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得救的過程(3):稱義

 

    在基督裡所蒙的第一福氣就是稱義。因為墮落與繼續犯罪的結果,人苦於三種的困難:

(1) 擔當始祖亞當留給子孫的罪咎(所謂原罪),更擔當本身達不到上帝所要求的標準而背負的罪咎(本罪);

(2)喪失原來在上帝面前的地位;

(3) 人性敗壞,德性受污染。

第一個困難由稱義解決,第二個困難由得兒子的名分解決,第三個困難由重生解決。

    從教會史的角度看來,稱義的道理是是保羅所領受的啟示之中,最具革命性的,它徹底改變了猶太人傳統的信仰,稱義的道理也是改革教的原動力。馬丁路德因為親自體驗了因信稱義,以致把稱義的教義堅持到底,使他成為改革教的共識,且是最重要的共同遺產。

【稱義的原文字義】

    舊約希伯來文「義」(tsadaq)的原意是「規範的遵守」(conformity to norm)。猶大承認他的長媳他瑪比他「更有義」(創38:26),因為他沒有照當時的社會規範,叫小兒子示拉娶寡嫂替長兄珥留後(申25:5,6)。

    耶和華的旨意是判斷人間是非善惡的最高準繩,祂憑自己的神格和神性衡量是非曲直。上帝審判的結果,不是宣佈有「義」(合乎上帝所定規)就是宣佈有罪(不義):

    一. 「遵守規範」(tsadaq)這動詞的使役主動(Hiphil)意謂「宣佈有義」(to declare righteous,to acquit),也就是「稱義」(賽53:11;伯25:4; 詩69:27)。上帝「定義人有理」(申25:1;王上8:32)、「以為義」(出23:7;伯27:5)、「定為義」(箴17:15)或「施行公義」(詩82:3)。無論中文的翻譯如何,原文的意思是宣佈達到上帝所期待的標準而蒙上帝悅納,在上帝面前站得住(創15:6),維持正常的神人關係。

    二. 「不義」(rasha) 的使役主動謂「定罪」,即「定惡人有罪」(申25:1),意思是稱壞的為惡,稱不義為不是。

    新約希臘文的「稱義」(dikaioo)照七十士譯本譯自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中的「稱義」(yazdiq),所以它的字義不應該追溯到古典希臘文的用法去,卻必須照希伯來舊約聖經的用法來確定:

  

一. 如同希伯來文,希臘文的「稱義」和「定罪」成對照(羅8:33,34;太12:37)。既然「定罪」(kata-dikazo)是宣告性的司法行動(forensic action),「稱義」必然是「無罪開釋」(to acquit)的司法宣判。

   

二. 新約聖經中「稱義」有「肯定」、「說它對」的含義(太11:19;路7:29;10:29;羅3:4),保羅使用「稱義」時幾乎都帶「有蒙上帝肯定悅納」的含義(羅2:16;3:20,24)。

   

三. 「稱義」(dikaioo)的字尾-oo的特性而言,不像「成聖」(hagiazo)的字尾-azo「使-聖」「化」的含義,卻只有「證實為」義、「承認為」義等「支持」的含義而已,所以只應譯為「稱」義、「以為」義或「算為」義。事實上稱義是當時法庭上的司法名堂(forensic term)。

【稱義有以下的神學意義】

一. 稱義不意味上帝宣告罪人「不罪人」(向來未曾犯過罪),上帝不能稱不敬虔者「是敬虔的」。泰勒(Vincent Taylor)說: 「若人因信稱義,必是因為他是義的,不是因為別人替他做義人。」(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p.57) 的確人實在犯過罪,若在他沒有犯過罪是欺騙自己或撒謊。

       然而,固然稱義的人也都曾經犯過罪,信耶穌而得救的人卻由於有分耶穌復活的生命而得以解決困難。原來耶穌死而復活的生命中,有成全律法要求,盡心愛上帝愛人的「做義人」經歷。既然基督徒有分於耶穌復活的生命,便也有分於「做義人」的經歷,自己做名符其實的義人,所以上帝給基督徒稱義,是「稱義人為義人」,並不是宣告罪人為義人。

      

二. 稱義不意味反善行的唯信主義(antinomianism)。一個人稱義固然不憑藉個人的行善或行律法,在他得救之後卻必須以行善證實他是個已經稱義的人(弗2:10)。

三. 稱義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基督徒「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他不但因信稱義,更是受恩因信稱義,基督的恩典比人的信必來得重要,上帝透過耶穌基督來完成的贖罪工作是那麼完美,人在得救的事上不配在上帝的工作上善加任何人的作為,只配以信心領受基督完美的救恩。人若由於責任感或歉疚感而想在自己得救的事上盡一點力量,雖然精神可嘉,但這等於把基督的贖罪看成不夠完美,除非有他的合作,上帝也救不了他。人無形中把上帝降格到夠不上上帝的地位,貶損上帝。可見唯有受恩因信稱義的信仰,才真正高舉上帝,真正以上帝為上帝,給祂以至尊地位,還祂以應得榮耀的信仰,乃基督徒所應引以為榮的教義。說受恩因信稱義是真宗教的標記,也絕不為過。

四. 稱義合乎公義原則。上帝所設定人蒙上帝悅納的標準是盡心愛上帝又愛人(太22:37-40;羅2:7),這是必須一生「恆心」,始終維持一百分才算及格的要求。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善人或惡人,向來沒有一個滿足了這個要求,「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所以上帝「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2:6)。可見照絕對的公義而言,沒有一個人得救才真正公平,在此情況之下,慈愛的上帝藉基督的贖罪,伸下赦罪恩典之手,使凡以信心之手抓住這恩典的人,立刻蒙救拔,擺脫掉永遠夠不上上帝所要求水準的處境而稱義,可見得救是額外的禮物,不是靠個人成長就賺來的報酬,所以因信稱義沒有不公平可言。

五. 稱義是有份於「在基督裡」的福氣。基督徒既然在基督裡,天父就把他和基督視同一體或看成同一單位,由於基督是義,在基督裡的信徒自然是義的,是個稱義的人,他有份於基督的義。

六. 稱義是上帝宣判認罪者無罪開始。「不信的人罪已定了…..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三18,36),亞當的子孫生來已被定罪,但那些肯認罪的人就獲得重判的機會,由上帝判決無罪開釋—稱義。原來稱義是法庭裡用的司法用語,判稱義意謂罪已蒙赦免,罪債不再受追究而從過去得救。

七. 稱義帶來與上帝的和好。亞當的墮落使上帝和他子原來正常的關係中斷,使人沒有資格站在上帝的面前。但稱義的人罪既蒙赦免,橫在上帝與人之間的障礙就已經不存在了,他就得以與上帝和好,恢復原來與上帝的關係了: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相和」(羅5:1)。

八. 稱義是獲取所賜(obtainment),不是成就(attainmen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