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基督再臨的前兆

  

關於「基督再臨的前兆」,聖經提供了豐富的啟示,尤其在福音書(特別是馬太福音24章、馬可福音13章、路加福音21章)、帖撒羅尼迦書信、啟示錄等處,都提到耶穌再來前會出現的一些「預兆」。這些預兆可以分為幾大類,以下我們一起來探討:


一、耶穌自己所預言的前兆(馬太福音24章)

耶穌在橄欖山的講論中回答門徒關於祂再來和世界末了的徵兆,祂列出了許多明確的事件:

1. 屬靈層面

  • 假基督與假先知的出現(太24:5,11,24

「將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 信仰冷淡、愛心漸漸冷淡(太24:12

2. 自然與社會現象

  • 戰爭與動亂(太24:6-7
  • 饑荒、地震等災難(太24:7

「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原文是「產難的開始」,暗示末世像分娩一樣,一波波加劇)

3. 對信徒的逼迫

  • 大逼迫與殉道(太24:9-10

4. 福音廣傳

  • 福音必傳遍天下(太24:14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二、保羅書信中的前兆(特別是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

保羅特別強調再臨之前會出現以下幾件事:

1. 離道反教(大背道)(帖後2:3

「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

這指的是原本自稱信主的人會偏離正道,可能涉及信仰錯謬、道德敗壞、對真理的冷漠。

2. 敵基督的出現

保羅稱他為「那大罪人」、「沉淪之子」,會高抬自己、抵擋上帝(帖後2:3-4)。


三、啟示錄中的末世預兆

啟示錄從第6章開始(七印、七號、七碗)描述世界進入一系列災難與審判,其中特徵包括:

  • 世界政權極權化(獸與龍)(啟13章)
  • 經濟控制與獸的印記制度(啟13:16-17
  • 自然災難頻發:如海洋變血、天體異象、瘟疫等
  • 兩位見證人出現(啟11章)——這是上帝在末世興起的特別見證人

四、總結:前兆的分類與理解

類別

說明

屬靈預兆

假基督、假先知、大背道、教會被迷惑

社會預兆

戰爭、動亂、道德敗壞、政治極權化

自然預兆

地震、瘟疫、天災、天體異象等

教會經歷

信徒被逼迫、福音廣傳、愛心冷淡

敵基督勢力興起

敵基督掌權、獸的印記、控制經濟與信仰


五、我們當如何面對?

耶穌再來不是叫我們恐懼,而是要提醒我們儆醒與預備:

「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馬太福音24:42
「你們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以賽亞書55:6

 

主耶穌再來前的大逼迫

  

「主耶穌再來前的大逼迫」這個主題是許多基督徒在研讀末世預言時非常關注的一個議題。在聖經中,耶穌、保羅、彼得以及啟示錄的作者約翰,都提到了末世會有嚴重的逼迫臨到信徒。這段時間通常被稱為「大災難」或「大逼迫」。

以下是幾個關鍵經文與神學反思,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這段時期:


一、聖經中的描述

1. 耶穌的預言(馬太福音 24:9-13

「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耶穌在橄欖山講論中清楚指出,祂再來之前,門徒會經歷極大的患難與逼迫。這段經文是理解末世逼迫的重要經文之一。

2. 啟示錄中的描寫(啟示錄 13章)

「又給它權柄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凡住在地上的人……都要拜它。」

這裡描述了一個敵對基督的勢力(獸),會向聖徒發動攻擊。這也被理解為「敵基督」出現的時代,伴隨著全球性的逼迫與對真信仰的試煉。

3. 提摩太後書 3:12

「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逼迫並非只發生在末世,而是信徒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面對的現實。但在末世將特別加劇。


二、逼迫的特徵

根據聖經的啟示,末世的逼迫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1. 全球性不再是局部事件,而是遍及各國(參啟13:7)。
  2. 有組織的敵基督勢力敵基督會建立政教合一的控制(啟13:11-18)。
  3. 信仰的極端考驗包括經濟、生命的威脅,信徒可能無法買賣(啟13:17)。
  4. 大收割與見證機會即使在逼迫中,福音仍會傳遍萬國(太24:14),上帝也會興起得勝者(啟7:9-14)。

三、上帝的應許與信徒的回應

上帝的保守

雖然逼迫嚴重,但啟示錄也給了極大的安慰——上帝知道一切,並最終掌權。例如:

「他們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啟12:11

信徒的態度

  1. 儆醒禱告(路21:36
  2. 持守真道,不妥協(啟2:10
  3. 彼此扶持,建立教會共同體(來10:25

四、神學觀點的差異(簡要介紹)

不同的末世觀會對大逼迫的解釋有些差異:

末世觀點

對大逼迫的看法

前千禧年派(Premillennialism

相信主再來前會有七年大災難,信徒在其中受逼迫。

災前被提觀點(Pre-tribulation rapture

認為教會會在災難前被提,免受逼迫。

災中或災後被提

認為教會會經歷逼迫,並在過程中見證主名。

無千禧年派(Amillennialism

將這些逼迫視為象徵性的,歷代教會都會經歷逼迫,末世將更加劇。


結語:盼望中的堅忍

耶穌再來之前的大逼迫,雖然可怕,但對信徒來說也有一個核心的信息——堅忍到底、忠心見證,最終必得勝。主耶穌的再來是信徒的盼望,而這段苦難期,也將煉淨教會,使她如新婦般預備好迎接主。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得救確據

 

「得救確據」是許多基督徒在信仰歷程中會反覆思考的主題。什麼是得救的確據?我真的得救了嗎?如果我軟弱、跌倒,是否就失去了救恩?這些問題觸及的不只是教義,更是我們與上帝關係的安全感與信心的根基。


一、什麼是「得救確據」?

「得救確據」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真正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可以確信自己已經得救,且這份救恩是可靠、持久、不可動搖的。


二、聖經中關於得救確據的根據

以下是幾段關鍵經文,幫助我們理解這份確據的來源:

1. 出於上帝的應許,而非人的感覺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
——
以弗所書 2:8

得救不是靠感覺或表現,而是基於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對基督的信心。感覺會改變,但上帝的應許不改變。


2. 耶穌的話語帶來保證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
約翰福音 5:24

「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
約翰福音 10:28

耶穌明確地說:信的人已經擁有永生,並且沒有人能使他們失去這恩典。


3. 聖靈的印記與見證

「你們既然信了祂,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
以弗所書 1:13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
羅馬書 8:16

聖靈是得救的印記,也是我們心中確信的幫助者。即使在我們軟弱時,祂仍然在我們裡面工作,使我們回轉、堅定。


三、常見的疑問與掙扎

1. 如果我軟弱犯罪,我還得救嗎?

  • 是的,因為救恩不是建立在你的表現上,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已完成的工作上(約壹1:9)。
  • 上帝會管教祂的兒女(來12:6),但不是將我們趕出祂的家。
  • 真正的信心會悔改並回轉,不會長期安於罪中。

2. 我有時候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這代表我沒得救嗎?

  • 感覺不是得救的根據,信心才是。
  • 許多聖經人物也經歷過靈性低谷(如大衛在詩篇13:1:「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但他們仍倚靠上帝。

四、如何穩固自己的得救確據?

1. 回到上帝的話語,堅持真理

「這些事我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是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
——
約翰一書 5:13

上帝要我們「知道」,而不是「猜測」自己得救。熟悉並相信祂的話語,是建立確據的根基。


2. 觀察生命中屬靈的果子

得救不等於馬上完美,但一個真正重生的人,生命會逐漸改變。約翰一書列出幾個指標幫助我們分辨真假信心:

檢驗點

經文

是否愛弟兄姊妹

約壹 3:14

是否遵行上帝的命令

約壹 2:3–4

是否承認耶穌是主

約壹 4:15

是否對罪有敏感與悔改心

約壹 1:8–93:6


3. 保持與上帝的交通與成長

  • 持續禱告、讀經、參與團契、領受聖餐。
  • 敬虔生活不是維持得救的條件,而是得救後自然的表現與成長。

五、小結:我可以確信得救嗎?

是的,如果你真心相信耶穌是你的救主、願意悔改跟隨祂,你就可以有確據

  • 你的罪已被赦免,
  • 你已成為上帝的兒女,
  • 你已得著永生,
  • 並且上帝會保守你到底(腓1:6)。

🕊 結語經文鼓勵你:

「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
——
羅馬書 8:32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生,是死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
——
羅馬書 8:38–39

 

基督徒的死亡觀

 

基督徒的死亡觀,是建立在聖經啟示之上的「盼望中的現實觀」。它既不否認死亡的痛苦與現實,也超越了死亡,將焦點放在上帝的救恩、永生的應許,以及與主永遠同在的榮耀之中。以下從幾個核心面向來整理基督徒的死亡觀:


一、死亡不是終點,而是轉變

聖經中死亡從來不是終極的結局,而是生命形式的轉換。保羅在腓立比書1:21說: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他並非渴望死亡本身,而是深知死亡意味著與基督更親密的聯合(參腓1:23:「我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對基督徒而言:

  • 死亡是「離世與基督同在」(腓1:23
  • 死亡是「安睡」(帖前4:13-14),是暫時性的,等待復活的身體
  • 死亡是「進入榮耀」,不是消滅,而是完全更新(林前15章)

二、耶穌戰勝了死亡的權勢

希伯來書2:14-15

他(耶穌)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耶穌的死與復活是基督徒死亡觀的核心──因祂勝過死亡,我們不再被死亡轄制。哥林多前書15章更直接地宣告: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林前15:55

這不是對死亡的否認,而是因著復活大能所發出的得勝呼聲。


三、死亡與盼望的張力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13提醒信徒: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基督徒不是不哀傷,而是在哀傷中仍有盼望。這種張力是真實的:

  • 我們會失去摯愛,會流淚
  • 但我們也確信,有復活、有再見的那一天(帖前4:14-17

四、身體的復活與新造

基督徒相信靈魂在死亡後立刻與主同在(林後5:8),但也相信在主再來時,身體將要復活,進入榮耀的新天新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強調: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3

這與希臘文化對靈魂不朽、身體可丟棄的觀念不同。基督信仰重視身體的復活,顯出上帝救恩的完整性——不只是靈魂得救,而是全人類的更新。


五、死亡觀的實踐面向

  1. 活得有意義:知道生命有限,更加珍惜在地上的每一天,活出榮耀上帝的生命(詩篇90:12)。
  2. 預備心靈與主相遇:時常省察,過一個討主喜悅的生活(林後5:9-10)。
  3. 安慰與陪伴他人:當親友面對死亡時,我們能帶著信仰的盼望與真誠的同理去安慰(羅12:15)。
  4. 對死亡不再恐懼:雖然死亡帶來分離與未知,但我們不孤單,因為主已走過,祂也應許與我們同在。

小結:基督徒的死亡觀是「以永生為中心」的生命觀

死亡不再是懼怕的終局,而是通往永恆家鄉的門(來11:13-16)。我們活著是為了榮耀基督,死了則是歸回祂的懷中,這是「好得無比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