 詩篇 77:11-12:「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我要記念你古時的奇事。」
    大衛透過回想上帝過去的作為,使他在困境中得著安慰與信心。

2. 記憶可以成為創傷的容器

我們也知道,人的記憶中藏著許多傷痛與遺憾,甚至是罪疚與羞恥。這些記憶若不被處理,會成為靈命成長的障礙。

  • 記憶中的創傷可能造成情感封閉、對上帝的不信任、對他人的防衛。

二、耶穌的醫治:涵蓋記憶的層面

1. 耶穌的醫治不僅是身體的,更是靈魂的

  • 以賽亞書 61:1:「祂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這是耶穌在路加福音4章引用的經文,顯明祂的使命是恢復全人,包括內心的破碎。

2. 医治的記憶:從「創傷」到「見證」

當上帝觸摸我們的記憶,我們不一定會「忘記」那些過去的事件,但我們可以從中看見祂的同在與恩典,使那些記憶不再綑綁我們,而是成為見證祂醫治的記號。

  • 約瑟的故事(創世記50:20:「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
    約瑟並未忘記兄弟們的傷害,但他的記憶被上帝更新,使他能饒恕並祝福他們。

三、實踐上的應用:記憶如何被醫治

1. 誠實面對過去

  • 在禱告中誠實地向上帝陳明自己的創傷與記憶,如同詩篇中的哀歌(如詩篇 13)。
  • 可以透過屬靈同伴、小組分享、屬靈導引,讓痛苦的記憶被說出、被接納。

2. 在耶穌裡重塑記憶

  • 將痛苦的記憶帶到十字架前,求主以祂的愛、赦免與同在來重寫那些故事。
  • 在默想中邀請聖靈進入特定的記憶片段,讓上帝的話語在其中發聲。

3. 見證的力量

  • 當記憶被醫治後,可以成為服事他人的資源。
  • 保羅過去的迫害經歷成為他傳講恩典的見證(參 加拉太書1章、提摩太前書1章)。

結語:從記憶到盼望

記憶不只是關於過去,它也影響我們如何面對現在與未來。當我們讓上帝進入我們的記憶,祂能使過去的傷痛轉化為現在的力量,並為未來帶來新的眼光。正如詩篇 23:3 所說:「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這是一條從記憶走向醫治、從破碎走向完整的旅程。

 

教會與記憶

  

教會,不只是聚會的地方、組織的系統,而是上帝記憶的群體救恩歷史的活見證人。在教會裡,我們不只是在敬拜、講道、服事,而是在「共同記得」,並「共同活出」上帝在歷史中所做的一切。


📖 一、教會的本質是一個「記憶的共同體」(Community of Memory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
——
哥林多前書 11:26

這句話展現出:教會的敬拜、禮儀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記憶的延續與實踐。教會是:

  • 記得上帝如何拯救我們的群體
  • 不容讓上帝的作為被遺忘的群體
  • 讓記憶轉化為身份與使命的群體

🧱 二、教會與記憶的三重關係結構

層面

表現

意義

🔹 歷史層面

教會承接救恩歷史,記得上帝的作為(從亞伯拉罕到基督)

教會是上帝行動的歷史延續體

🔸 禮儀層面

教會藉聖餐、講道、受洗、節期「實踐記憶」

禮儀是記憶的活演出與重申

🔹 見證層面

教會把記憶說出來、唱出來、活出來

教會是傳承者與見證人


🕊三、聖經中「記憶中的教會」圖像

1️ 舊約:以色列作為上帝記憶的載體

「你要記念你從埃及地作奴僕出來」(申命記 5:15

以色列的整個身份是建立在「記得上帝如何拯救他們」這件事上。律法、節期、詩歌都是一種記憶的教育。

今天的教會繼承了這一種「記憶身份」的邏輯。


2️ 新約:初代教會作為記憶的群體

「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 2:42

這是初代教會的四個記憶行動:

  • 使徒的教訓(記得耶穌的話)
  • 擘餅(記得主的死)
  • 祈禱(記得上帝的同在)
  • 團契(記得我們是身體)

🧠 四、教會忘記記憶時,會發生什麼?

聖經中多次警告:「不要忘記」:

「你們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申命記 8:11

教會若忘記:

  • 救恩就會變成形式
  • 敬拜就會變成表演
  • 教義就會變成死的語言
  • 傳承就會斷裂

👉 所以,教會的責任就是「不斷記得」,並「幫助下一代記得」。


🔄 五、教會的記憶實踐方式

記憶方式

說明

實踐形式

📜 聖經講道

重述上帝的作為與真理

主日信息、小組查經

🍞 聖禮禮儀

活出神聖記憶(如聖餐、洗禮)

聖餐記念主死,受洗記念新生

🧎 敬拜與詩歌

用音樂承載上帝的記憶與信實

詩篇吟唱、讚美詩、現代敬拜

👥 信仰見證

記得自己如何被上帝得著

洗禮見證、小組分享、個人故事

📖 信經與禱告文

用集體語言「記住我們信的是誰」

使徒信經、公禱、主禱文


💡 六、當代教會的呼召:成為「記憶的守望者」

教會不是新創團體,而是延續的群體。
教會不是靠創意得力量,而是靠記憶得根基。

我們要問自己:

  • 我們的聚會是在「記得上帝的作為」嗎?還是在「製造活動」?
  • 我們的下一代記得什麼?我們教導他們什麼?
  • 我們的講台是在喚起上帝的記憶,還是在傳遞人的想法?

默想與操練建議

你可以從以下角度默想或在小組中討論:

  1. 我第一次感受到上帝的同在是在教會的哪個時刻?這段記憶如何塑造我?
  2. 我的小組或教會,有沒有哪些「記憶儀式」?(如洗禮日、見證會、聖餐週)
  3. 我是否記得自己的「屬靈家譜」?有哪些人在教會中教導、牧養、陪伴我?

👉 寫一封「屬靈記憶感恩信」給一位屬靈前輩,或給自己的小組,述說你如何因他們而記得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