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洗禮與記憶的神學

 洗禮與記憶的神學」是深入探討基督信仰身份與救恩經歷的核心主題之一。洗禮不僅是進入教會的外在儀式,更是一種記憶的行動——在其中,我們「記得」上帝的拯救、我們的認同轉化,以及進入新生命的起點。就像聖餐一樣,洗禮也是一種活潑的記憶 (living memory),塑造我們的靈命與群體歸屬。


一、洗禮的起源與背景:從出埃及到耶穌

1. 舊約背景:紅海經驗的群體記憶

保羅說: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預表。」(哥林多前書 10:1–2

以色列人過紅海是他們進入上帝子民身份的起點,是群體的「洗禮」。這成為後來教會洗禮神學的背景:出死入生、離開奴役、進入自由

2. 耶穌的洗禮:記憶與使命的交會

耶穌雖無罪,仍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表明祂願意與罪人認同,開啟彌賽亞的道路(馬太福音3:13–17)。這一幕也成為教會洗禮儀式的榜樣。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

洗禮是身份確認的場域,是「被記住、被接納」的時刻。


二、洗禮中的「記憶」意涵

1. 記憶上帝的拯救行動

洗禮讓我們記得:我們不是靠行為得救,而是上帝藉著基督的死與復活,使我們重生得救。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羅馬書 6:3

洗禮使我們記得我們與基督的聯合——祂的死成為我們的死,祂的復活也成為我們的新生命。

2. 記憶我們的新身份

保羅在加拉太書說: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拉太書 3:27

洗禮提醒我們:我們不再以過去的身份定義自己——不是猶太人或希臘人、男或女、奴僕或自由人,而是在基督裡的新造之人。

3. 記憶與群體歸屬

洗禮不是私人的事件,而是進入「基督身體」的記號。我們被帶入一個記得上帝、記得彼此、一起活出信仰的群體。


三、洗禮的「記憶性」如何塑造我們的生命?

洗禮所記得的事

意義

記得基督的死與復活

我們的救恩根源,不是自己而是主

記得我們的新身份

不再是舊人、罪人、失敗者,而是上帝的兒女

記得我們屬於上帝的群體

我們是教會的一部分,與眾聖徒同行

記得召命與新生活

被呼召活出與洗禮一致的生命——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這些記憶,不只是「頭腦的想起」,而是「信仰的活出」。


四、洗禮與聖餐:兩種記憶的記號

洗禮與聖餐,是新約教會最重要的兩大禮典(ordinances/sacraments),也是兩種不同的「記憶實踐」:

項目

洗禮

聖餐

時間性

一次性的記號,象徵新生命的開始

重複性的操練,持續記念與領受恩典

記憶焦點

舊人與新人的轉變、個人身份的更新

基督的死與群體的合一

社群意涵

進入教會群體

在群體中持續活出基督的生命

洗禮與聖餐一起構成了信仰生命的節奏:一次進入、持續活出


五、如何實踐洗禮的記憶?

洗禮雖然只有一次,但「記得洗禮」卻是每日的功課。以下是一些屬靈操練的建議:

1. 每日默想:我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復活

「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 2:20

2. 當失敗或跌倒時,回想洗禮時的身份宣告

上帝的愛與接納不是因為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是屬祂的。

3. 與屬靈夥伴彼此提醒:你是被洗淨的,你是上帝的兒女

在小組中,我們可以時常問:「你的生命還記得洗禮的那天嗎?」

4. 教會定期見證與更新洗禮誓言

即使我們只洗禮一次,但可以透過見證分享、更新誓言來重燃當初的呼召與感恩。


小結:洗禮是一種「被記住」的恩典

  • 我們記得基督的十字架,祂為我死;
  • 我們記得上帝的呼召,我被揀選;
  • 我們記得我們屬於群體,我不孤單;
  • 我們記得我們有使命,要活出新生命。

 

聖餐與記憶的神學

 聖餐與記憶的神學,是整本聖經中關於記憶、救恩、團契身份更新的核心主題之一。耶穌在設立聖餐時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 22:19;哥林多前書 11:24-25),這不只是紀念一件歷史事件,更是一種信仰操練與屬靈參與


一、聖餐的背景與記憶的意義

1. 出埃及與逾越節的記憶基礎

聖餐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植根於逾越節的傳統。逾越節是以色列人紀念上帝將他們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的大事(出埃及記 12章)。

「你要記念你從埃及地出來的日子」(申命記 16:3

逾越節的儀式中,包括無酵餅、苦菜、逾越羊羔,每一項都是記憶的象徵,使人不只是「想起」歷史,而是進入那歷史,成為那救恩歷史的承接者。

2. 耶穌重構記憶:「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

當耶穌設立聖餐時,祂不是廢掉逾越節,而是成全與更新它,使逾越節的記憶焦點從「埃及的拯救」轉向「十字架上的救恩」。

耶穌的身體與血,成為新的逾越羔羊(約翰福音 1:29),祂邀請門徒在聖餐中記得:

  • 祂的犧牲
  • 上帝的愛
  • 救恩的代價
  • 將來國度的盼望

二、聖餐中的「記念」是什麼意思?

原文探索:「記念」(希臘文 anamnesis)

在哥林多前書11章,「記念」是 νάμνησιςanamnesis),不是單純的「回憶」,而是:

一種帶著參與、更新與重現的記憶

這與希伯來文的「記得」(zakar) 有相似的含義:記憶在聖經中是活的,是呼召人回應上帝的信實。


三、聖餐如何形塑我們的記憶與身份?

1. 聖餐讓我們重新詮釋苦難

耶穌在被出賣的夜晚設立聖餐,並非逃避死亡,而是在黑暗中宣告恩典的臨在。聖餐幫助信徒在面對人生的裂痕時,記得上帝的同在與救恩。

「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加 22:20

這不是一場喪禮,而是一場記得愛與勝利的慶典。

2. 聖餐更新我們的身份

保羅說:「我們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哥林多前書 10:17

這裡的記憶,不只是「記得耶穌」,而是記得我們是誰

  • 我們是蒙恩的群體
  • 我們是在基督裡的身體
  • 我們活在已得救恩與將來國度的中間張力中

四、聖餐是未來記憶的預表(記得將來)

聖餐也預表將來的國度盛宴: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馬太福音 26:29

這是「記得還未實現的盼望」,是面向未來的記憶。每一次領聖餐,信徒不只是向後回顧十字架,也是向前仰望再來的榮耀。


五、實踐反思:我們如何活出這樣的記憶?

  1. 靜默與省察:在領受聖餐前反思自己的生命(參哥林多前書11:28),不是為了定罪,而是讓聖餐更新我們的身份。
  2. 在團契中記得:聖餐不是個人的儀式,而是信仰群體一同記得基督。
  3. 讓記憶轉化生活:領聖餐後的生活是「記得的人」的生活──饒恕、謙卑、感恩、盼望。
  4. 讓聖餐醫治破碎的記憶:若你有苦痛的記憶,帶到聖餐桌前,讓基督的身體與寶血包裹你的傷痕。

小結:聖餐中的記憶是三重的

記憶方向

內容

屬靈意義

向後看

記得基督十字架的犧牲

恩典的根基

向內看

記得自己是蒙恩者與肢體一分子

身份與更新

向前看

記得上帝國的盼望與再來的宴席

榮耀的指望

 

苦難與記憶

  

「苦難與記憶」是聖經中極為深刻的主題。它不僅關乎個人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傷痛與試煉,也關乎一個信仰群體如何在苦難中記得上帝的信實與同在。這個主題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一、聖經中的苦難:不是偶然,而是神學性的經驗

1. 苦難是信仰的一部分

從亞伯拉罕、約瑟、摩西,到約伯、大衛,再到主耶穌和使徒們,幾乎每一位屬靈偉人都經歷了苦難。聖經從不迴避痛苦,反而讓苦難成為與上帝相遇的途徑。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 42:5

約伯的記憶充滿了苦難,但正是在苦難中,他對上帝的認識更深。


二、記憶的神學:記住什麼?為了什麼?

1. 記憶塑造身份

以色列民族是透過記憶建立的民族——他們被呼召要「記念」耶和華如何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地(申命記 6:12)。這種記憶不只是歷史回顧,而是信仰的根基。

「你要記得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將你救贖出來。」(申命記 15:15

這樣的記憶是一種「神學記憶」(Theological Memory),它不抹煞苦難,而是在苦難中看見上帝的作為。

2. 詩篇:誠實的記憶之聲

詩篇常呈現出記憶與苦難交織的哀歌。例如:

「我的心在我裡面發昏;我在裡面記得從前的日子,思想你一切的作為,默念你手的工作。」(詩篇 143:4–5

詩人不否認苦難,而是把記憶轉化為敬拜和祈禱。


三、耶穌的受苦與記憶

1. 十字架是記憶的中心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苦不僅是贖罪,更是一種與人類痛苦認同的行動。祂的傷痕成為永恆的記號,不是被抹去,而是得著榮耀。

「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 22:19

聖餐是信仰群體「記住苦難」的操練,不是記住自己的苦難,而是記住耶穌在我們的苦難中與我們同在。


四、記憶的醫治與轉化

1. 上帝不叫我們忘記,而是醫治記憶

有時我們以為要醫治,就必須忘記。但聖經顯示,真正的醫治不是失憶,而是讓記憶成為恩典的容器。

在創世記中,約瑟為兩個兒子取名:「瑪拿西」意為「上帝使我忘了(痛苦)」,「以法蓮」意為「上帝使我昌盛」。他不是完全忘記,而是將過去的苦難交託給上帝,讓上帝賜新的意義。

2. 群體的記憶需要被更新

像耶利米哀歌、尼希米記、詩篇137等,都記錄了一個民族如何在流亡與毀滅中記憶苦難、呼求拯救。


五、苦難與記憶的屬靈操練

  1. 誠實面對傷痛的記憶:不要壓抑,可以藉著詩篇式的禱告表達真實情感。
  2. 將苦難帶入上帝的同在中:苦難在上帝面前被轉化,不是被否認。
  3. 寫下上帝在苦難中的信實:操練「數算主恩」,哪怕是在最黑暗中。
  4. 在團契中分享記憶:記憶在屬靈夥伴的共鳴中得著醫治。
  5. 用感恩來記住上帝的作為:讓記憶成為敬拜的源泉。

 

記憶與饒恕

  

「記憶與饒恕」是基督信仰中一個深刻而重要的主題。它觸及了人如何面對傷害、如何處理過去的痛苦經歷,以及在基督裡如何活出饒恕的生命。以下是從聖經角度對「記憶」與「饒恕」的整合與反思:


一、記憶(Memory):傷痛與真相不能抹去

1. 聖經鼓勵我們記得

聖經中,「記得」是一個重複出現的命令。上帝常對祂的百姓說:「要記念我怎樣帶你們出埃及」(申命記 5:15),或「你要記得你曾是奴僕」(申命記 15:15)。

這種記憶不是出於報仇,而是為了認識上帝的拯救與恩典,以及成為一個有憐憫之心的人。

2. 記憶中的傷害

受過傷害的人無法簡單地「忘記」。創世記約瑟的故事是個重要例子:

「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世記 50:20

約瑟記得哥哥們如何賣他,卻選擇在記憶中找到上帝的旨意與救贖的道路。


二、饒恕(Forgiveness):不是否認,而是釋放

1. 耶穌的榜樣

耶穌在十字架上說: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 23:34

耶穌的饒恕並非在事後,而是在傷害正在發生的當下。這是一種超越公義與感覺的神聖作為。

2. 饒恕不是忘記

許多誤解認為「饒恕就是忘記」,但聖經從不要求人失憶。饒恕是選擇不讓苦毒掌控你,不再用仇恨去定義自己和對方。

「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 6:15

饒恕是恩典的行動,是願意將審判的權柄交回給上帝。


三、記憶與饒恕的交織

1. 饒恕使記憶得以轉化

真正的饒恕,不是從記憶中抹除,而是讓記憶成為恩典的見證。就像耶穌復活後仍有釘痕,那是傷害的記號,卻也成為愛的記號。

2. 饒恕幫助我們釋放自己

饒恕不是為了讓傷害者逃避責任,而是為了讓自己不再被過去所困。正如保羅所說: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 3:13-14

這裡的「忘記」更接近「不再被過去攔阻」。


四、屬靈的操練建議

  1. 寫下你的記憶:將傷害你的事件寫下來,誠實地面對它。
  2. 帶到上帝面前:在禱告中告訴上帝你的傷痛,不需要美化。
  3. 選擇饒恕:即使感覺不到,也在意志中選擇放手。
  4. 持續的過程:饒恕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時間與反覆。
  5. 尋求屬靈夥伴:與可信任的弟兄姊妹一起同行。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抗議書》(Remonstrance, 1610)

  

《抗議書》(The Remonstrance, 1610),這份文件是理解十七世紀初宗教辯論,尤其是加爾文主義**阿民念主義(Arminianism**衝突的關鍵文獻。以下是這份文件的背景、內容與神學要點:


📜《抗議書》(Remonstrance, 1610)簡介

一、歷史背景

  • 作者群: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過世後,他的追隨者(被稱為「抗議派」Remonstrants),在1610年向荷蘭政府呈交此書,表達他們對加爾文主義預定論的不同看法。
  • 目的:希望政府容許對神學教義的不同詮釋,並為他們在教會中的地位辯護。
  • 回應:這份文件引發了嚴重的教會與政治爭論,最終導致1618–1619年的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該會議頒布了與之對立的《多特信經》。

二、《抗議書》的五大要點(The Five Articles of the Remonstrance

1️. 上帝的揀選是根據預知信心

  • 上帝在創世以前揀選那些祂預知將信靠基督的人。
  • 揀選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conditional election:根據人的回應(信心)。

2️. 基督為所有人死

  • 耶穌的救贖之死是為所有人預備的,不僅是為被揀選的人。
  • 救恩是為所有人提供,但只有信的人才能實際得救(universal atonement, conditional efficacy)。

3️. 人靠自由意志可信靠或抗拒恩典

  • 人雖然墮落,但藉著聖靈的感動,人有能力選擇接受或拒絕救恩。
  • 上帝的恩典不是不可抗拒的(resistible grace)。

4️. 恩典是必要的,但可被抗拒

  • 雖然人不能單靠自己得救,但上帝的恩典與人自由意志合作。
  • 恩典不是「強制性的」,人可以選擇不順服。

5️. 信徒可能失去救恩

  • 真信徒若不持守信心與順服,可能會墮落、失去救恩。
  • 不主張絕對的「聖徒永蒙保守」教義。

📌 簡言之,抗議派主張:

·        揀選是根據預知信心

·        救恩普遍而非有限

·        恩典可被抗拒

·        人有自由意志

·        救恩可能會失落


三、神學與教會意義

主題

阿民念主義(Remonstrants

加爾文主義(Reformed

揀選

有條件(根據預知信心)

無條件(出於上帝的旨意)

贖罪

為所有人

為被揀選者

墮落

有自由意志可回應

全然敗壞無能力自救

恩典

可被抗拒

不可抗拒

救恩

可能失落

永蒙保守


四、今日意義

《抗議書》成為後來阿民念主義衛理宗(如約翰·衛斯理)的神學基礎,也在許多福音派與循道宗教會中被部分或全部接受。它代表一種更強調人自由回應與責任的神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