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信經介紹 ,
使徒信經 ,
我們如何說我們信的是正統的基督教?我們如何說統一教或摩門教是異端?在歷世歷代以來,基督徒都相信我們的一切判定標準是根據聖經,但聖經那麼多卷那麼多節,如何清楚而簡易的說出這個標準?信經在這時就發揮了他的功能。
有關信經或信仰告白的字有幾個字:
1. Symbol - 一般這個字的意思是象徵符號或表記,但此處是特指信仰的標誌,這是比較古老的用字。
2. Creed - 這是最常用的字,它是來自拉丁文的credo(我信),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都以“我信”為起始。
3. Confession - 一般這個字指坦白或承認,宗教上指懺悔或告解,在此可翻成信仰告白,如二次大戰前對抗希特勒政權的德國教會就自稱為Confessional Church。
4. Catechism - 這個字翻成“教理問答”,是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所作的信仰告白,還有分大小教理問答,小教理問答是特別為小孩子寫的。
5. Declaration - 這個字是宣告或宣言,大多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如巴爾曼宣言就是上述提到的Confessional Church所作的信仰宣告。
因此,歷史上出現過大大小小不少的信經(或稱信仰告白),但要說到基督教(包含天主教)普遍都接受的信經,大概只有三個,就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迦克墩信經。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信經不是使徒信經,而是尼西亞信經,它是在處理亞流問題; 第二個迦克墩信經處理的是基督神人二性的問題,這兩個信經都是為了處理當時教義的問題而出現的,而現在教會最常使用的使徒信經反而是最後出現的。
背景
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信經尼西亞信經其實不是一次就制定出來,它是開了好幾次教會大公會議才定案的,而且中間還有頗多曲折。整個尼西亞信經主要在處理的是亞流問題,所以我們就先來看亞流這個人。
亞流(Arius,260-336)當時是非洲東北角亞力山大城的長老,為人非常敬虔,但他所提出的神學主張卻給當時的教會帶來絕大的衝擊,而不得不處理。當時他所在的亞力山大城雖然位處北非,卻是一個希臘化非常深的城市,可能因此使他的信仰受了太多希臘文化的影響,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影響力量可能就是靈肉二元論,這個思想基本上認為靈是善的肉體是惡的,所以人應該追求靈棄絕肉體,此處的肉體最後是指一切的物質,在此信念下於是亞流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神學主張:
1. 上帝是“獨一”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受造物。但因為物質是惡的,純善的靈不可能造出惡的物質,於是上帝先創造了“道”,再藉由道創造世界。
2. 耶穌基督就是那道,是因上帝特別的旨意而受造。他受造於創造之先,亦即”他雖生於時間之外,但出生之前祂並不存在”,此處的”生”亞流認為是”作”的比喻說法。
3. 論到崇拜與禱告時,他說耶穌基督就是那道,雖是受造但有神性,所以可以是敬拜的對象;但論到拯救時,他又說耶穌基督不過是人,不過是我們學習的模範而已,因此這兩個觀點有點不一致。
4. 聖靈是聖子所造。因為當時討論的重點是聖子與聖父的關係,所以聖靈的部份著墨不多。
5. 耶穌因為順服上帝的旨意所以被接納為兒子,我們若學習耶穌的榜樣,就可以被上帝接納為他的兒子,得蒙救贖。
在這種主張下我們可以看到亞流的出發點是一神論,但因為他說聖子和聖靈是可以被敬拜的,所以最終又傾向三神論。至於對耶穌基督的看法則有點混亂,又說有神性,又說不過是人。
對壘
當時的教會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於是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促成下開了數次大會,結果定亞流為異端,並產生了尼西亞信經。為什麼大會是由皇帝促成的呢?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當時基督教已被接納成為國教,而教會內的不穩定會影響政治上的穩定性;
二、是依照羅馬傳統,皇帝是羅馬國教的“大祭司”,所以會議就由皇帝促成而召開了。
其實在制定出尼西亞信經上開了不止一次大會,第一次是在AD325年召開的,會後制定了原始版的尼西亞信經,讓與會的人員簽署,第二次則是在AD381年召開,尼西亞信經此時才正式成形與公布,但它最後的正式被接納則要遲到AD451年的迦克墩會議。
在反亞流的一方一剛開始的領袖是亞歷山太的主教亞歷山大,但沒多久整個陣營就變成他的學生也是接續他做主教的亞他拿修(Athanasius,AD295-373)在主導,於是整個過桯幾乎可以看成是亞流跟亞他拿修的論戰。亞他拿修的主張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聖子為聖父在永恒中所“生”,與父雖然有別,但本質上“與父同質”,祂就是上帝,在Godhead裡面與父完全合一,這是一種奧秘。
2. 要與上帝聯合就必須得救,除了他本是上帝的那一位之外,沒有一個受造之物能叫我們與上帝聯合,故拯救只可能從上帝而來,所以耶穌基督必定是上帝。透過祂,人與上帝聯合,恢復上帝的形象。
3. 耶穌基督的人性包容在神性裡面。而亞他拿修比較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以致稱馬利亞為“生神者”(Theotokos),但似無特別尊崇馬利亞到“無罪性”的地步。
結果
尼西亞會議後,亞流雖被定為異端,但在當時的皇帝死後(AD337),另一位皇帝康斯坦丟當政,亞流派就又復僻,罷去了亞他拿修,後來也訂了一個色蒙(Sirmium)信經。但到AD361年之後亞流派開始式微,直到AD381年尼西亞信經才正式公布。
尼西亞信經如下:
(英譯)
We believe (I believe) in one God, the Father Almighty, maker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of all things visible and invisible. And in one Lord Jesus Christ, the only begotten Son of God, and born of the Father before all ages. (God of God), Light of Light, true God of true God. Begotten not made, consubstantial to the Father, by whom all things were made. Who for us men and for our salvation came down from heaven. And was incarnate of the Holy Ghost and of the Virgin Mary and was made man; was crucified also for us under Pontius Pilate, suffered and was buried; and the third day rose again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And ascended into heaven, sits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and shall come again with glory to judge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of whose Kingdom there shall be no end. And (I believe) in the Holy Ghost, the Lord and Giver of life, who proceeds from the Father (and the Son), who together with the Father and the Son is to be adored and glorified, who spoke by the Prophets. And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We confess (I confess) one baptism for the remission of sins. And we look for (I look for)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and the life of the world to come. Amen."
(中譯)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于光而為光,出于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馬利亞成肉身,而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受難,埋葬;照聖經第三天復活;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藉眾先知說話。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我望死人復活;並來世生命。阿門。
信經中最主要的神學主張有兩點:
一、聖子“與父同質”,是被“生”而非被“造”,與父有一樣的神性。
二、採納俄利根觀點,認為子是在“永恒”中為父所生,是時間之外的奧秘。
在英譯部份有括號的文字是什麼東西呢?這要提到一個小插曲,就是AD589年時有一個托立多會議,此時羅馬帝國已分為東西羅馬帝國,所以教會也分為東西方教會,而此一會議是由西方教會召開的,會中他們受奧古斯丁神學的影響,認為聖靈不只由父而出也由子而出,於是在信經中加入聖靈是由父“與子”而出,這一加竟造成日後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原因之一。中譯部份即根據此一修改後之版本。
評論
1. 從尼西亞信經的成形過程可以發現, 政治與教會關聯太深時, 往往對教會的發展會有不健康的影響。但即使如此,上帝還是在這個過程中,保存了純正的信仰。
2. 東西方教會的神學傳統都可以上接到亞他拿修,西方奧古斯丁的三一論即以“本質相同”為本,東方加帕多加三教父則強調在同本質上的“三位格”,前者拒絕多神論或次神論,後者反對唯一神論,而這正是三一論的精神。
3. 其實在亞流和亞他拿修兩邊的爭論中他們一直在給彼此戴帽子,亞他拿修這邊說亞流那邊是多神論,亞流那邊則稱亞他拿修這邊是撒伯流主義者(即唯一神論者),但其實為數最多的是中間派,他們當然不同意將耶穌視為被造,卻也擔心分不清父與子的分別。所以當我們神學立場不同時,何妨先放下各自的定見,先更深入了解彼此的觀點。
榮耀上帝包括四方面:1、景仰祂﹔2、讚美祂﹔3、愛祂﹔4、順服祂。這是我們為了天堂每年所當付的房租。
1、景仰上帝。
榮耀上帝是讓上帝在我們的思想中居首位,用我們的思想尊榮祂。“惟你–耶和華是至高,直到永遠”(詩九十二8)。
“你被尊榮,遠超萬神之上”(詩九十七9)。
在上帝裡面涵蓋所有令人感到奇妙和喜樂的美﹔這些美就和構成星座的美麗星星一樣的多﹔祂是一切存在的起源(prima causa),也把祂的一些榮耀賞賜給所有的受造物。當我們景仰上帝,我們就在榮耀上帝﹔景仰上帝的屬性,就是祂本體散發的光芒﹔景仰上帝的應許,就是祂白白恩典的契約,也是內藏重價珍珠的屬靈寶盒﹔也景仰上帝用智慧和大能創造世界的作為,就是“……祂指頭所做的工”(詩八3)。
榮耀上帝就是:有景仰上帝的思想﹔以上帝為最完滿的,並只在上帝這磐石上尋找鑽石。
2、榮耀上帝也包括讚美或敬拜上帝:
“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以聖潔的裝飾敬拜耶和華”(詩廿九2)。
敬拜是雙重的:(1)生活中對位高者的尊敬。“亞伯拉罕就起來,向那地的赫人下拜”(創廿三7),敬虔和禮貌是互不衝突的。(2)我們將屬上帝的敬拜歸給上帝,是祂君王身份所應得的。
“……眾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尼八6)。
在屬上帝的敬拜上,上帝是忌邪的﹔敬拜是上帝最在乎的,是祂皇冠上的珍珠﹔祂看守敬拜如同看守生命樹一樣,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無一人可以靠近而侵犯。屬上帝的敬拜必須按照上帝的吩咐,否則就是獻凡火(利十1)。上帝吩咐摩西造會幕:“……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模式”(出廿五40)。他不能在這樣式之外任意省略或加添。既然上帝這麼嚴格要求敬拜的地方,那祂會如何嚴格要求敬拜本身!在敬拜上,我們必須完全照上帝所吩咐的去做。
3、愛上帝。
這是我們榮耀上帝的一部分,當我們愛上帝,我們就在榮耀上帝。“你要盡心、盡性……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六5)。愛是雙重的:(1)私慾的愛(Amor concupiscentioe),喜愛私慾,也就是自我的愛:就像一個人對我們好,我們就會愛他。一個被稱為愛上帝的惡人,是因為上帝使他有好的收成,或使他福杯滿溢。他是愛上帝的祝福,而不是愛上帝。(2)以對象為樂的愛(Amor amicitioe):就像一個人以他的朋友為樂。這是真正的愛上帝﹔心向著上帝,就像一個人的心向著他的財寶。這愛是豐盛的,不是僅有幾滴,乃像泉源。這是我們最高的愛﹔就是將我們至上的愛歸給上帝。“……使你喝石榴汁釀的香酒”(歌八2)。如果新娘有一杯更香醇濃郁的酒,就會獻給基督喝。這是熾熱的愛。真正的聖徒是撒拉弗,向上帝燃燒著聖潔的愛。新娘因愛而昏厥(amore perculsa):“思愛成病”(歌二5)。這樣,愛上帝就是榮耀上帝。誰使我們最快樂,誰就要擁有我們最大的愛。
4、順服上帝。
是將自己獻給上帝,預備好服事祂。天使是如此榮耀上帝的﹔他們侍立在祂的寶座旁,預備好聽從祂的吩咐﹔因此用展開翅膀的基路伯來代表他們﹔表示他們隨即的順服。我們忠心的事奉上帝,就是榮耀上帝﹔我們的頭是用來為上帝學習的,我們的舌頭是為祂爭辯的,我們的手是為了幫助祂的肢體。博士來到基督面前,不只是屈膝,也帶了黃金和沒藥(太二11)。
所以,我們不僅僅屈膝敬拜上帝,也要向上帝獻上由衷的順服。我們不猶豫地事奉,就是榮耀上帝,當我們在福音的旗幟下與仇敵作戰並對上帝說,就像大衛對掃羅王說:“你的僕人要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撒上十七32)。
榮耀上帝的人不僅熱愛上帝,他也遵著上帝的話而行,竭力行走在順服的路上。
認識與基督聯合 , 「與基督聯合」是奧秘不可思議的 , 「與基督聯合」是屬靈的 ,
「與基督聯合」與時間關係 , 救恩的根源是在基督裡 , 與基督聯合之重要 ,
基督神秘主義(Christ-Mysticism)及與上帝聯合 , 「歸入」與「第二亞當」 ,
與基督聯合是保羅神學的核心 , 在基督裡 , 在基督裡 , 我們在生與死與基督聯合 ,
與基督聯合 , 因信與基督聯合 , 從保羅看與基督聯合 , 與基督聯合的生命 ,
與主聯合 , 我們向罪的死是藉著與基督聯合而達成的 , 治死罪的根基 ,
我們與基督聯合牽涉到對「舊人」的治死 , 我們與基督聯合帶出新的生命來 ,
與主聯合之教義背景 , 基督的絕對主權 , 生命的更新 , 基督的見證者 ,
成神論 ,
給恩典之約的見證人 , 恩典之約使我們得安慰 , 快快進入恩典之約 ,
上帝恩典之約的百姓 , 基督徒在恩典中如何長進 , 在恩典中長進 ,
如何安慰那些埋怨自己在恩典上不長進的人 , 如何在恩典上長進 ,
我們如何能知道在恩典上是否長進 , 我們要靠上帝恩典而活 ,
要對信仰不長進感到悲傷 , 什麼樣的動機能使我們在恩典上長進 ,
真實的恩典使基督徒不得不長進的 , 什麼是基督徒長進的正確方式 ,
基督徒的特徵 , 真假基督徒的差別 , 接受基督的宣稱﹖ , 基督徒與重生 ,
真正的基督徒 , 成為基督徒 , 新生命的孕育與長成 , 將生命交給耶穌 ,
順服是得救恩之表現 , 順服是蒙福的路 , 學習順服的難處 ,
學習順服必需要有的看見 , 罪的勢力之瓦解 , 向罪死 , 治死心中惡 ,
喜樂 , 上帝賜予甜美之喜樂 , 基督徒的喜樂 , 如何安慰缺少喜樂的人 ,
怎樣才能獲得這屬靈的喜樂 , 為什麼要為屬靈的喜樂而努力 ,
屬世的喜樂和屬靈的喜樂有什麼差異 , 上帝會在什麼情況賞賜喜樂 ,
喜樂如何運行在人的心裡 , 信仰,愈來愈快樂 , 永遠以上帝為樂 ,
耶穌的復活使原本因他的受難與死而沮喪絕望,各歸老家想重操舊業的門徒體會到意外的驚喜;當復活的主來到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時,「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廿20) 。他們心裡的寂寞、憂傷和絕望一掃而空,如今他們體驗到人生中重聚的愉悅。
門徒也從與復活的主重聚的愉悅中領會到主曾經對他們所說過的話:「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約十四18) 。因著復活的主來到他們中間,使他們不僅憂傷的心化為喜樂,也脫離了孤兒式「寂寞孤獨」、「無依無靠」的生活;如今有復活的主親自主導著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表現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群所謂「無識之徒」(徒四13)竟然在耶路撒冷一國之都大肆宣講新道理,宣稱耶穌是彌賽亞(徒二36)為生命的主(徒三15)。他雖為人所謀害,但卻是遵行上帝的聖旨(徒二23),藉以成全舊約中的應許,把上帝赦罪之恩白白賞賜於人(徒三21)。他們膽大奮勇的表現是前所未有的;他們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耶穌的名受辱(徒五41),隨時願意為耶穌所作的見證犧牲他們的生命。
今天,我們生活在經濟繁榮、交通便捷、旅遊盛行的環境裡,應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更能普遍地體會到生離死別的現實感,也應比任何時代的人更會珍惜「重聚的愉悅」才是。其實,離家外出的人都會渴望著與家人重聚的生活,但沒有一個人敢保證自己這一趟外出一定能平安歸來。由於意外事故發生頻繁,有許多人在一剎那間體會到親人好友被「挪走」(take away)而永不得再相見的悲劇。「挪走」一詞不僅指人死了不能再與親人好友相聚而已,有時也指著屍體沒有著落的意思。在重大的意外事故中,死者的家屬往往把最後的一線希望放在能找著死者的屍體上,但他們所看見的卻是慘不忍睹的景象,屍體無法認辨,甚至於沒有著落。這可說是現代人的一大悲劇吧!破碎的心、憂傷的靈又有誰能安慰他們、賜給他們真正的平安呢?
復活節所宣揚的難道不是安慰和平安的信息嗎?上述現代人所經歷的悲劇也正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所經歷的翻版;馬利亞為她的知己朋友、救命恩人耶穌的慘死而悲傷,為找不著他的屍體而哭泣,向人說:「有人把我主挪走了(約廿2、13、15)。哭得眼睛模糊看不清楚的馬利亞居然認不出站在她面前與她說話的就是復活的耶穌(約廿14、15 )。耶穌以叫她的名字喚醒了她,使她認得(約廿16、18)。馬利亞當然找不著耶穌的屍體,因為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了。找不著屍體的傷心哪有比復活帶給人 更得著安慰的呢?有那一種方式或語言能比復活者親自來到她面前更使傷心的馬利亞得欣慰的呢?
我們所信奉的是一位活著的主;他活著是因他曾從死裡復活。他不只當時來到馬利亞和門徒當中,他今日仍然來到我們中間,呼喊著我們,使我們認識他,從他 領受安慰和平安:「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
世界上既然有種種邪惡和敗壞,我們又怎能相信上帝是良善又擁有完全權柄的呢?如果上帝是慈愛良善的,祂為何會容許這麼多可怕、悲慘的傷害發生?尤其是發生在祂的子民身上?
為了回應以上那些艱澀困難的問題,神學家們提出「神義論」的概念來解釋。「神義論」的意思就是「為上帝的作為(尤其是上帝對人的作為)辯護」。意即,要證明上帝是對的,是值得稱頌的,雖然有時看來情況好像不是如此。
不同的神義論對邪惡、苦難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了苦難、邪惡,可以讓承受者(或事)達到更高的善;或是說,一個道德上及實際上有邪惡的世界,是比一個只有善的世界更豐富的。意即,這些邪惡、苦難存在的目的是為要讓人和世界更美好。
有人更因此提出一種講法,認為「苦難」是「偽裝的祝福」。這樣的說法,對已經度過苦難或那些成功從邪惡壓迫中站起來的人來說,可以是貼心的鼓勵和安慰。但對仍然陷於苦境的人來說,卻是火上加油、落井下石!
因為,反正上帝是不會錯的,現在人遭受苦難了,如果這苦難不是因為人之前有做了甚麼不好,那就表示上帝是在使用這些苦難來祝福人。這種想像上帝在操弄無助的人,決定安排人成長的想法,是太簡單地把人和上帝二分並對立起來。
然而上帝卻藉由道成肉身來對抗苦難,祂成為人的樣式,做人的兄弟,藉由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來敗壞邪惡的權勢,並且在第三天復活宣告祂的得勝,使人藉由祂復活所帶來的盼望,相信苦難和邪惡的勢力有一天必定完全除去,人要得完全得自由與釋放,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