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 |
斯多亞學派 (Stoicism) |
伊比鳩魯學派 (Epicureanism) |
西塞羅 (折衷主義) |
基督教 |
|
最高目標 |
按理性而活,順服自然與命運 |
消除恐懼,追求心靈寧靜(ataraxia) |
依自然法而活,合乎理性與正義 |
榮耀上帝、效法基督,愛上帝愛人 |
|
幸福觀 |
內心自由,德性即幸福 |
快樂 = 無痛苦 + 心靈平安 |
在正義與德行中找到幸福 |
與上帝和好,享受上帝的同在 |
|
德性觀 |
四大德性:智慧、公義、勇氣、節制 |
節制慾望,避免過度 |
德性是公民責任與自然法的要求 |
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 |
|
命運/自然法 |
宿命論(fatum),宇宙有理性秩序(logos) |
世界由原子組成,無上帝干預 |
自然法高於人法,普遍理性規範一切 |
上帝的律法 > 人的律法,上帝掌管歷史 |
|
死後觀 |
靈魂融入宇宙理性,個人存在不重要 |
靈魂消散,死亡即虛無 |
承襲希臘懷疑,不確定 |
復活與永生,審判與新天新地 |
|
宗教觀 |
神明作為理性秩序的象徵 |
否認上帝干預,上帝對人無關 |
崇敬神明作為宇宙秩序保障 |
一神信仰,上帝親自啟示與救贖 |
|
政治觀 |
普世兄弟情誼,全人類為一大城邦 |
私人友誼與小圈子即可 |
混合憲政,公民責任 |
上帝的國 > 人的國,地上政權是暫時的 |
|
影響 |
影響保羅神學(內心自由)、修道院靈修 |
被教父批判,但影響啟蒙時代自然觀 |
自然法 → 奧古斯丁、阿奎那神學 |
建立基督教倫理、社會秩序與救恩論 |
✨ 總結
- 相通之處
- 斯多亞強調德性、內心自由 → 與基督教靈修、倫理相通。
- 西塞羅自然法 → 成為基督教法律與社會神學的重要基石。
- 差異之處
- 伊比鳩魯派否認靈魂不朽與上帝的作為 → 與基督教核心信仰衝突。
- 基督教超越「人靠德性得幸福」的框架 → 強調「恩典」與「基督救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