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論」(Doctrine of the Trinity)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奧祕之一,其哲學語義的演化歷經從聖經啟示、教父神學、古典哲學術語轉化,到邏輯與本體論系統化的漫長歷程。這一過程可謂是基督教哲學語言從語焉不詳到邏輯嚴密、從經驗信仰到本體論敘述的重要發展。
🧭 一、三一論的語義演化簡表
| 
    時期  | 
   
    關鍵詞語  | 
   
    語義特徵  | 
   
    代表人物  | 
  
| 
   聖經時期  | 
  
   父、子、靈  | 
  
   關係性稱謂,無形上學定義  | 
  
   保羅、約翰  | 
 
| 
   初期教父(護教時期)  | 
  
   λόγος(Logos)  | 
  
   子為上帝的理性,道成肉身  | 
  
   游斯丁、特土良  | 
 
| 
   教義成型(4–5世紀)  | 
  
   ουσία / ὑπόστασις、substantia / persona  | 
  
   「本質」與「位格」區分確立  | 
  
   加帕多家三教父、亞他那修、奧古斯丁  | 
 
| 
   系統神學化(6–13世紀)  | 
  
   ens / esse(存在)、relationes(關係)  | 
  
   哲學存在論與邏輯學進入神學  | 
  
   波愛修、安瑟倫、阿奎那  | 
 
| 
   現代重釋(20–21世紀)  | 
  
   communion, perichoresis, self-giving  | 
  
   關係神學、存在哲學、新社群論重構三一  | 
  
   卡爾‧巴特、莫爾特曼、拉圖雷爾  | 
 
📖 二、聖經與三一語言的起點
- 聖經中無「三一」一詞,但有三一現象與關係經驗:
 - 馬太28:19:奉「父、子、聖靈」之名施洗。
 - 約翰14–17章:「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祂裡面,祂差我來」。
 - 語義特徵:
 - 非抽象哲學語言,而是救恩歷史中的關係經驗語言。
 - 重視「行動中的上帝」(economic Trinity),尚未發展出「本體中的上帝」(ontological Trinity)。
 
📚 三、教父時期的哲學語言演化
1. 🧩 護教時期:Logos 理性轉化
- 游斯丁(Justin Martyr):
 - 將約翰福音的「道」結合斯多亞與柏拉圖的 logos 概念。
 - 上帝的 Logos 是普世理性之源,也在耶穌裡顯明。
 - 特土良:
 - 首創 trinitas(三一),強調上帝的「實體一、位格三」。
 - 使用法律與邏輯術語來區分 substantia(本質)與 persona(位格)。
 
2. 🧠 教義成熟期(尼西亞與迦克墩會議)
- 亞他那修:反對亞流,提出 homoousios(同質)強調父與子同為上帝。
 - 加帕多家三教父:
 - 建構「一本質三位格」語言:mia ousia, treis hypostaseis。
 - 採用亞里斯多德的本體與屬性語言,為三一論提供形上學架構。
 - 語義創新:
 - 本質(ousia):上帝的神性本質,共有不分。
 - 位格(hypostasis):上帝的三重位格,彼此區分但不分離。
 - perichoresis(互滲):位格之間的內在互存關係。
 
📘 四、奧古斯丁的三一哲學語義(拉丁傳統)
- 認識論模型:三一如人的內在經驗:記憶(記得)、理解(認識)、意志(愛)三者同存於一個自我。
 - 語義發展:
 - substantia 指上帝的本體,persona 指上帝的位格。
 - 位格是「本體內的關係存在」(relationes subsistentes)。
 - 哲學貢獻:
 - 引入心理模型:人的內在結構映照三一。
 - 建立本體與關係的語言基礎,預備中世紀三一論邏輯化。
 
🧮 五、中世紀的邏輯與本體轉化
1. 波愛修(Boethius)
- 定義 persona 為「具有理性本性的個體實體」(individua substantia rationalis naturae)。
 - 開始使用邏輯與語法分析探討三一論,預備經院神學傳統。
 
2.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 接納奧古斯丁的 relationes subsistentes 模型。
 - 發展「三一關係是內在本質間的區別,不是外在實體的分離」。
 - 使用亞里斯多德的形式因、本質、活動來描繪三一中的動態關係。
 
📖 上帝在一中有三個永恆的自我關係:「產生、被生、互愛」。
🔁 六、現代三一論的哲學再詮釋
| 
    現代學者  | 
   
    哲學語義創新  | 
   
    說明  | 
  
| 
   卡爾‧巴特(Barth)  | 
  
   回歸啟示,重視位格間的差異與關係性  | 
  
   上帝不是靜態存在,而是關係行動者  | 
 
| 
   莫爾特曼(Moltmann)  | 
  
   社群三一論(Social Trinity)  | 
  
   上帝是一種永恆關係的共融結構,啟發民主與倫理模型  | 
 
| 
   拉圖雷爾(LaCugna)  | 
  
   從「本體上帝論」轉向「救恩上帝論」  | 
  
   上帝的三一性只能在歷史中被認識  | 
 
🧾 七、三一論語義演化對照表
| 
    節點  | 
   
    本體語言  | 
   
    位格語言  | 
   
    特殊概念  | 
  
| 
   初代教會  | 
  
   「父、子、靈」  | 
  
   未定義  | 
  
   關係經驗為主  | 
 
| 
   特土良  | 
  
   substantia  | 
  
   persona  | 
  
   三一概念萌芽  | 
 
| 
   加帕多家  | 
  
   ousia  | 
  
   hypostasis  | 
  
   perichoresis  | 
 
| 
   奧古斯丁  | 
  
   essentia  | 
  
   relationes  | 
  
   記憶-知性-意志模型  | 
 
| 
   波愛修  | 
  
   substantia 理解  | 
  
   個體理性位格  | 
  
   哲學邏輯化起點  | 
 
| 
   阿奎那  | 
  
   actus essendi  | 
  
   subsistens relatio  | 
  
   存在的關係本體  | 
 
| 
   現代神學  | 
  
   共融、社群、交互內在  | 
  
   動態關係性  | 
  
   自我奉獻、永恆差異性  | 
 
✅ 結語:三一哲學語義的演化總結
| 
    面向  | 
   
    說明  | 
  
| 
   🧱 本體論深化  | 
  
   從經驗性名稱發展出形上學實體與位格之語言  | 
 
| 
   🔄 關係性轉向  | 
  
   從「實體式三一」轉為「關係式三一」視角  | 
 
| 
   🧠 認識模型化  | 
  
   三一成為人內在結構(奧古斯丁)與倫理共融模型(現代神學)  | 
 
| 
   📜 信仰語言的哲學化  | 
  
   為信仰奧祕尋求可思考、可表達的邏輯與存在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