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哲學流派
┌───────────────┐
│ │
斯多亞學派 (Stoicism) 伊比鳩魯學派 (Epicureanism)
│ │
│ │
├───┬─────┐ 盧克萊修 (物性論)
│ │ │ │
塞內卡 愛比克泰德 馬可‧奧理留 └─► 被基督徒批判:否認靈魂不滅
(內心自由) (可控/不可控) (皇帝哲學) └─► 影響啟蒙科學的自然觀
│ │ │
▼ ▼ ▼
保羅書信中「在基督裡得自由」 修道院靈修強調內在安寧
初期教父倫理學(德性、節制) 基督教靈修神學(心靈平安)
──────────────────────────────────
折衷主義 (Eclecticism)
│
西塞羅 (自然法、政治哲學)
│
▼
奧古斯丁 → 發展「自然法高於人法」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 → 自然法神學體系
中世紀法律與倫理傳統
✨ 總結
- 斯多亞學派 →
- 強調德性、內心自由、順服命運 → 與基督教靈修、倫理相通。
- 影響保羅神學(如「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修道院傳統。
- 伊比鳩魯學派(盧克萊修) →
- 否認靈魂不滅與神明干預 → 被基督教批判。
- 但其「自然觀」在文藝復興、啟蒙科學中復甦,間接影響基督教與科學對話。
- 西塞羅的折衷主義 →
- 自然法思想 → 成為基督教神學(奧古斯丁、阿奎那)法律與道德體系的基石。
- 提供基督教倫理和社會秩序的語言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