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貴格會的敬拜形式介紹

 貴格會(Quakers,又稱「基督教朋友會」)的敬拜形式是基督教傳統中最獨特、最靜默、最強調聖靈引導的一種。他們相信真正的敬拜不是外在的儀式或宗教表現,而是在靜默中直接與上帝相遇與對話


🙏 貴格會的敬拜形式介紹


一、核心精神:等候上帝的同在與聖靈的引導

  • 貴格會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內在的光(Inner Light」,即耶穌基督的光照與聖靈的同在。
  • 敬拜不需依靠儀式、講道或神職人員,而是在靜默中讓上帝親自向人說話
  • 聚會的目標不是「做什麼」,而是「被上帝遇見」。

二、主要敬拜形式分為兩類


1️ 非程序式敬拜(Unprogrammed Worship

(傳統貴格會主要形式)

特徵:

  • 沒有牧師或講道,整個聚會以完全靜默開始。
  • 信徒坐成圓形或方形,等候聖靈的感動
  • 聚會中若有人感動,可自由站起來分享信息、禱告或讀經
  • 聚會可能整場都是靜默,也可能有數人發言,沒有人主持

精神:

「不急、不強求、不打擾——等候上帝親自臨在,向心說話。」


2️ 程序式敬拜(Programmed Worship

(現代貴格會特別是在美洲與非洲常見)

特徵:

  • 有牧師或敬拜帶領者,進行安排好的聚會流程。
  • 包含唱詩、講道、讀經、禱告,但通常仍保留靜默片刻讓會眾默想上帝的話。
  • 接近其他福音派教會的聚會形式,但保留貴格會的平等與簡樸精神。

🕊三、敬拜中的靜默有什麼意義?

功能

說明

等候

在人不說話時,更容易聆聽上帝說話

歸心

靜默能平靜思緒、安靜心靈、進入靈裡的禱告

開放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上帝說話的器皿,不是靠職位或職分

聖靈工作

無人主導,只有聖靈主導

📖 參考經文:

  • 詩篇 46:10:「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
  • 撒母耳記上 3:10:「主啊,請說,僕人敬聽。」

🪑 四、敬拜實況:一場非程序式貴格會聚會會是什麼樣?

  1. 進入會堂,沒有人講話
  2. 坐下、靜默,等候上帝(通常30–60分鐘)
  3. 若有人被聖靈感動,可站起來短講、讀經、禱告或見證
  4. 沒有任何回應或掌聲,安靜聆聽,除非另一人也被感動補充
  5. 時間結束,由某位資深會友簡單關閉聚會(如握手表示結束)

🌿 五、貴格會敬拜對我們的啟發

現代教會反思

學習點

聚會是否太忙?

學習安靜、停下來,等候上帝

是否只依靠講道?

每位信徒都可成為上帝的見證人

是否過度節目化?

留白讓聖靈自由作工

是否過度情緒化?

重回以上帝為中心的敬拜


🙏 結語

貴格會敬拜不是高聲呼喊,而是在寂靜中聆聽上帝的聲音
不是依靠人的言語,而是倚靠聖靈在心中微聲的引導。

📖 以賽亞書 30:15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貴格會的起源

 貴格會(Quakers,又稱**「基督教朋友會」(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一個起源於17世紀英國的基督教教派,以強調內心的靈性經驗、良心自由、和平主義和簡樸生活聞名。其創立者是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

以下是貴格會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簡明介紹:


🕊一、歷史背景:英國內戰與宗教動盪

  • 時間:17世紀中期(約1640年代)
  • 地點:英格蘭
  • 當時英國處於清教徒革命(英國內戰)與宗教分裂時期,對國教會(聖公會)權威的質疑四起。
  • 許多信徒對教會形式主義、禮儀僵化與國教的權力結構感到失望,渴望更真實的屬靈經歷。

二、創立者: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 1624–1691

  • 福克斯在年輕時對傳統教會失望,開始尋求直接的屬靈經歷。
  • 他提出一個重要概念:「內在的光(Inner Light」,即:每個人心中都有基督的光,可以直接與上帝連結,不需依賴牧師、聖禮或儀式
  • 他強調真正的敬拜是出於靈裡的感動,不是形式的表現。

📖 根據約翰福音1: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三、「貴格會」名稱的由來

  • 初期他們稱自己為「朋友」(Friends),取自耶穌對門徒的話:「你們是我的朋友」(約15:14)。
  • Quaker(顫抖者)」一詞最初是敵對者用來嘲笑他們的,因為他們在聚會中常因聖靈感動而顫抖。
  • 後來「Quaker」反而成為他們的普遍名稱。

🌱 四、貴格會的早期發展

  • 福克斯與早期信徒在英格蘭北部開始聚會,強調靜默、等候聖靈、自由發言。
  • 他們反對聖職階級制度、拒絕宣誓、反戰爭、強調誠信與簡樸。
  • 由於拒絕效忠國教和國王,他們遭到嚴重迫害,數千人入獄。
  • **威廉·潘恩(William Penn**是著名貴格會信徒,後來創立了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成為貴格會的避難所與實踐地。

🧡 五、貴格會的信仰核心特色

核心信念

說明

內在的光(Inner Light

每個人心中都有上帝的光,可直接與上帝互動

聖靈引導的敬拜

聚會以靜默開始,等候聖靈感動,任何人可自由發言

反對階級與武力

提倡和平主義、反戰、拒絕軍事服務

簡樸生活與誠信

拒絕奢華,強調「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重視良心自由

尊重個人對真理的領受與實踐


🌍 六、貴格會的全球影響

  • 貴格會早期成員積極參與廢奴運動、婦女教育、和平事工。
  • 在美國與非洲、亞洲等地設立學校與醫療機構。
  • 今日全球約有35–40萬名貴格會信徒,分布在美國、非洲、英國、拉丁美洲等地。

結語

貴格會是一個強調內在生命與外在見證合一的教派,他們用靜默、和平、誠信與簡樸來活出基督的樣式。

📖 他們深信:

「基督是真正的教師,祂在每個人心中親自作工。」

信義宗核心教義

 信義宗(Lutheranism)的核心教義是以 聖經為根基,以 恩典、信心與基督為中心,強調人得救完全是上帝的作為,而非人的功德。以下是信義宗的主要教義概覽,適合用於主日學、查經班、教會基要信仰課程中使用。


信義宗核心教義總覽

一、三大基礎原則(宗教改革的「唯獨三原則」)

1.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 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 傳統、教宗與會議的教訓若與聖經不合,應以聖經為準。
  • 📖 提摩太後書 3:16:「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

2. 唯獨恩典(Sola Gratia

  • 得救完全是上帝的恩典,不靠人的善行或功德。
  • 人因罪墮落,全然無力自救,必須靠上帝的主動拯救。
  • 📖 以弗所書 2:8–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3. 唯獨信心(Sola Fide

  • 人因信稱義,不靠行為得救。
  • 信心是接受上帝恩典的手,是上帝所賜的禮物。
  • 📖 羅馬書 3:28:「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二、基督中心: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 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中保,救恩只有藉著祂才能得著。
  • 信義宗拒絕任何以聖人、功德、教會為中保的觀念。
  • 📖 約翰福音 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

三、聖禮教義:洗禮與聖餐

1. 洗禮(Baptism

  • 是上帝施恩的工具,不是人的見證行動。
  • 即使嬰兒也可以受洗,因為救恩是恩典,不是行為的回應。
  • 📖 彼得前書 3:21:「這水所表明的洗禮...如今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拯救你們。」

2. 聖餐(Holy Communion

  • 基督真實臨在於餅與杯中(不是象徵,稱為「神秘同在」)。
  • 是信徒領受恩典、赦罪與與主聯合的神聖行動。
  • 📖 馬太福音 26:26:「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

四、稱義教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 被視為福音的核心教義
  • 路德說:「稱義的教義是教會站立或傾倒的標準(articulus stantis et cadentis ecclesiae)」
  • 所有其他教義必須從這個核心出發。

五、律法與福音的區分(Law & Gospel

  • 律法揭示罪,使人知罪與需要救主(不能救人)。
  • 福音宣告赦罪,使人因信得生命與盼望。
  • 信義宗強調:講道與教導必須清楚區分律法與福音,避免混淆或誤解。

六、聖徒皆祭司(萬民皆祭司)

  • 每個信徒在基督裡都是祭司,不需透過神職中保與上帝親近。
  • 但仍尊重教會秩序與牧養呼召。
  • 📖 彼得前書 2:9:「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

七、信義宗信仰文獻(《協同書》選讀)

文件

重點內容

《奧斯堡信條》

信義宗的正式信仰告白(1530年)

《小問答》

馬丁路德為家庭與孩童寫的教義入門書

《大問答》

為牧者與成人的教義講解書

《施馬加登條款》

路德針對教皇與救恩真理的明確立場聲明


🎯 信義宗教義的總結焦點

核心焦點

解釋

恩典本位

所有救恩都出於上帝的主動恩典,不是人自救或合作

基督中心

基督是唯一的中保,信仰生活以祂為中心

福音導向

所有教義與實踐皆為傳揚福音、堅固信徒信心


應用與反思問題(適合小組討論)

  1. 我是否常用自己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是否得救」?
  2. 我如何看待恩典?是白白得來,還是需要「配得」?
  3. 我對聖餐有多認識?是上帝賜的恩典媒介,還是一種儀式?

 

信義宗起源

 信義宗(Lutheranism)是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以下是信義宗的起源背景與關鍵發展概要:


信義宗的起源:從馬丁·路德開始

一、背景:中世紀教會的腐敗與濫權

  • 到了15世紀末,羅馬天主教會掌控歐洲宗教與政治,權力極大。
  • 贖罪券indulgences)的販賣——宣稱信徒可以用錢「贖罪」或減免煉獄的時間,引起極大爭議。
  • 聖經難以普及,只有拉丁文版本,平信徒難以閱讀上帝的話語。

二、關鍵人物: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 德國的天主教神父、修士、神學家。
  • 15171031日,路德在德國威登堡教堂大門上張貼《95條論綱》,公開質疑教會販賣贖罪券的做法。
  • 他主張:人得救不是靠功德或教會的儀式,而是憑信心接受上帝的恩典。

📖 關鍵教義(稱為「唯獨五原則」):

  1.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2. 唯獨信心Sola Fide
  3. 唯獨恩典Sola Gratia
  4. 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5. 唯獨榮耀歸上帝Soli Deo Gloria

三、信義宗的形成與擴展

  • 路德在受到羅馬教廷譴責後,於1521年在沃姆斯會議Diet of Worms)上拒絕撤回其立場,著名地說:

「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願上帝幫助我。阿們!」

  • 雖然被逐出教會,路德在德國王公的保護下繼續寫作、翻譯聖經,並培育信仰群體。
  • **1530年,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發布,成為信義宗的第一份信仰告白與組織文件。
  • 信義宗迅速在**德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瑞典、挪威、芬蘭)**廣泛建立,後來也傳至美洲與亞洲。

🔑 信義宗的核心特色

特點

說明

強調恩典與信心稱義

得救完全是上帝的恩典,藉信心得稱為義(羅馬書3:28

聖經是信仰最高權威

拒絕教宗與教會傳統為絕對權威,以聖經為信仰與生活的根基

兩大聖禮:洗禮與聖餐

相信這是基督設立的恩典媒介,不是象徵而是與基督真實聯合(神秘同在說)

禮儀保持傳統敬虔風格

與改革宗相比,信義宗較多保留傳統聖樂、禮儀與教會年曆

重視教育與社會參與

路德大力推動全民教育與聖經普及,信義宗傳統注重社會關懷與文化使命


🌍 當代信義宗的影響與分支

今天的信義宗已有全球超過7000萬名信徒,分布於:

  • 德國(路德的祖國)
  • 北歐(國教型信義宗)
  • 美國(如ELCA, LCMS等教派)
  • 台灣與亞洲(如:台灣信義會香港信義會

結語:信義宗不是崇拜路德,而是回歸基督

馬丁·路德的改革初衷,不是創立新宗派,而是呼籲教會回到純正福音的中心——耶穌基督的救恩與上帝的話語

📖 路德說:

「我不願你們稱為路德宗,而應稱為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