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正統教義的根基(2)-信仰的標準

 

    教父們認爲信仰的標準(The rules of faith)是一種信仰告白,它是捍衛教會的教導,抵抗異端的一篇教義。這是一篇簡要的教義,以信經的方式記述基督教的基本教訓。

1. 洗禮儀文

   

在初早期教會,洗禮起初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施行,並强調基督是「從大衛的後裔而出,由童女所生,在彼拉多任內受難,父叫他從死裏復活,坐在上帝的右邊,將來他要來審判。」

最早的基督徒既然是猶太人,就不必再聲明相信上帝。他們只要表白相信耶穌基督就够了。不過,使徒後的教父們逐漸以三位一體上帝的名施洗。主後130至140年間,全體教會才使用三位一體上帝的儀文(即「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施洗」),而外邦人進入教會就須要他們承認信仰告白。

2. 古羅馬信條

   

我們發現在主後348年,安巴拉城的馬克拉首次引用這信條。如非努也曾在主後四百年引用過。學者同意這信條比其他任何信條爲早,認為它起源約在主後一百年,或早在主後第三世紀初已出現在羅馬教會中。這古老的信條這樣記述:「我相信全能的父上帝。我相信耶穌基督爲父的獨生子,爲我們的主:靠著聖靈,由童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被釘十字架,且埋葬了:他在第三天從死裏復活;他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從那裏他要來審判活人與死人。我相信聖靈,罪得赦免,身體的復活。」

       

3. 從古羅馬信條到現今的使徒信經

   

現今的使徒信經與古羅馬信經並不完全相同。使徒信經增加了一些告白。我們很想追問這些改變是如何産生的。直到第五世紀羅馬教會才開始使用使徒信經爲洗禮的信條。不過,當教會與亞流主義起衝突時(第三世紀初),便改用尼西亞信經。這是因爲尼西亞信經的記述很詳細,足以抵抗亞流主義。

三個世紀之後,羅馬教會再改用使徒信經:在洗禮時、在崇拜時都使用使徒信經。當時的使徒信經記述如下:「我相信全能的父神,天地的創造主;我相信他的獨生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是由聖靈懷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的手下受害,被釘十字架,死了而且埋葬了;他下到陰間;第三日從死裏復活了,他升到天上並坐在全能的父神右邊;將來他還要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我相信聖靈:聖而大公的教會,衆聖徒的交往:罪得赦免;肉體的復活;以及永生。阿們。」(翻譯自拉丁文原稿。和今天各教會所使用的一樣。)

4. 使徒信經內容之討論

   

這裡主要是談論使徒信經與古羅馬信經的分別。

第一段,加添了「天地的創造主」。其目的是要對抗諾斯底派,因為該派別把真神上帝與創造主(demuirge,「創世主」)完全分別開來。他們認爲「創世主」才是世界的創造主。

第二段加上「由聖靈懷孕」這句話。這是在主後357年出現的。由教會多位監督所作的信經引用進入現今的使徒信經,因它與路加一章三十一、三十五節相符合。他們寧可用「由」(英文:of,希臘文:ex)童貞女馬利亞所生,而不用「藉著」(英文:through, 希臘文:dia)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這是爲了要清楚說出基督道成肉身之事實,並避免幻影派所說之危險。「受害」與「死了」這些字也被加上去。目的是要使它顯得更完整而已。「他下到陰間」這句話在古羅馬信條中沒有,是在主後450年被加上的。它是根據聖經和第一世紀信仰之背景而加添上去的。意思是指基督在未復活之前,先下到死人之境界。

第三段:「大公」加在論述教會之部份。這大約在主後450年出現的。「我相信聖而大公的教會」。這指明有一個普世性的教會,而不是指羅馬天主教的意思。全世界不管那裡有基督徒,那裡便有基督的教會。「肉體的復活」在初期教會就被使用,以便抵抗馬吉安主義與諾斯底主義。不過,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却喜歡用「身體的復活」這句話。最近這幾個世紀,教會也喜歡用「身體」這個字。

    藉著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了洗禮信條的來源。也知道洗禮信條在以後如何逐漸發展成爲使徒信經與尼西亞信經。這些信經指出當時教會所面臨的兩個問題:

(1)既然說有聖父與聖子,那又怎能說只有一位上帝呢?

(2)耶穌既然是上帝的兒子,那麽他怎能又說是馬利亞的兒子呢?

爲要解答兩個問題,後來在教會之間起了許多討論和爭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