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耶穌的上帝國類型:解放的福音

  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中,最基要的就是向人們宣告上帝國的來臨。那麼上帝國的意涵是什麼呢?耶穌在拿撒勒會堂裡引用先知以賽亞所說的〝禧年〞的來臨,是上帝國內涵的最佳詮釋。耶穌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禧年可能是源自古代以色列社會對某種抵押問題或破產的處理方式,據舊約利未記二十五章所記載,除了土地七年休耕一年稱為安息年外,每逢七個安息年,也就是第五十年的時候稱為禧年(Jubilee),社會再來一次財產的重新分配,以防止上帝的子民產生貧富懸殊的差距現象,所以Andre Trocme說:「新約上帝國的觀念是來自借用舊約先知對禧年的瞭解」。
  Yoder認為耶穌在拿撒勒會堂所宣告的禧年信息,是延續舊約先知的信息,及以色列人在歷史中被壓迫的解放期盼而來,雖然禧年信息是取自以賽亞六十一章1節至2節,但耶穌卻有意刪去六十一章2節中所充滿的〝上帝報仇的日子〞的仇恨意識,更進一步耶穌所宣告的禧年非但不是消滅外邦敵人,而是邀請他()們共享上帝國的解放。
  於是上帝國的運動環繞著二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社會關係的重組;且為了防止第一主題淪為國家主義的誤解,第二個主題述及這個社會關係的重組是全人類性的,因此也是針對種族自我主義的批判而來。   然而促成上帝國的來臨,我們所關注的是以何種方式進行?耶穌時代之前的馬加比(Simon Maccabee)革命運動,於主前143年所建立的「第二猶太聯邦共和國」(Second Jewish Commonwealth),仍存留在耶穌時代人們的腦海中。雖然這個以武力取得的獨立運動,在主前63年被羅馬龐培軍團所摧毀,但以武力來獲取獨立解放的印象,仍深刻印在猶太人心中。
  耶穌時代的撒都該及祭司可說是羅馬統治下的既得利益者,這些人與羅馬合作都來不及了,還談什麼反抗。連從馬加比革命時所衍生帶有反抗異族統治意識的法利賽人也失去原有理想,只寄望於肉體與靈魂的不死來作為慰藉。倒是另一叫愛色尼派(Essenes此字源自沐浴Chasidim而來)的人們,較有反抗意識,這些人抗拒主流文化,到死海西方沙漠綠洲的Egadi去開墾耕作,過著共產方式的生活,並期待彌賽亞的來臨,來建立一個共產主義人人平等的地上上帝國。
  愛色尼派雖有反抗意識,但他()們是和平主義者,他們拒絕製造兵器,不過在主後70年的以色列人革命中,當羅馬軍隊攻打耶路撒冷聖殿時,這些人卻加入防衛戰鬥,且幾乎全部戰死。
  話說回來,在猶太人爭取獨立解放運動中,也有諸多武力抗爭事蹟。當大希律 王死後把猶太地區的統治權給其中一子亞基老時,一些猶太人群起反抗,結果被亞基老軍隊屠殺了三千人。接著五旬節又一次抗爭,再度被屠殺,而四散流亡的人轉 到鄉村組成游擊隊,以便再度起義。其中有一隊在Judas the Gaulonite的領導下,攻佔加利利首都塞佛瑞斯(Sepphoris),但不久隨即被利亞軍隊輾平,二千多革命份子被釘十字架,三萬猶太人被賣為奴隸,不過此事件也導致亞基老下台。主後6年羅馬奧古斯都皇帝取消亞基老王位,改猶太為羅馬二級行省。
  然羅馬派駐猶大的總督不是無能就是無賴,不是貪財就是歛財,這更加深猶太人的仇恨。其中有總督Florus還從聖殿搾取一筆財富,導致猶太人起來反抗,且又被殺了三千六百名。
  儘管武力抗爭是被壓迫者對付壓迫者天經地義的方式,我們也要試圖探討在猶太人的抗爭事蹟中,非暴力的意涵又是什麼?引自猶大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的記載,當猶大總督彼拉多在夜晚把畫有該撒國王肖像的旗子帶入耶路撒冷城時,成群猶太人步行到該撒利亞彼拉多那裡,一連數天的陳情,請求撤走這些旗子。到了第六天,彼拉多已不耐煩,命令軍隊把陳情的人團團圍住,要他()們立刻返家,不然就處死,結果當時陳情的猶太人採取非暴力的方式繼續抗拒,且把頭部擺出,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彼拉多被陳情民眾堅定信念所震驚,最後不得不撤走那些肖像軍旗。這是少之又少猶太人非暴力抗爭成功的例子。
  另外一件非暴力抗拒成功的例子,是猶太人拒絕在聖殿前拜羅馬皇帝Caius Caligula的雕像。當Caligula強迫猶太人拜他的雕像時,猶太人的反應是發動總罷工抗拒,且為期一個月之久,最後所幸羅馬皇帝Caligula死了,才免去一場不知如何收拾的危局。不過,猶太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堅拒偶像崇拜的勇氣,將在被壓迫者尋求解放的方式中,提供另一種不同的選擇。
  不幸的是,在猶太人的抗爭運動中,革命派和主和派因為意見不合於主後66年發生激烈對抗。其中革命派還殺了很多主和派猶太自己人(大多是富人),且擴大為革命,這就導致主後70年羅馬人攻佔耶路撒冷,屠殺了二萬猶太人,從此,猶太亡國。
  這樣看來,猶太人雖然有彌賽亞來臨的期待,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已漸淡 忘,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或逃避現實如同法利賽人。有的雖然強烈期待上帝國來臨,但其方式是和平的社會主義論調,如同愛色尼派。有的主張革命,以促成上帝國的 來臨,這是奮銳黨,而耶穌的門徒中仍舊有不少人是屬此組織。
  那麼,耶穌的態度又是如何呢?Yoder認為耶穌的生涯及祂所宣稱上帝國的福音,並不是教導人逃避政治性的抉擇;反而是教導人如何採取社會、政治與倫理方面的立場。Yoder進一步說,這個立場是絕對的和平主義者,耶穌一點也不希望以舊制度下所厭惡的武力,來達成新社會的目的。
  Yoder認為在耶穌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機會可讓其使用武力來達成上帝國統治,第一次是在加利利地區使5千 人吃飽的時候,這麼多人聚集,且從耶穌身上得到滿足的印證,絕對是革命的大好時機,然耶穌卻沒有這樣做。第二次是進入耶路撒冷潔淨聖殿的時候,耶穌的義舉 震憾跟隨祂的人群,只要耶穌令聲一響,革命似乎即可達成。而第三次的機會是在客西馬尼園,彼得的刀已經出鞘,剩下的就是耶穌的默許,然耶穌也沒有採取武力 的立場。對耶穌來說,上帝國的革命已在進行,已經以十二個門徒為中心的一個社會實體組織在進行,這也是新制度及新生活對舊生活方式解放的挑戰,而唯一身歷 其境的人才能瞭解這種革命性的福音見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