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神學主張的證實或確認


    我們怎樣評估不同神學架構的有效性與權威性,或某一教義模式是否成功?這個問題曆世歷代都困擾著神學家,尤其是在與其他模型團體爭論的時候[如,路德與慈運理(Zwingli)在馬爾堡(Marburg)針對聖餐的對話]。雙方都認為,他們的教義公式是正確的,沒有一方願意改變意見。此外,平信徒若搞不清楚,實在情有可原,因為分別聽起來,每一方都振振有詞。

   
我們選擇用「批判性實在主義」(critical realism)來作證實的工作。這方法最基本的前提(是從科學的哲學觀借用來的),就是:無論是科學或神學的主張,都是「事情實況」的有效代表。曾一度有人以為,宗教的聲明絕不可能稱為是「真實的」,因為都無法證實。但是,隨著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的發展,現在的人已經承認,宗教或神學主張是可以證實的,因為我們可以從好幾種層次來肯定「實體」。這種方法也是「批判式」的,因為它絕不假定神學架構是對啟示真理準確的描述〔不像「天真的實在主義」(naive realism)〕。 其實,教義乃是一種類比的模式,相當接近真理,或重新表達出真理。因此,采批判性實在主義的人從不假定自己已經達到了神學真理的「最終」聲明;改進與確認 的過程一直不會停止,因為無法輕易假定它們已經「臻於巔峰」,不過,我們當然可以證實,按聖經的常態看,某項聲明是正確的。

   
在 批判性實在主義中,確認神學的過程既簡單又複雜。簡單是因為:透過一致性、完備性、充分性,和連貫性等標準,便可以證實。複雜則是因為:每一項標準都必須 按釋經原則,應用於不同系統內各式各樣的解釋和組織模型中。最困難的一面,是承認自己的先入為主觀,並儘量以客觀的態度來檢驗資料(許多人會說,根本做不 到)。實際上,這是批判性實在主義最重要的貢獻,因為它拒絕把自己看得太重,試圖從對抗的思想學派中學習,誠實地承認,對方有可能是對的。

   
確認某個神學架構的第一步,是看它是否符合聖經的資料(一致性的標準):它是否比其他模式所提供的聖經教義圖示更加精采?這一點與該模式「解釋的成功」有關,即:它能否準確地描繪出聖經的教導(由解析相關經文來測試),表達是否清楚,亦即:使人能瞭解複雜的教義。

   
第二個步驟,是確定:從整個聖經素材來看,此教義主張的模式是否真確(完備性的標準):它是否能包括所有談及這個問題的聖經話語,抑或只符合所選定的某些經文(正典中的正典)?在這個層面,神學家也要比較對抗系統的神學模式,看看對方是否更完備。

   
第三(充分性的標準),這公式所提供對教義的描述,是否比對抗的學派更好?

   
第四(連貫性的標準),這個系統是否內部配合得很好,能形成有效的模型?倘若某些部分與其他部分抵觸,就需要再檢驗與修正;若一直矛盾不斷,這個系統就大有問題。

   
第五步,持續性或持久性的標準,就是問:這個神學架構有沒有持續下去的能力?學者在寫神學論文時,總希望能作出巨大的貢獻。同時也會害怕,出版之後, 同輩的學者會予以無情的批判,以致證明它沒有長存的力量。換言之,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團體可以幫助裁定某項教義聲明是否有效。信條的權威通常會超越其他 聲明,因為經過了許多世紀,教會仍然承認它們是準確的。

   
第六,是否許多不同的思想學派都接受這主張的有效性(移花接木的標準)?如果幾種傳統都承認某一神學架構的真理,便顯示它不僅出於某個傳統的邏輯,更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有這種現象,成功的機會就比較高。

   
分 析到最後,這些標準並不能「證明」某項教義或神學架構是對的。它們乃是幫助個人和團體,不斷回到聖經,以確定上帝的話整體而言,真正的教導是什麼,以及現 代對聖經教導的重新描述,是否與它一致。再者,批判性實在主義會建議一些方式,來重寫現代的聲明,使它們更符合聖經的教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