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教會的聖潔性和大公性

      教會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使徒”在先,因為他們曾“聽見、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主耶穌(約壹一:1)﹔“先知”在後,因為他們只是指向基督。現在沒有使徒和先知的職分,但他們的功能還在。

       教會的房角石是基督。房角石有定位、定向、試驗和審判的功用。在建立教會和教會的運作上,基督耶穌是我們賴以決定各面牆與各交叉牆的方向的基準。離開基督,人只是用草木、禾稭在這根基上建造,這工程是經不起火的試驗的(林前三:12-13)。


       教會除了有“使徒性”的特質,教會還有“聖潔性”和“大公性”的特質,再加上“合一性”,它們成了教會的四個身份特征,也是使她與別的社團機構分別出來的因素。

[教會的聖潔性]

    《使徒信經》說:“我信聖而公的教會。”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利十一:45,彼前一:15-16)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二:9)

       教會的聖潔有分客觀性和主觀性。上帝把教會從世界分別出來,“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五:26-27)

這是客觀性的聖潔,是上帝做的。

主觀性的聖潔是有關道德,我們要做的,就是彼得說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 事上也要聖潔。”

       教 會固然是一個傳講上帝話語和彼此相愛關懷的地方,但這些都必須在一個聖潔的“平台”上運作,而不是在其他世俗、商業、政治、文化、宗教的“平台”上運作。 教會建立的時候,上帝嚴厲地擊打欺哄聖靈的亞拿尼亞和撒非拉(徒五:1-11),以殺一儆百的手法警告教會,上帝是聖潔的,教會也應當聖潔,絕不容許罪惡 滋生,或包庇罪行。

[教會的大公性]

    《使徒信經》說:“我信聖而公的教會。”

       大公性(catholic)的反面是地方性、小家性(parochial)。地方性的教會是有形和分宗派的﹔大公性的教會是無形和宇宙性,古往今來,天上地下,凡被聖靈所召、所生,并歸入基督身體之內的信徒所組成。啟五:9 把這觀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天主教自稱為大公教會,實質上卻排除其他的教會,將之拒於門外。但有基督教會對大公性採取鬆弛的態度,連否認三位一體,或不相信基督神性的教會、牧師也包括在內。

       地方教會決定接納誰為自己的會友。教會的會籍并不一定就是大公教會或上帝國的國籍。所以加入教會為會友,并不就是得救的意思。怎樣才有得救的確據,肯定自己的名字紀錄在上帝的生命冊上。(啟三:5,二十:12,15,腓四:3)

       我“信”聖而公的教會 — 我可以信上帝,信耶穌基督,信聖靈。但我可以信一個“不是合一,而是分裂﹔不是聖潔,而是污穢﹔不是大公,而是分派﹔不是使徒所立,而是有權勢的人所立”的教會嗎?看啟三:4-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