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基督徒如何與神學對話

1. 前言

不同的人對「神學」有不同的反應﹕有人很反感,覺得那是神學院搞出來唬人的;有人覺得很難懂,需要有哲學頭腦的人才能瞭解。基督徒談神學時,許多人心中更 是冒出各種神學﹕教父時期的神學、加爾文的神學、南美的解放神學、自由派神學、保羅神學、系統神學、等等。但是到底﹕神學是什麼?基督徒應該怎麼看待神 學、談論神學呢?

2. 神學的角色

首先,要瞭解神學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神學,一個人不管他信不信有神的存在,他一定相信某種權威或定律,他所相信的就是他的神。他的神會使得他不得不順 服,也使得他的生命有意義、有動力,他的生活有方向、有規律。當一個人的神學破產、破滅的時候,他就死了,不是自殺、就是智能退化(自殘)。當一個人的神 學不正確,他就壞了,不是害人、就是殺人。

在社會上,神學被其它的字眼所取代,個人化的有人生觀、價值觀、理想,群體性的有﹕良心良知、倫理道德、制度法律。有人追求金錢、名聲、權勢,有人追求專 家名師、俊男美女,不是在討好眾人,就是在討好特定的對象,這都是受到人生觀或價值觀所驅使。也就是說,處處有神學,希臘神話裡有神學,科學裡有神學(相 信假設和目前被接受的定律),佛教裡有神學(相信釋迦的教導和佛經)。

3. 神學是什麼?

瞭解了神學的角色,接著來談基督徒的神學。神學是一門研究神的的學問。廣義地說,神學研究神對人類和宇宙的管理。狹義地說,神學研究神在聖經裡所啟示的真理。
             
其實,聖經裡所談的也是神對人類和宇宙的管理,所談的範圍超越了神對信徒和教會的管理。聖經的核心是在講神對人的拯救,講神藉著耶穌基督所實現的赦罪拯救。聖經藉著以色列和初期教會的歷史說明神的存在、大能、信實、公義、和憐憫。

聖經並不包含神所有的啟示(例如一般啟示),而是包含神的特殊啟示、神針對基督救恩的完全啟示。啟示就是把不明顯的事物顯明出來,神的啟示是指神把自己的 存在和心意顯明出來。啟示不是把神所有的心意都顯明出來(例如約伯的苦難),而是選擇性地藉著一些事物顯明神特定的心意。

人所說的真理叫神學,神所說的真理叫聖經。做神學時會懷疑、質疑神的權威是正常的,但是做神學的結果不能由衷讚美神、俯伏在神的面前,是不正常、有錯誤 的。神學應該是一種勵志、實踐的學問,不能等到全懂了才開始做,而是邊學、邊做、邊改。神學的反省要回到救恩、十字架上,要回到神的創造、神給人的使命。

神學的目的就是要認識神、藉著聖經裡的啟示來認識神、藉著整理出來的真理來分辨﹕哪個才是真正在經歷神、怎樣才是順服神。神學的目的不是用聖經來解釋個人的遭遇,而是用聖經來規範自己的生活、引導自己做義的奴僕。

4. 神學與解經

不是神學院裡才有神學,不是牧長才能做神學,不是教會才能制定神學。其實,每個人早就有了自己的神學,只是在教會裡要接受造就,要學習在聖經裡的正確的神學;只是為了教會合一的事奉,要接受某個教會的教義(教義就是主觀的神學告白)。

神學的確製造了教會裡的鬥爭和分裂,但是為了避免神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要扼殺神學,結果就帶來膚淺的靈恩運動、膚淺的查經聯誼,更使用世俗的(人本的)、異教的思想代替分別為聖的、專講十字架的神學。不知覺地就混淆真理和理論,就不再宣揚真理。

做 神學時,必需要認識到神學約有三類題目﹕有聖經明確而直接陳述的(例如神是一),有聖經不完整而輾轉陳述的(例如比喻),有聖經沒有陳述的(例 如天使何時被造)。做神學時,要捍衛第一類的題目,不要太論斷第二類的題目,要迴避第三類的題目。「信耶穌、得永生」的真理要堅持,對所謂的真信、假信, 正信、誤信,大信、小信,要謹慎爭論。

做第二類題目的神學時,邏輯推理要強,要周密;另外要會發問,「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例如,找出「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罩門在﹕是否真的得救,「得 救預定論」的罩門在﹕只有神知道誰被預先揀選了。罩門就是最強處,同時也是最弱處。罩門顯示出一個題目的關鍵和弊病,但是其中的弊病使得該題目討論像似空 談。弊病有﹕排外性的循環論證、延伸到不可知。

會產生上述的問題,因為做神學和解釋聖經時常犯的毛病是忽略大前提(不同的範圍和目的),好比數學公式不可以隨便套用,要先界定好使用條件。例如,「一次 得救,永遠得救」要談的是「神的保守」,不是「人的被揀選和初次得救」,「得救預定論」要談的是「神的主權」,不是「人可不可以決定自己的得救」。「一次 得救,永遠得救」和「得救預定論」的應用對象是信主的人。

這個問題是源自於解經法先天上的弊病﹕如何取決一個完整的段落,又是如何認定前後文的編排和思路發展。不同的取決就造成不同的解釋,也產生了不同的使用條件和大前提。

信仰和神學、解經和神學之間的關係都是互相影響、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

5. 神學與教會

神學大致上分為系統神學、聖經神學、實踐神學。系統神學縱貫聖經,是種護教學。聖經神學研究聖經的某單元,是種查經、解經。實踐神學是教會生活上的應用, 但是多偏向教牧領導、教會(量的)增長,很少是有關於個人屬靈的成長,而且,一般而言,實踐神學的研究都遠不如系統神學和聖經神學。

一般所謂的教會增長是指量的增長,人數的增長,當聚會的人增多、新會員增多、新受洗的人增多,就表示教會有增長。但是長老執事增多、主日學老師增多,就會產生教會分裂。

教會的三大任務是﹕治理(組織事工、立模範、和訓誡)、教導(屬靈的供應﹕救恩、誡命、和智慧)、關懷(物質的供應﹕探訪陪伴、供應食住、供應人力)。因為神要人﹕愛神、愛鄰舍。耶穌要人﹕相愛、傳福音。耶穌要教會﹕訓誡。使徒要教會的長老﹕牧養、做模範。

教會制度一直在專制和民主之間搖擺﹐改教後會友更是扮演矛盾的角色﹐員工兼老闆﹑球員兼裁判。真正的問題在於教會的同工團隊﹐每個同工都想奮力拉馬車向前 跑﹐但是如果每一頭馬都跑不同的方向﹐馬車不但不會前進﹐還會被拆毀。「如何做教會行政」是個大的課題﹐不過「愛每一個人」應該是做任何事工的基礎。

雖然質的增長也會被強調,畢竟質的增長不是主要目標,而是輔助方式。質的增長是指屬靈上、靈命上的成長,也就是信仰上的成長、與神關係的更親密,也就是對 信仰更清楚、更肯定、更喜愛,行為更合乎神的心意。屬靈應該就是順服聖靈(結出聖靈的果子),不結黨紛爭、不放縱情慾。

屬靈上成長的終結目標就是﹕長成基督長成時的身量。雖然一般是用禱告、熟悉聖經、服事來衡量一個人的屬靈程度;其實這三項只是成長的輔助方式。而且服事應 該分成三類﹕生活更新、教會教會外傳福音、教會內教導。屬靈程度應該從三方面來評估﹕與神同行的時間(認識救恩)﹑與人同行的時間(行公義與憐憫)﹑執行 異象的時間(行一生特定的使命)。


6. 神學與政治

有人抱怨為什麼華人的神學要跟著歐美跑?這是因為歐美的歷史、文化、政治有很深的教會根源或影響,華人有很深的儒家歷史、佛教影響,佛教文化很容易在(做基督徒的)華人當中死灰復燃,所以(崇洋媚外的)華人是不容易做出什麼神學來,而且承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炸佛像的時候,有人為那些巨型的藝術品而惋惜。上帝都不惋惜所羅門的聖殿、希律王的聖殿、甚至異教徒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今天為什麼要惋惜異教的建築?

歐美的神學是從政治鬥爭和宗教鬥爭所得到的遺產,那是一種求生存的神學,嘶吼出「上帝主權」﹐反觀華人的神學,是一種桃花源的神學。雖然台灣有長老會被人 說「愛搞政治」,但是沒有產生一種政治上的神學動量,沒有像南美洲的政局就激盪出「解放神學」。台灣的基督徒只有占人口的3%-5%,面對龐大的外教勢 力,也沒有產生出以利亞式的對抗神學。台灣的「鄉土神學」只能算是與文化會通﹐還夠不上與政治對話。

7. 神學與宣教

現代的基督徒傳福音時講求果效,但是怕得罪人,怕對方就不來教會、就反對教會。這樣根本就失去了保羅精神,保羅傳福音時甚至是去踢館,到猶太人會堂傳他們 所厭惡的耶穌。傳福音的神學是怕來不及救人,而不是怕得罪人。相對的,彼得在耶路撒冷裡,受聖靈澆灌說方言、醫病行神蹟、一開口就數千人信主,是受到普遍 傚法的模範。

人剛信主時﹐是最火熱的時候﹐但是他們的信仰也是最有偏差的時候。但是﹐即使花時間努力研究聖經或神學之後﹐恐怕在認識和誤解上仍然有相同的比率。得救是一時的事﹐學習是一生的事﹐一邊做一邊學。

從聖經裡很難成立一個服事的標準模式。但是耶穌﹑使徒和先知有共同性﹐就是帶著關懷人群的火熱﹐帶著殉道的態度﹐走進人群。即使有了整個聖經的輪廓﹑神學 的輪廓﹑教會的輪廓﹑事工的輪廓﹑福音的輪廓﹐但是如果沒有屬靈和物質上的關懷﹐那麼知識和制度都會變成空虛。神學不應該侷限在真理的辨正﹑命令的重申﹐ 更重要的是帶起悔改的心﹑奉獻的心。如果不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那麼神學便是空虛的。

8. 結論

神學不是旁門左道、不是用來抬高自己的器具、不是拿來空談的聖經知識,神學乃是個人對聖經的認識、對神的執著、對人對事的態度。神學是聖經和個人生活之間 的橋樑,生活詮釋聖經、印證聖經,聖經引導生活、印證生活。神學不只是反省生活到神的面前、更是要拓展生活到萬民當中,使得神的屬性被顯露出來、被高舉起 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