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近代哲學可以由1831年黑格爾死的那一天算起,然後從1970年人類登陸太空為止。唯物論或出自唯物論的哲學;如德國的唯物論(無神論、進化論、共產主義),法國的實證主義,英國的功利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及各種唯物人文的科學,心理學,社會學,都近代哲學的主要思潮。唯物論重物質輕精神。絕對唯物論者,一方面是反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另一方面相信真正的世界只有物質。
先來看德國的唯物論,可把它分為兩種:辯證唯物論、自然科學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
鄔
昆如在《現代哲學趣談》一書中這樣形容說:「辯證唯物論其實就是黑格爾左派的意見和學說,他們利用黑格爾的辯證法來攻擊黑格爾的唯心論。這些人通常先唸哲
學,然後進入神學的領域,設法用哲學的理論來反對宗教神學的基礎,最主要的是證明上帝不存在,否則用謾罵、諷刺的方式,說明上帝存在的荒謬….設法指出人生的目的只是在此生此世。」
三位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 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
費爾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年)
他先在海德堡大學唸神學,後到柏林拜黑格爾為師得哲學博士。著書有:
《基督教本質》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1841年)
《宗教本質》 (The Essence of Religion,1845年) 等。
他說寫這些書是要揭穿宗教的本來面目。
當時黑格爾的哲學極流行,連全國小學的課本都有黑格爾的哲學。黑格爾認為「本質」是“正”,「現象」為“反”,他們的“合”才是「真像」。然後「真像」又成“正”,而這反面是超越真像的「絕對」“反”,兩者的“合”就成了「絕對真像」的“合”。
這「絕對真像」就是「概念」。「概念」好比「心」,而「自然」則似「物」,兩個相“合”就是「精神」。「精神」的本來面目是“正”,是「主觀的」,但是當「客觀精神」的出現和過分高舉,就成了“反”,要統一這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唯有那「絕對精神」的“合”——>「絕對唯心論」。
費爾巴哈認為「絕對」一詞毫無意義,「絕對精神」這一名詞更無意義。他認為這「絕對精神」仍然是唯「心」的“正”,它沒有真正“合”的出現。他認為真正的“合”是「存在」和「思想」的“合”,也就是「現世」。
他認為「精神」只是人的天性(nature),而宗教就是人將自己的天性客觀化,投影在宗教信仰中。
他認為人是由物質進化而來,神也是物質進化的東西。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年)
本是猶太人。後進入信義會。先讀法律,後到柏林讀哲學與歷史。開始以記者為業,後遇恩格斯把他帶到倫敦去。他先受黑格爾的影響,後接納費爾巴哈的哲學。他與恩格斯在1848年在比利時發表了共產宣言。
最主要的著作是《資本論》(Das kapital, 1867年)。
在《資本論》中,他提出了物質是生活的條件,而利用物質就是經濟。人類的活動,社會及文化的發展都依靠經濟。在經濟的進展中,資本家(正)將與勞工階級(反)對立。要消解這種對立,唯一的方法是工人起來革命。共產社會就是“合”。也只有取得了政治的權力才可以保持這“合”的生存。
馬克思的哲學仍是以「人」為出發點,把「人」和「產品」之間的關係作為問題的中心,把經濟的關係作為社會的發展和哲學的中心。
對於宗教,他首先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是人類前進的死敵。只有除去宗教,人才會為自己打算,才有能力參加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哲學-「歷史辯證(絕對)唯物論」-是由英國商人恩格斯出錢出力來發展。
自然科學唯物論
當時唯物論在全世界普及,自然科學被高舉使到西方的學生接納唯物論。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22年)及赫胥黎(Thomas Huxley 1825-1895年)是當時出名的科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