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君士坦丁後的上帝國類型:雙重王權

  因著政治的變化顯然影響著第四世紀後對上帝國概念的瞭解。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的信仰基督教,和基督教會受到官方的承認甚至擢升為國教,使上帝國的意義由終末的千禧年國度,而轉向以地上可見的教會或國度來作為上帝國臨在的意義。


  有「教會歷史之父」之稱的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對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可說是極盡歌功頌德,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甚至認為君士坦丁好像彌賽亞一樣,他的基督教帝國真是上帝國在地面上實現的形式。優西比烏真的相信聖經所預言的和平國度已經到來。


  優西比烏所寫《君士坦丁生平》(Life of Constantine)一書,對於325520日在尼西亞所召開的會議,皇帝蒞臨現場的情景以阿諛奉承的言語作了下列描述:宣佈皇帝來臨的時刻,眾人起立,皇帝如神的天上使者出現,披戴黃金寶石,神采耀人,身裁高大而苗條,帶著優美、能力與威嚴。他外面的裝飾,與內心端莊、謙虛、敬畏神的裝飾相結合,這從他低垂的雙眼,微紅的面頰,以及體態,走路姿勢等就可以看出。

  將君士坦丁的勝利詮釋為歷史中上帝的拯救,反映出優西比烏天真的想法。不過,更重要的是尼西亞會議所形成對上帝的國度或基督的國度的神學瞭解,正衝擊著轉型中的基督教會。Per Beskow在其《初代教會的基督王權》(The Kingship of Christ in the Early Church)書中,強調第三世紀之前基督的王權未曾是教父們探討的主題,基督的王權明顯是尼西亞會議後,隨著君士坦丁大帝的王權而相對發展的神學課題。


  在君士坦丁以前的教會藝術中,也未曾將基督描繪成是一位君王。但第四世紀後,基督已被描述成宇宙統治者,地上君王。由於與亞流派的爭鬥,尼西亞會議的神學家們特別強調基督的神性與王權。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基督論,基本上是綜合亞歷山大與安提阿神學家們的意見。從亞歷山大學派觀點,亞他那修提倡〝道〞(Logos)的永恆角色;從安提阿學派看法,亞他那修強調基督的人性及為了人類的緣故,基督在地上的國度掌權。這是尼西亞會議後所倡導的基督的雙重王權(double kingship of Christ)。作為上帝,基督是永恆的君王;作為人,他是地上的君主。


  亞他那修的〝基督雙重王權〞論,為基督的王權提供一個更精緻的觀點。作為〝道〞(Logos)的基督,他是永恆 國度的 君王;作為〝人〞的基督,他是地上 國度的 君主。這種看法已為奧古斯丁神學舖路,就是先肯定上帝在地上的國度,然後漸漸由教會來作為表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