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一般上是指由西羅馬帝國的結束(476 AD)至康士坦丁堡淪陷(1453 AD)或宗教改革(1517 AD)為止。總共橫跨一千年。
中世紀哲學的基礎可說是建立在教父的哲學思想上。在這漫長的一千年裡,人們常用一個口號來形容中世紀的哲學;這是由奧古斯丁所發展的思想,並由安瑟倫普及化的口號:「我欲明,故我信」(Credo ut intelligam)。
哲學史家常說這世代是沒有什麼好記載的,因為它是一個講究「信心」及「宗教」的時代。
可以說中世紀哲學不再是希臘式,也不是羅馬式的,更不可能是希伯來式的,它是以上三種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哲學/文化,是宗教(基督教)性質的。把教父和經院哲學思想比較的話,那教父哲學是設法統一「信仰」和「理性」(或說他們以理性來解釋信仰),但是經院哲學卻設法把「信仰」和「理性」分開來討論。
經院哲學的發展地點是教會學校、修道院,以及後來由教會建立的大學。我們可以從當時學生所學習的課程看出經院哲學的重點:
三目(Trivium):
辯證 (dialectica)
修辭 (rhetorica)
文法 (grammatica)
四科(Quadrivium):
天文 (astronomica)
音樂 (musica)
幾何 (geometrica)
算術 (arithmetica)
當然,神學是那時的「科學之母」(The Queen of Science),是每個學生的必修科。
教學的方法分為兩種:授課(lectio)及辯論(disputatio)。授課所集成的講義叫「大全」(summa),而辯論所記下的資料叫「問題」(quaestiones)。除了「大全」及「問題」之外,還有「小品」(opuscula)是教授或學生寫成的小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