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聖經與記憶

  

關於「聖經與記憶」這個主題,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聖經如何看待記憶(或記念)這個行動、記憶在屬靈生活中的角色,以及聖經中與記憶相關的實際操練與提醒。這個主題不僅涉及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也觸及群體記憶與信仰傳承。


一、聖經對「記憶」的理解與重要性

在希伯來文中,「記得」(זָכַרzakar)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動詞,不只是關於「回想某事」,而是帶有行動力與責任感的「記念」——也就是「記得並有所回應」。

1. 上帝是記得的上帝

  • 出埃及記 2:24:「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

這裡的「記念」不是因為上帝忘記了,而是表達上帝「因約而行動」的開始。

  • 創世記 8:1:「上帝記念挪亞...」,象徵上帝的關心與拯救介入。

2. 人被呼召去「記念」上帝的作為

  • 申命記 8:2:「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引你經過曠野,是要熬煉你...
  • 詩篇 103:2:「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這些經文提醒信徒要有意識地回顧上帝的恩典與作為,成為敬拜與順服的基礎。


二、記憶的屬靈意義

1. 信仰的傳承需要記憶

  • 申命記 6:6–9:「這些誡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

信仰是透過記憶與口傳、教導來延續的。

2. 記憶與感恩、敬拜連結

  • 透過記得上帝的作為,我們學會感恩、敬拜,對上帝的信實產生信心。

3. 聖餐是記憶的禮儀

  • 路加福音 22:19:「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聖餐是一種有形的記憶操練,讓信徒紀念基督的犧牲與愛。


三、實際操練:如何在靈命中操練「記憶」

1. 默想與靈修筆記

  • 寫下每日經文與上帝對你的提醒,是靈命成長中的記憶建立。

2. 背誦經文

  • 正如詩篇 119:11:「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

3. 見證分享

  • 當我們向人述說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我們不只是記得,更是傳承。

4. 記念節期

  • 猶太人透過逾越節、住棚節等節期,記念上帝的拯救行動。我們也可以設立個人或教會的「記念日」,見證上帝的信實。

四、群體記憶與信仰身份

教會是一個記憶的群體(community of memory)。我們在崇拜中、在聖禮中共同記念基督——這種集體記憶鞏固了我們的屬靈身份。


小結:聖經中的記憶是一種「信仰的紀律」

不是消極的懷舊,也不是單純的思想活動,而是帶來敬拜、順服與回應的記念。在你的屬靈旅程中,願你學習「記住上帝」,使你的信仰根基更堅固,眼光也更定睛在祂的作為與應許上。

禮拜與記憶

  

禮拜與記憶」是信仰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每一次禮拜(敬拜、聚會),不單是一種屬靈活動,更是一場集體的「記憶操練」——透過詩歌、禱告、聖言、聖餐、講道,信徒被呼召來記得上帝的作為、祂的救恩、自己的身份,以及將來的盼望。


一、記憶在聖經中的敬拜神學地位

在聖經中,**記憶(זָכַר zakarνάμνησις anamnesis**並不只是情緒性的回憶,而是行動性的記得。上帝呼召祂的百姓「要記得」,而敬拜就是實踐這「記得」的空間。

「你要記念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出來的日子。」(申命記 5:15

每一次的禮拜,就像是屬靈的記憶再現。我們不是僅僅聽故事,而是重新活在那個上帝介入歷史、施行拯救的現實中。


二、禮拜中的「記憶元素」:不只是內容,也是方式

1. 頌讚與詩歌:記得上帝的名與屬性

詩篇中不斷出現「我要記念祂的大能、我要稱頌祂的慈愛」: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詩篇 103:2

敬拜詩歌不是催眠或情感營造,而是讓我們的靈魂記得上帝是誰,祂做過什麼。

2. 講道與宣講:記得上帝的話語與作為

每一次講道不是一場資訊傳遞,而是「重新記得上帝如何與人立約、施恩與審判」。

「你們要將這些話存在心內,殷勤教訓兒女」(申命記 6:6-9

3. 聖餐與洗禮:記得救恩的核心

聖餐是最直接的「記憶行動」:

「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 22:19

洗禮讓我們記得自己如何進入上帝的家中、與基督聯合。

4. 會眾與肢體:記得我們不孤單

每一次聚會,都是一場群體性的記憶更新——我們不只是個人敬拜,而是整體教會一同活出「上帝的子民」的身份。


三、禮拜作為「記憶再建構」的場域

1. 對抗靈命失憶症

在忙碌、破碎、資訊氾濫的世界中,我們很容易忘記上帝的信實與呼召。禮拜幫助我們對抗靈命的失憶症。

「你們要追念從前的日子」(希伯來書 10:32

2. 禮拜讓記憶轉化為身份與行動

真正的「記得」,必然帶來生命的行動。主日禮拜後的每一天,就是記憶如何化為順服、愛人、宣教與見證的現場。


四、耶穌與門徒的禮拜操練:記得是門訓的核心

耶穌在會堂中按時參與禮拜(路加福音4:16),祂在逾越節與門徒設立聖餐,祂也用詩篇禱告。門徒之所以能在五旬節後堅定持守信仰,是因為他們在禮拜中被形塑出「記憶的群體」。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讚美上帝。」(使徒行傳 2:46–47


五、禮拜中的記憶,是朝向未來的

聖經中的記憶從來不只向過去看,它也指向將來的成就。例如: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哥林多前書 11:26

禮拜是操練「記得將來——即使我們現在仍在苦難中,我們記得那再來的主必實現祂的應許。


小結:禮拜是記憶的禮儀,是信仰的重塑場

禮拜中的記憶

所記得的事

靈命意義

詩歌敬拜

上帝的屬性、救恩、大能

建立信心與敬畏

講道宣講

上帝的話語、歷史、約

更新心思意念

聖禮(聖餐、洗禮)

基督的死與復活、我們的身份

活出恩典與群體生命

群體聚集

我們是上帝的百姓、彼此肢體

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

主日節奏

救恩的故事與將來的榮耀

調整生活節奏,進入上帝的時間觀


建議操練:如何讓「記憶」在禮拜中更深實踐?

  1. 預備心進入禮拜:主日不只是「參加」而是「回應」上帝的記憶邀請。
  2. 抄寫詩歌或經文中的記憶句子,成為週中默想的素材。
  3. 記錄每次主日中被提醒的屬靈記憶(如上帝的恩典、挑戰、應許)。
  4. 與肢體分享禮拜中的提醒,加深記憶在群體中的共鳴。
  5. 按季節設計「記憶導向」的敬拜主題:如受難節、復活節、五旬節、待降節。

洗禮與記憶的神學

 洗禮與記憶的神學」是深入探討基督信仰身份與救恩經歷的核心主題之一。洗禮不僅是進入教會的外在儀式,更是一種記憶的行動——在其中,我們「記得」上帝的拯救、我們的認同轉化,以及進入新生命的起點。就像聖餐一樣,洗禮也是一種活潑的記憶 (living memory),塑造我們的靈命與群體歸屬。


一、洗禮的起源與背景:從出埃及到耶穌

1. 舊約背景:紅海經驗的群體記憶

保羅說: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預表。」(哥林多前書 10:1–2

以色列人過紅海是他們進入上帝子民身份的起點,是群體的「洗禮」。這成為後來教會洗禮神學的背景:出死入生、離開奴役、進入自由

2. 耶穌的洗禮:記憶與使命的交會

耶穌雖無罪,仍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表明祂願意與罪人認同,開啟彌賽亞的道路(馬太福音3:13–17)。這一幕也成為教會洗禮儀式的榜樣。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

洗禮是身份確認的場域,是「被記住、被接納」的時刻。


二、洗禮中的「記憶」意涵

1. 記憶上帝的拯救行動

洗禮讓我們記得:我們不是靠行為得救,而是上帝藉著基督的死與復活,使我們重生得救。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羅馬書 6:3

洗禮使我們記得我們與基督的聯合——祂的死成為我們的死,祂的復活也成為我們的新生命。

2. 記憶我們的新身份

保羅在加拉太書說: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拉太書 3:27

洗禮提醒我們:我們不再以過去的身份定義自己——不是猶太人或希臘人、男或女、奴僕或自由人,而是在基督裡的新造之人。

3. 記憶與群體歸屬

洗禮不是私人的事件,而是進入「基督身體」的記號。我們被帶入一個記得上帝、記得彼此、一起活出信仰的群體。


三、洗禮的「記憶性」如何塑造我們的生命?

洗禮所記得的事

意義

記得基督的死與復活

我們的救恩根源,不是自己而是主

記得我們的新身份

不再是舊人、罪人、失敗者,而是上帝的兒女

記得我們屬於上帝的群體

我們是教會的一部分,與眾聖徒同行

記得召命與新生活

被呼召活出與洗禮一致的生命——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這些記憶,不只是「頭腦的想起」,而是「信仰的活出」。


四、洗禮與聖餐:兩種記憶的記號

洗禮與聖餐,是新約教會最重要的兩大禮典(ordinances/sacraments),也是兩種不同的「記憶實踐」:

項目

洗禮

聖餐

時間性

一次性的記號,象徵新生命的開始

重複性的操練,持續記念與領受恩典

記憶焦點

舊人與新人的轉變、個人身份的更新

基督的死與群體的合一

社群意涵

進入教會群體

在群體中持續活出基督的生命

洗禮與聖餐一起構成了信仰生命的節奏:一次進入、持續活出


五、如何實踐洗禮的記憶?

洗禮雖然只有一次,但「記得洗禮」卻是每日的功課。以下是一些屬靈操練的建議:

1. 每日默想:我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復活

「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 2:20

2. 當失敗或跌倒時,回想洗禮時的身份宣告

上帝的愛與接納不是因為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是屬祂的。

3. 與屬靈夥伴彼此提醒:你是被洗淨的,你是上帝的兒女

在小組中,我們可以時常問:「你的生命還記得洗禮的那天嗎?」

4. 教會定期見證與更新洗禮誓言

即使我們只洗禮一次,但可以透過見證分享、更新誓言來重燃當初的呼召與感恩。


小結:洗禮是一種「被記住」的恩典

  • 我們記得基督的十字架,祂為我死;
  • 我們記得上帝的呼召,我被揀選;
  • 我們記得我們屬於群體,我不孤單;
  • 我們記得我們有使命,要活出新生命。

 

聖餐與記憶的神學

 聖餐與記憶的神學,是整本聖經中關於記憶、救恩、團契身份更新的核心主題之一。耶穌在設立聖餐時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 22:19;哥林多前書 11:24-25),這不只是紀念一件歷史事件,更是一種信仰操練與屬靈參與


一、聖餐的背景與記憶的意義

1. 出埃及與逾越節的記憶基礎

聖餐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植根於逾越節的傳統。逾越節是以色列人紀念上帝將他們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的大事(出埃及記 12章)。

「你要記念你從埃及地出來的日子」(申命記 16:3

逾越節的儀式中,包括無酵餅、苦菜、逾越羊羔,每一項都是記憶的象徵,使人不只是「想起」歷史,而是進入那歷史,成為那救恩歷史的承接者。

2. 耶穌重構記憶:「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

當耶穌設立聖餐時,祂不是廢掉逾越節,而是成全與更新它,使逾越節的記憶焦點從「埃及的拯救」轉向「十字架上的救恩」。

耶穌的身體與血,成為新的逾越羔羊(約翰福音 1:29),祂邀請門徒在聖餐中記得:

  • 祂的犧牲
  • 上帝的愛
  • 救恩的代價
  • 將來國度的盼望

二、聖餐中的「記念」是什麼意思?

原文探索:「記念」(希臘文 anamnesis)

在哥林多前書11章,「記念」是 νάμνησιςanamnesis),不是單純的「回憶」,而是:

一種帶著參與、更新與重現的記憶

這與希伯來文的「記得」(zakar) 有相似的含義:記憶在聖經中是活的,是呼召人回應上帝的信實。


三、聖餐如何形塑我們的記憶與身份?

1. 聖餐讓我們重新詮釋苦難

耶穌在被出賣的夜晚設立聖餐,並非逃避死亡,而是在黑暗中宣告恩典的臨在。聖餐幫助信徒在面對人生的裂痕時,記得上帝的同在與救恩。

「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加 22:20

這不是一場喪禮,而是一場記得愛與勝利的慶典。

2. 聖餐更新我們的身份

保羅說:「我們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哥林多前書 10:17

這裡的記憶,不只是「記得耶穌」,而是記得我們是誰

  • 我們是蒙恩的群體
  • 我們是在基督裡的身體
  • 我們活在已得救恩與將來國度的中間張力中

四、聖餐是未來記憶的預表(記得將來)

聖餐也預表將來的國度盛宴: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馬太福音 26:29

這是「記得還未實現的盼望」,是面向未來的記憶。每一次領聖餐,信徒不只是向後回顧十字架,也是向前仰望再來的榮耀。


五、實踐反思:我們如何活出這樣的記憶?

  1. 靜默與省察:在領受聖餐前反思自己的生命(參哥林多前書11:28),不是為了定罪,而是讓聖餐更新我們的身份。
  2. 在團契中記得:聖餐不是個人的儀式,而是信仰群體一同記得基督。
  3. 讓記憶轉化生活:領聖餐後的生活是「記得的人」的生活──饒恕、謙卑、感恩、盼望。
  4. 讓聖餐醫治破碎的記憶:若你有苦痛的記憶,帶到聖餐桌前,讓基督的身體與寶血包裹你的傷痕。

小結:聖餐中的記憶是三重的

記憶方向

內容

屬靈意義

向後看

記得基督十字架的犧牲

恩典的根基

向內看

記得自己是蒙恩者與肢體一分子

身份與更新

向前看

記得上帝國的盼望與再來的宴席

榮耀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