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初代教會上帝國類型:千禧年
沒有一個時期比初代教會更抱持著基督再臨的極大盼望,在羅馬帝國嚴苛壓迫下的基督徒,很自然地把拯救之盼望在另一個世界的臨到,當終末基督再臨時,將建立上帝的國度。
這種千禧年類型的上帝國思想,可由初代教會教父的著作中,如巴拿巴書信(the Epistle of Barnabas),及游斯丁(Justin Martyr)、帕皮亞(Papias)、愛任紐(Irenaeus)、特士良(Tertullian)等人的作品中發現。而流行於第二世紀的孟他努派(Moutanus)主義,也是這種千禧年國度思想的最好證明。
為何初代教會會流行這種終末觀的千禧年國度思想呢?A.Robertson在《上帝國》(Regnum Dei)這本古典著作中,提出二個看法:一是第一世紀還沒有一個完整終末觀的神學解釋,直到亞歷山大學派的俄利根後才能處理此問題;二是初代教會所面臨地上羅馬帝國的嚴苛壓迫之現實中,基督徒與地上國度的緊張關係,而導致以未來終末觀來看待上帝的國度。
由於基督再臨並沒有馬上實現,歷史的必然使基督徒漸漸失去對終末千禧年的熱切期盼。教父們開始修正他們的終未觀,認為基督的再臨是不能預測的,而第一階段是去減弱各種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對基督徒群體的影響,如黑馬牧人傳(the Shepherd of Hermas)或彼得啟示書(Apocalypse of Peter)等。
第二階段,經由 亞歷山大學派俄利根的思想,第三世紀的東方教會首先走出終末論千禧年的困擾。受柏拉圖思想影響的俄利根之神學,強調的是在短暫、現實可見的世界中那背後的 靈性世界。因此,千禧年所強調那將來可見及臨到地上的上帝國度,與俄利根對物質世界的輕視是不能相容的。也因為俄利根的緣故,東方希臘教父在第三世紀結束 時,已不再那麼重視未來的千禧年國度。俄利根在解釋主禱文裡所祈願的願上帝的國度臨到時,特別把它引向信眾靈性生命的表現。他說:」那是清楚的,當人祈禱上帝的國度來臨時,是在祈禱上帝的國度能夠建立,而且能在人本身中達到完全及結出果實。每個聖徒,臣服在上帝的靈性律則,上帝如同其君王統轄著他,如同將人自己安置在一良好秩序的城市…上帝的國度,我相信其意涵是理智快樂的掌權;智慧忠告的統理,而基督的國度就是讓救贖的話語能讓人聽到,讓正義及其他品德可被實現。」
俄利根對主禱文所祈願的上帝國降臨的詮釋,顯然是注重靈性內在生命的意涵。這說明了有關上帝國的概念在第三及第四世紀己有改變,不再那麼強調上帝國就是即將到來可見的千禧年國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