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不透過聖經是無法認識聖靈

 

    對於一位近視的人拿下眼鏡來看見的便蒙朧不清加爾文有一個很特別的比喻,他說這類眼濛濛的人,需要配戴眼鏡,才看得清楚同樣,我們所有人都需要聖經的裝備,幫助我們體會上帝的實在。

 

    雖然加爾文是一般性地運用這個比喻,但相信在他腦海中,他必會想到以一些特殊真理作為鏡片,來獲致清晰的焦點。加爾文認為每個人都會對真實的上帝有概略的認識,但這些認識多半是含混模糊的。看清楚上帝是指對他的性格、他的主權、他的救贖、他的慈愛、他的兒子、他的聖靈和他的作為有正確的認識,亦即是對我們與他的關係有正確的瞭解——我們這些受造物,究竟是活在罪中或恩典裏?在信、望、愛的生命中與他相交,或在枯竭、幽暗的心靈中與他隔絕?我們怎樣才能夠對這些事情有正確的認識呢?加爾文的答案是:從聖經中學習。惟有從聖經中學習,我們才能夠清楚認識上帝,而祂在我們腦海中的形象,也就不再模糊不清;我們可以聲稱他是三位一體的創造主,是聖父、聖子和聖靈。

 

    今天聖靈大受注目,眾人所關注的,是他的身分,以及他在個人、教會及社群中做些什麼工作。團契、肢體生活。總動員事奉、聖靈的洗、恩賜、上帝的引導、預言、神蹟,以及聖靈的啟示、更新和復興工作等題目,都常常掛在許多人的嘴邊。這誠然是好的,我們應該為此感到快樂;反之,若然我們沒有討論這些題目,可能反映出我們在屬靈方面出了問題。然而正如近視的人看不清眼前的景物一樣,對事物的真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此,我們雖然經常頌揚聖靈的工作,但往往未能按聖經認識聖靈。對屬靈的事物,我們真個是濛濛眼,大受自己的偏見左右,以致我們沒法看得清楚。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聖靈論入門

 

    聖靈乃為三一真神其中一個位格,本應與聖父聖子有同等的尊榮。可是歷年來基督教對聖靈的認識進展不大。這實在教人感到納悶,亦是歷代教會的損失。究竟聖靈是甚麼?聖靈論的停滯不前是出於甚麼毛病?從聖經及以往的錯誤中我們又可學到甚麼?

 

           聖經中有不少論到聖父及聖子的地方,都提供大量的資料給後來的信徒參詳。亦因為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知識的累積,新一代的信徒需要補充或推翻前人的觀念亦有跡可尋。時至今日,關於聖父聖子的教義己充分發展,甚至可謂沒有進步的空間。可是當信徒把聖父論和基督論的標準加諸聖靈論的身上,要求聖靈論要有接近科學標準的明確定義,問題便出現了。

 

           聖經中關於聖靈的資料,為數不多且不充分。但是信徒仍然要求關於聖靈的嚴格標準,這後來發展成排斥異己的機會:凡聖靈論與自己不同者,皆會被打壓成為異端。教會內不少紛爭、分裂皆由此而起。在公元六世紀,教會便因聖靈位格的問題分裂,分別為公教(後來成為天主教,更正教於十六世紀由此系統分別出來)和正教(即現在的東正教)。既有分裂的前科,眾人對修正聖靈論投鼠忌器。至今基督教聖靈論仍是二千年不變。

 

           到了今日,基督教在聖靈論從未能回應異端或新興思想的挑戰,不論是古代的孟他奴主義或是當代的靈恩運動。可惜的是今日不少基督徒仍是犯著同樣的錯誤。一些自命正統的牧者面對今日的靈恩派時,常不分青紅皂白地斥之為異端。一些願意和靈恩派交流的福音派領袖,輕則被他們稱為「被騙者」,重則被他們斥責為「假先知」、「新派」。可是對於該向靈恩派學習的地方,他們卻視而不見。那不是負責、健康的態度。

 

           聖靈既是位隨己意而行的靈,所作的事亦廣泛而複雜:從人的內心到浩瀚穹蒼皆有祂的工作。任何人自視為正統,過早排斥異於己見的思想,不能叫人認識真理的靈!

 

           聖靈不僅是一種感動內心的力量,祂是有位格的上帝。祂與聖父聖子有同等榮耀、地位,三者合而為一的從事創造天地的工作。除此以外,祂還從事向人啟示的工作。

 

           在創世記,聖經說上帝的靈於創世前運行於水面。根據原文,這是指聖靈孵在水面。言下之意,聖經如母雞孵蛋般把天地萬物「孵化」出來。創造天地,聖靈其實是有份的。上帝造人後,祂又把氣吹進他的鼻孔中,人就成為有靈的活人。「氣」和「靈」原為同一字,原文其實是有「上帝把祂的靈送給亞當」的意思。人的被造,亦有聖靈的工作。而人既為上帝的樣式所造,他心中總有不能磨去的烙印,叫聖靈可以感動任何一個人。即使人厭棄上帝,上帝卻從未棄絕人,聖靈也不停叫人回轉歸上帝。而新天新地的創造,聖靈也有祂的崗位。不論是創造或是重建,聖靈也是與聖父聖子一同工作。

 

           聖經內裏的話,都是出於神的啟示。不論上帝是用任何方法向人啟示,啟示的媒介亦只有聖靈一個。在舊約時代,先知們都會強調他的訊息是源於上帝,因而聽的人要聆聽和遵從。而先知亦是由上帝的靈所作的工,得到經驗、引導、上帝的道和傳道的權柄。聖經的作者,都是憑聖靈的默示而寫作的雖然他們並不是背默上帝的話,而是將之用自己的文筆記下來。這也表明聖經不是作者在被操控的情況寫下,而是出於聖靈對作者內心的感動和引導。

 

           聖經和宇宙,是聖靈有份寫下的兩本書。因此讀聖經時,單作文士式的研經並不足夠,我們也需要由聖靈引導領入真理之中;而對宇宙我們則可持「有情宇宙」的觀念,從創造中認識聖靈。宇宙與聖經都是神所作的,我們不可厚此薄彼:兩本書同樣很重要、很寶貴。要明白聖靈,我們不能只講客觀性,不能只用左腦。聖靈作為一個有自己意思的主體,人非要經歷祂才能明白祂。上帝不只是處身於歷史之外,而是介入、參與這世界的一切:祂要求的,是人的委身。在經歷聖靈方面,福音派的成績並不如靈恩派。(縱然在聖經基礎上我們比較強)與其罵別人背離正路,倒不如急起直追來得實際。

 

           認識聖靈,人才能得自由,得到免受世俗文化牽著鼻子走的自由、得到能夠服侍他人的自由。經歷聖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愛人愛上帝的人生。經歷不是為了經歷,也不是為了一時興奮的感覺:靈恩派的其中一個危機就在這裏。在加拉太書,保羅如此論到聖靈的果子: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拉太書5:22-23)

 

           有人會誤解聖靈果子是一連串的德行。但是,經文的上文下理其實是論及基督徒如何於群體生活,不是個人修為。人一定要有聖靈的果子,才會活得像個基督徒。要留意的是,聖靈的果子全是關乎群體生活的。古代的修士常離開人群各自修為,到了近日因著天主教靈修方法的提倡,各自修為的靈修方法再度風行。那是對聖靈的一個「美麗」的誤會。

   

    聖靈的九個果子,是指主動投入團契生活、向人為善的行為。這不是個人修為、不是用高超的靈修技巧便可達致,而純粹是出於聖靈隨時的幫助。而入世的群體生活才是經歷聖靈的生活,避世或是追求感覺皆不是經歷聖靈的最終目的。而箇中過程,不是出於技巧、不是出於想象力,而是在於效法基督捨己的精神。

 

           讓我們經歷聖靈,活出耶穌基督的美好榜樣。

 

靈恩聖靈論的特點

 

    以神學角度來評析,我們可以從歷次靈恩運動中歸納出靈恩團體幾個共同的特點。

 

    首先,凡是強調靈浸與恩賜的運動或團體,基本上都高舉聖靈神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相信,經歷聖靈就是經歷上帝,而『恩賜』就是經歷聖靈的結果。因此雖然不同團體所強調的『恩賜』各有不同,但大多會異口同聲肯定聖靈的神性,相信聖靈就是上帝。

 

    這本是合乎聖經啟示的真理,並無可議。但因靈恩運動團體一向高舉聖靈就是那獨一的真神,常會因此忽略父、子、靈身位上的分別,所以西方才會出現如獨一神格靈恩派(Oneness Pentecostalism者的極端神學,真耶穌教會的三一論才會遭人指責有形態論和父神受苦論的身影。這是肯定聖靈神性之靈恩運動的最容易出現的危機之一。

 

    其次,正如大部分人輕易就能看出的,無論是強調豫言啟示的孟他努運動,將靈恩與政治理想結合的約雅欽主義、孟慈爾和錫安山新約教會,重視靈浸方言神蹟奇事的五旬節運動、葡萄園運動和安提阿中央教會等,都是以聖靈某面表顯當作全面特點。

 

    二十世紀席捲各宗派的五旬節運動,的確在一些團體中塑造出自由、豐富、活力的表象。許多靈命停滯不前的個人或團體,更是引頸渴求靈恩人士前來幫助,使其重獲新生,挽救自己和教會脫離休眠死沉。就事論事,這樣的用心並無不妥。但是信徒和牧者卻不得不知,靈恩運動在表面上似乎能帶進一時衝擊,但這種運動也可能造成基督徒聖靈觀的偏差與狹隘。例如,有些僅僅追逐靈恩的團體就不知不覺違背聖經三一神真理的原則,傾向異端形態論;有些團體以有無得著某種『恩賜』,作為證明聖靈同在的惟一條件,作為區別信徒的依據,甚至作為人得救與否的判斷標準,造成信徒彼此分門別類,無法合一。這些似乎不像是追求聖靈應該帶進的結果。

 

    聖經中所說的聖靈,不僅是能力的靈,更是賜生命的靈 (林前十五45, 羅八2);而經歷聖靈,也比有些靈恩人士所宣稱的神奇恩賜更為豐富、寬廣和高超。靈恩教會標榜自己是最追求聖靈的教會,但卻有可能是最誤會聖靈的教會。教會的長進與活力,來自對這生命之靈及這靈所賜的救恩有完整全備的經歷。保羅於羅馬書及哥林多前書中所言之恩賜,無論是神奇之恩賜(林前十二章中的豫言、信心、方言、繙方言、異能等),亦或在神聖生命中長成之恩賜(羅馬十二章六至八節中的恩賜,及林前十二章中的智慧言語、知識言語、辨別諸靈、幫助、教導和治理等),都是為著建造教會。

 

    要使教會得建造,必須有各面的恩賜。放棄在教會中生命恩賜的成全與培養,以追求神奇恩賜作為快速復興教會的手段,不但不能帶給教會生命中的長大,反而會使教會注重外顯恩賜過於生命建造。教會應當是屬靈的教會,但不應該變成靈恩的教會。當教會成為靈恩教會時,在上帝面前就失去她在其他方面當負的責任與見證,至終虧欠上帝賜給教會在地上的託付。

 

    對當今的靈恩人士及一味追求靈恩的團體而言,聖經真理以及歷代靈恩運動的興衰,已經提供足夠的殷鑑,也已經為他們的發展和前途,作了最貼切並準確的豫測。有心事主並建造教會之人,在靈恩的事上應以聖經全備真理,作為取捨之依據。貿然跟隨潮流,帶領信眾追逐神奇恩賜,有可能將群羊引離信仰正軌,失去生命祝福。惟有教導信徒準確的聖靈觀,才能使信徒正確的經歷聖靈、能力與恩賜,使教會在生命中長大,達到建造。

 

 

靈恩運動聖靈觀

 

    有人以為,一般基督徒一眼就能看穿抗靈派、蘇西尼主義、黑格爾及士來馬赫等新派人士的異端聖靈論,何足為懼?事實的確如此,否定聖靈神性的神學是最明顯、最赤裸的異端,任何稍有聖經知識的基督徒都不應誤信這類異端。然而,我們要進一步問,是否肯定聖靈神性的神學或運動,就能保證在傳講聖靈真理時,準確陳明聖經中對聖靈的中心啟示?

 

    教會歷史告訴我們,事實也不盡然。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出現的五旬節運動,就是在這方面值得我們探討的例證之一。這個強調聖靈澆灌、重視靈恩表顯的五旬節運動,是近一百年來影響基督教最深遠、也引起最多爭議的運動。根據美國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魏格納(Peter Wagner)的分類法,西方教會在二十世紀已歷經三波靈恩運動。

 

    第一波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傳統五旬節運動(Traditional Pentecostal Movement),其特點是以靈浸為得救的必須,並以方言、豫言與神醫為受靈浸以得救的證實。

 

    第二波是五年代出現的新靈恩運動(Neo-Pentecostal MovementCharistmatic Movement),其特點是經歷基督、得著啟示與能力、讚美禱告、福音佈道等。

 

     第三波則是在七至八年代崛起的神蹟奇事運動(Signs and Wonders Movement),又稱葡萄園運動(Vineyard Movement),其特點是強調神蹟奇事與教會增長。如今,無論是在各類新興自由團體,或在傳統宗派中,都有許多傳道人因著渴慕屬靈,或是羨慕各種靈恩表顯或恩賜,而傳講並推動靈恩,連天主教、東正教、更正教、英國國教等大團體都不例外。這股靈恩潮流使所有想要追求『上帝的同在』的教會團體,無論其宗派背景為何,都以走上靈恩之路,追求能力、方言、神醫、豫言、神蹟、奇事與教會增長,作為他們的出路。對他們而言,這些就是經歷聖靈,經歷上帝的結果。

 

    對華人基督教界而言,當五旬節運動於二十世紀初在歐美各地如火如荼展開,並向外蔓延之時,正是民初中國基督教大量吸收歐美思潮的時代。因此,二十世初的中國教會,除了有來自歐美基要派、福音派和新派的影響以外,也為五旬節主義所波及。因此,在華人界基督教界的發展中,靈恩運動一面加強了追求屬靈經歷的渴慕,但另一面也陸續在華人當中產生不少奮興傳道人和以標榜靈恩為主題的基督教團體。之後,在北京有張靈生、張巴拿巴與魏保羅興起以靈浸和方言為主軸的真耶穌教會。約四十年前,江端儀、洪以利亞在臺灣創始新約教會,強調靈浸方言並將政治理念結和末世論與教會論。臺灣原住民牧師陳鴻明創立以聖靈神醫趕鬼驅邪為號召的安提阿中央教會。其他各類相似團體更是不勝枚舉。

 

    原則上,這些由華人自創的團體,表面看來各有講究,本質上卻是大同小異,總體特色與訴求尚無法脫開西方三波靈恩運動的範疇。並且,當我們以教會歷史眼光來剖析這類運動時,我們可以發現,正如新派神學之於抗靈派、蘇西尼主義的情形,五旬節運動的風潮可以視為教會歷史上屢見不鮮靈恩運動的一種,並非甚麼新奇創舉。此外,這些具有本土特色又偏向靈恩的團體,也具有歷來其他靈恩運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