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帝中心 (Theocentric) 被人中心 (Anthropocentric) 取代
· 文藝復興思想:強調「人」的尊嚴、自由與理性,人文主義把人置於思想中心。
· 基督教批判:聖經教導「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 11:36)。當「人」成為中心,容易削弱對上帝的敬畏,將榮耀歸於自己而非上帝(創 11:4 的巴別塔故事是一種典型警示)。
· 危機:自我崇高可能導致對上帝啟示的漠視,培養了後來世俗化與無神論的土壤。
二、理性與啟示的張力
· 文藝復興:回到希臘羅馬的理性與美學,強調人藉著理性可以認識真理。
· 基督教批判:真理的核心乃在於「上帝的啟示」,人心因罪被蒙蔽,不能靠理性完全認識上帝(林前 1:20-25)。
· 危機:若理性取代啟示,則信仰可能被邊緣化,真理被相對化。
三、藝術與美的追求 vs. 十字架神學
· 文藝復興藝術:強調人體之美、自然之美,注重和諧與光輝。
· 基督教批判:十字架的核心是「軟弱中的能力」(林後 12:9),強調悔罪與救贖。過度追求外在的美,可能遮蔽了十字架的醜陋與羞辱所蘊含的救恩奧秘。
· 危機:人若專注於外在榮耀,容易忽略「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 2:2)。
四、自由與自主 vs. 敬虔與順服
· 文藝復興思想:強調人的自由、尊嚴與創造潛能。
· 基督教批判:真正的自由在於「在基督裡得釋放」(約 8:36;加 5:1),不是自主脫離上帝,而是順服上帝的旨意。
· 危機:若將「自由」理解為脫離上帝權威的自主,則會導致道德相對主義,為現代世俗自由主義鋪路。
五、聖經與古典權威的衝突
· 文藝復興:大量回歸希臘羅馬典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將其與基督教並列,甚至凌駕聖經。
· 基督教批判:聖經才是最高權威(提後 3:16-17),一切文化與哲學必須受聖言審判,而不是相反。
· 危機:古典哲學可能成為新的權威,導致信仰妥協與混合主義。
📌 總結
文藝復興為歐洲帶來了思想解放,但基督教教義提醒我們:
1. 人的尊嚴必須建立在「上帝的形像」之上,而不是獨立於上帝。
2. 真理不能單靠理性發現,而必須倚靠啟示。
3. 美與智慧若離開了十字架,就容易成為偶像。
4. 自由若不是在基督裡,就淪為罪的奴僕。
換句話說,文藝復興雖然推動了宗教改革的一些工具(如聖經語言學、人文教育),卻也孕育了日後世俗化與現代主義的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