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奧古斯丁的人論

 

    奧古斯丁對上述的基督教柏拉圖主義和禁欲主義都很熟悉,因為他曾受米蘭的安波羅修(Ambrose)的影響而成為新柏拉圖主義者,後來奧古斯丁在希波(Hippo)作主教時,又接觸到當時盛行的以強調體、魂聯結為名的禁欲主義。但因著與多納徒派(Donatist)和伯拉糾(Pelagius)論爭,奧古斯丁逐漸發展出一套嶄新的人論觀點,並影響了以後的教會。

    奧古斯丁認為,亞當墮落後,人類盡管尚有對上帝的渴慕,但卻已喪失自由選擇的能力。他在《懺悔錄》中把這種渴慕表達得淋漓盡致,但他認為這種渴慕只是基督之靈的恩賜,絕非保存完好的人內裡的能力。他堅決反對人能藉著錯誤學習,並最終克服罪惡而獲得救恩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藉著天然的光照和揣摩,也許略知何為善惡,但絕無能力選擇良善以贏得救恩,沒有上帝的恩典,人最多只能用一種慾望克服另一種慾望,或者因對上帝的懼怕而被迫克制所有慾望。所以,人能獲得救恩,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奧古斯丁的人論觀點,被來來的改教者所高舉,如路德馬丁的“唯靠恩典”之理論。

    禁慾主義和柏拉圖主義的人論盡管從未消逝,但奧古斯丁的人論漸漸成為教會的主流和傳統。奧古斯丁一百年之後的 Synod of Orange529AD)宣稱,亞當的墮落不僅使環境敗壞,使人離開了完美的伊甸園,更使人本身變質。而人的變質,不是單指身體敗壞,也包括魂的敗壞,並且不是亞當一人敗壞,而是像遺傳一樣,遍及亞當所有的後代。所以所有人都在本質上敗壞至極,絕沒有自動選擇良善的能力,也不會靠著自然啟示而渴慕追求上帝。人的得救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但恩典的來臨絕非是對人作工的賞賜。人若尋求上帝,或是愛上帝,或有什麼美德,都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的恩典,是聖靈在人裡面的作工,使人立志並行事。該次大會不僅強調了墮落的人需要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甚至也清楚指出,亞當即使沒有墮落,也仍然需要上帝的恩典,沒有上帝幫助,亞當無法拯救自己,也無法保守自己的救恩。

 

 

基督教柏拉圖主義(Christian Platonism)

 

     督教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希羅文化與哲學的挑戰。早期教會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得到了一群受過高等希臘文化教育——當時的希臘文化教育就是以柏拉圖主義為主軸——的社會菁英,他們或著書以羅馬帝國能夠理解的思維方式與帝國的高層溝通,而成為基督教信仰的辯護者——護教士(如:游斯丁);他們或因著自身優越的教育水平,而成為教會的領袖,在教會內部進行教義的詮釋並抗擊異端(特別是諾斯底主義)而成為教父(如:愛任紐)。而柏拉圖主義的思維與辯論方式順理成章的成為他們手中的工具。

    在同時,本身就具有濃厚柏拉圖主義色彩的諾斯底主義,也因其教義與基督教的高度類同,而以神秘知識作為平台,入侵基督教。總而言之,不論是基督教內或是基督教外,都充斥著濃厚的柏拉圖主義的氣氛。這使得早期教會在二世紀左右就爆發了信仰與哲學的關係之爭。

    特土良(Tertullian)代表的,是保守派,認為基督教信仰當與哲學進行徹底的切割,其名言為:“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學院與教會何干?”(What has Athens to do with Jerusalem? Or the Academy with the Church?

    在另一方面,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代表的是開明派。革利免認為真正的知識乃是在基督教的信仰之中(相當與後世的“特殊啟示”),然而希臘哲學中也具有對於基督教信仰的啟示(相當與后世的“普遍啟示”),特別是柏拉圖主義,因此柏拉圖乃是“在基督之前的基督徒”。而基督徒因獲得了對於上帝的真正知識,故乃是“真正的諾斯底主義者”。革利免對於柏拉圖主義的深厚功力,使得他在西方哲學界中被認為是“中柏拉圖主義”(Mid-Platonism)的開創者。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對於哲學的開放態度也明顯的影響了基督教人論的發展。在他之前的護教士——教父,如愛任紐(130-200)等都承認人是由靈、魂與身體三個部分所組成的。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則首開先例,根據柏拉圖主義的傳統,將人的靈等同於人魂中的心思,而成為第一位在基督教人論上採取“雙軌制”的教父。革利免對於基督教人論造成了三大影響:首先,因為他對於柏拉圖主義的開放態度,甚至使用柏拉圖主義的觀點來詮釋聖經,造成了基督教人論迅速的“柏拉圖主義化”。“靈”與“魂”,“靈”與“心思”的界線被模糊,三者被等同。

    其次,“人論雙軌制”造成教父們在著作中若對於人性進行概括性(in general)敘述的時候,就採取二元論的敘述方式;當教父們對人性進行特殊性(in particular,或詳細的)敘述的時候,則採取三元論,並“靈”等同心思的立場。

    最後,靈命的重點從“靈”被轉移到“心思”。我們在革利免之後的三元論教父,如:俄利根,女撒的貴格利,奧古斯丁,屈梭多模和耶柔米這幾位明確支持三元論的教父身上都看見這三個現象。甚至連傳統認為是標准的二元論立場,持改革宗神學的加爾文約翰和歐文約翰,都在靈與魂可以通用的前提下,承認當兩者同時出現的時候,人的靈乃是理性的部分,人的魂乃是情感與意志的部分。我們仍然可以從他們身上看見柏拉圖主義的影子。

    禁欲主義視上帝的形像為人裡面選擇的能力,其實強調的就是人的意志。而基督教柏拉圖主義,則看上帝的形像為人的理性,認為人的理性不僅能夠認識上帝,也能夠認識人自己,人最深的渴慕就是能在愛裡與上帝的靈相聯。這種與上帝聯結的渴慕,成為人獲得救恩的前提,因為人越與上帝聯結,就越有分於上帝的美善,結果就越渴慕上帝,如此不斷循環加強,至終達到與上帝完全聯結並獲得獎賞。

    關於得獎賞的條件,柏拉圖主義與禁欲主義不同,盡管二者都關注上帝的形像,但柏拉圖主義是靠著裡面不斷與上帝聯結的加深而得獎賞,而禁欲主義是靠著外面完美遵行上帝的誡命而得獎賞。

    關於對物質的態度,柏拉圖主義不像智慧派一樣認為物質的身體是邪惡的,相反的,柏拉圖主義認為身體是人的必要組成部分,只是物質低於靈,不具備理性,所以物質不能像靈一樣進入與上帝的聯結裡。柏拉圖主義認為上帝原初的心意不是要定罪體,只是要體受靈的主導,好使人的靈能自由的與上帝的靈聯結。

    俄利根(ca. 185-254)就是持這種等級觀念的代表人,有趣的是,他認為這種等級有三層:最高是靈,其次是魂,最低是體,暗示人是由靈、魂、體三部分構成的。當然,柏拉圖主義也意識到,人的墮落和罪惡使人的靈不僅遠離上帝,也失去了對肉體的權柄,以致被肉體擄來服事肉體的邪情私欲,所以他們也提出,人要得救,必需上帝的恩典。

    綜上所述,智慧派致力於靈從肉體的釋放,禁欲主義重視人裡面自我選擇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意志,並靠此來遵守上帝外面的誡命,而基督教柏拉圖主義則強調在上帝的恩典中,人本身的理性會選擇與上帝的靈聯結。

 

    禁欲主義和柏拉圖主義強調的得救方式不同,但二者都不認為人已經失去渴慕上帝並選擇良善的能力。在早期教會中,教父們多少都受希臘哲學的影響,認為上帝的形像主要是指人的理性或意志,例如游斯丁(Justin Martyr)常把理性和意志放在一起使用。教父們肯定身體是上帝照著原初的心意創造的,但同時也認為身體是較低的一部分,需要受管教。

禁欲主義

 

    到了第三世紀中期,禁欲主義和基督教柏拉圖主義興起,成為影響基督教人論的主要因素。這兩種主義在理論和實行上,表面有些相似之處,如都努力棄絕肉體,但實際上二者對人在上帝面前的光景、對救恩之本質的認識和人獲得救恩的方式,都有顯著不同的看法。


   
禁欲主義的教導和實行,可追溯到聖經中的禁食禱告、資助窮人等(其實是對這些教導和實行的誤解或誤用)。第三世紀的社會環境,也促進了禁欲主義的盛行。當時社會混亂,生活世俗,羅馬帝國動蕩,苛捐雜稅繁重,並且對基督徒的迫害擴大,這些都使許多追求聖潔、安寧生活的基督徒遠離塵囂,退避到曠野過禁欲主義的生活。


   
然而,禁欲主義之所以盛行,更有其內在原因,也就是對人性過度樂觀的看法。禁欲主義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選擇善的能力,這種內在的能力就是上帝的形像,是從亞當傳遞下來的,並且沒有受到墮落的破壞。人靠著這種能力可以選擇上帝、順從上帝,活出討上帝喜悅並贏得獎賞的生活。亞當墮落使伊甸園的環境變質,但人這種內在的能力完全勝過外部的環境。基督就是我們的榜樣,祂靠著裡面的能力選擇上帝,甚至順從上帝以至於死,以此向我們顯明了救恩之路。所以禁欲主義認為,我們可以像基督一樣,靠著裡面的能力揀選上帝,以完全翻轉亞當的墮落。然而,聖經啟示人必須接受基督的救恩,得了重生,不僅罪過得赦免,更是需要有神聖的生命。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與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柏拉圖主義是新約撰寫時期的一個與聖經觀念看似相近但卻深受柏拉圖思想影響的哲學架構。在這個架構中,物質與非物質被對立起來。非物質的魂又可以進一步被區分為三個部分:欲求的部分(情感)、意氣的部分(意志),以及理性的部分。在這三者中,理性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柏拉圖的人論觀點還被進一步在二元論的架構下,區分為包含理性的理性魂和包括情感與意志的感性魂;前者專注於認識上帝,後者專注於認識世界。在柏拉圖主義被基督教早期的教父吸收,作為和希臘文化溝通並護教的工具後,理性魂又被進一步等同於聖經中所謂人的靈,賦予了柏拉圖主義三元論的色彩。


   
到第二世紀中期,基督教柏拉圖主義已在教會中廣傳。雖然智慧派至終被定為異端,但其對基督教的影響,尤其對人論的影響極其深遠。智能派本身有許多流派,觀點各異,但對世界的看法基本都根植於柏拉圖主義。然而,諾斯底主義卻採用了一種與近代嚴格區分屬於靈,屬於魂(心理)並屬於物質身體之三元論不同的三元論。諾斯底主義將宇宙中的存有進一步分為物質matter);可以在物質與靈界中轉換的動物的animal);以及屬靈的spiritual)三種素質(substance)。屬於動物性的人類需要藉由內在的屬靈種子(spiritual seed)轉化為具有理解力的靈(intellect spirits)而得救。而得救的隻有人的靈,人的魂與身體都會被拋棄。作為此等神祇的耶穌基督被差遣提醒人、並幫助人脫離世界和肉體,使人重回原來的歸宿。


   
早期使徒約翰,不僅不認可這種物質與非物質對立的觀點,反而指出上帝都願意道成肉身(約一14);他指出凡不承認耶穌是上帝在肉身而來的,就是敵基督者的靈(約壹四3)。古教父們也奮起抵抗智慧派的狂潮,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二世紀末的愛任紐(Irenaeus)。相傳愛任紐是波雷卡(Polycarp)的門徒,而波雷卡又是使徒約翰的門徒,愛任紐根據代代相傳的使徒教訓,批駁智慧派的錯謬教導。


   
愛任紐恢復人身體的重要性,因為上帝都要道成肉身,他的格言就是上帝的榮耀在於人豐盛地活著The glory of God is man fully alive)。愛任紐認為人物質身體的存在,不是由於墮落而致,也非上帝不愛人,更非上帝無能拯救,而是上帝本來的設計,是使人達到完全成熟的必由之路。他認為人被造後處於不成熟immature)狀態,需要藉著自食肉體的苦果來學習,以漸漸達到棄惡從善的成熟狀態。這種藉從錯誤學習以達成熟的人論觀點被早期教會廣泛接受,甚至連後來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都予以贊同。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稱義是透過信心來領受的福份

 

        羅馬書3章28節:「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我們怎麼被稱義呢?不是因為行律法、功德與德行,乃是因著信。經文直接告我們,我們乃是因信稱義的。

  很多人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他們覺得過於簡單,因此想盡各種方法,換取上帝對他們的接納、稱義與赦罪。

  但上帝接納我們,不是用我們的好行為交換而得的,乃是因著信而非律法。所以稱義是透過信心,來領受這福份的。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神恩獨作說VS神人合作說

 

神恩獨作說(monergism),是指救恩的工作單單透過一位來完成,那就是上帝自己。字首mon-n就是單一的意思;-ergn則是工作的意思,energy(能量)這個字就是由 -erg 這個字根組成的。神人合作說(synergism)則是指一項工作由兩個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完成。字首syn 的意思是「合作」。

 

我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因為羅馬天主教與馬丁路德之間的辯論,都圍繞著這個主題。也就是:重生到底是上帝獨自完成的工作,或者是人與上帝合作所完成的?

 

當有人在黑板上寫著「重生先於相信」時,他顯然支持神恩獨作說。我們都知道,在一個人重生之後,他要運用「信心」和「信靠」來與上帝合作。但是在信仰之旅的第一步——重生,也就是使人得著屬靈生命的第一步,是上帝的工作,且單單是上帝的工作。是上帝採取主動的第一步,而不是我們。

 

我們不能在重生之前與這種恩典合作,因為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我們沒有能力是因為我們是靈裡死亡的人。就像拉撒路無法幫助耶穌使他自己起死回生一樣,我們也無法幫助聖靈使我們自己獲得屬靈生命。

 

很可能今天大多數承認自己是基督徒的人,都認為得救的順序是「相信先於重生」。許多人都勸勉我們要選擇作個重生的人;但叫一個人選擇重生,就像叫一個屍體選擇復活一樣,這種勸勉無異是白費功夫。

 

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等人是「神恩獨作說」的教導。最令我震驚的是,中世紀的天主教大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也有神恩獨作說的教導。這些基督教歷史上的巨人都在這個議題上達成共識,這對我產生很大的震撼。當然!我知道他們都有可能犯神學錯誤,沒有一個人是無誤的。但他們仍然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阿奎那。

 

阿奎那被認為是羅馬天主教的「天使博士」,好幾世紀以來,天主教徒都視他的教導為正統的教義。因此,使我覺得他是最不可能贊同這種重生教義的人。但是阿奎那堅持,使人重生的恩典是上帝自己獨自作成的恩典,而不是出於人與上帝的合作。阿奎那也論到預備的恩典,但在解釋這個詞的時候,他認為這樣的恩典是先於信心的,這就是使人重生的恩典。以弗所書對這個議題的論點是: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弗二5

 

在這段經文中,保羅提到重生發生的時刻:是在我們靈裡死亡的時候。使徒保羅的這句話如一道閃電,徹底擊碎了一切想要把重生的第一步歸功於人類的嘗試。我們再次得到提醒,死亡的人是沒有能力與恩典合作的。除非一個人先重生,否則他就不可能產生信心。這和耶穌對尼哥底母所說的話並沒有衝突。除非一個人先重生,否則他就不能看見或進入上帝的國。如果我們認為信心先於重生,那我們就不只是違背了奧古斯丁、阿奎那、馬丁路德、加爾文、愛德華滋以及許多神學家的教導,更是違背了保羅以及我們主耶穌自己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