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上帝之愛

壹 前言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什麼?就是一個愛字。

貳 相關於愛的屬性
一 上帝的忍耐
上帝暫不行毀滅(民14:18;羅9:22);上帝暫時寬容人的罪(羅3:25); 因為上帝願意人人悔改(彼後3:9)。
上帝的忍耐使歷史成為可能。
上帝的忍耐與任憑(羅1:24)有麼異同?

二 上帝的信實
乃守約之愛(詩89)的延伸;上帝堅立祂的約。

三 上帝的慈悲、憐憫
舊約中慈悲與「腹」同字根,新約除了ejleevw之外的兩個「憐憫」(splavgcnon及oijktirmov」)(如:腓2:1)都有「腸」的意思。是上帝對人的一種溫暖的感情,是祂對人類痛苦的同情。

四 上帝的恩典
(一)教義爭辯
1. 奧古斯丁對伯拉糾(第五世紀)
奧古斯丁主張恩典是人得赦免得救所絕對必須且是人所無法拒絕的。
伯拉糾主張恩典是對人的自由與能力的輔助。

2. 極端加爾文主義對亞米紐及「抗議書」運動者(十七世紀前期)
前者主張預定先於預知;有限贖罪論;恩典不可拒;信心與悔改為恩賜;受選者有恆信的恩賜。
後者主張預知先於揀選;普遍贖罪論;恩典可抗拒;信心是人對聖靈重生之工的回應;真信徒亦可能去救恩。

3. 楊森派(Jansenists)對耶穌會士(十七、十八世紀)
楊森派:奧古斯丁主義者,主張類於極端加爾文派。

五 上帝的受苦
基督的苦是保留給他的人性,不算上帝受的苦?

六 結論:
忍耐是上帝之愛的堅持;信實是上帝之愛的可靠;憐憫是上帝之愛的悲情;恩典是上帝之愛的屈尊;受苦是上帝之愛的承擔。

參 上帝之愛
一 舊約
(一)主要的字
1. b'ha;愛,揀選之愛
2. d,s,j:對社群的責任;忠實、仁慈、恩惠;忠誠之愛,守約的愛。

(二)上帝之愛的類比:夫妻、父子、母子

二 新約:
ajgavph是不由外因誘發,不因外因消減,不自私的愛。

三 神學解釋
(一)愛是企求從分離狀態而結合。
(二)愛包含有情感,但更是會帶出行動的意志。
(三)愛包含區別與結合之兩極性。
沒有區別的統一不是愛,只區別而不結合也沒有愛。例如:夫妻必須各是獨立的人格才能達於愛的高點,若妻子只是附屬於丈夫,其獨立性已被磨滅,則愛的運動就不復存在。上帝是愛,祂也包含了區別與結合在祂裡面。聖父、聖子、聖靈是有區別的,但三位恆常的進行互滲互存的動作。

(四)愛之不同層次的涵義:
1. 慾求之愛(libido):為滿足需要而愛。
2. 朋友之愛(filio):同等次者之間的愛。
3. 仰慕之愛(eros):下者對上者之愛慕。
4. 無私的愛(agape):不論親疏,不計代價,但求對方得益。
上帝對人的愛是無私的愛,人對人也時有無私的愛,人對上帝的愛雖然聖經用agape,實則更近於仰慕之愛。

(五)聖愛是由三位一體之內的愛所發出的。聖靈即是愛?

肆 上帝是天父
一 舊約
父子關係僅用於上帝與祂子民之間。
詩篇中父子關係只用為神人關係的類比。

二 新約
(一)對觀福音:
耶穌用亞蘭文稱上帝為「阿爸」,當時猶太人並不如此稱呼上帝。
耶穌對上帝為父之觀念的貢獻:他使父子關係成了神人關係的中心觀念。

(二)保羅書信:
在書信開始時稱上帝為父(帖前1:1等)、基督的父(林後1:3等)、信徒的父(林前1:3等)。
信徒因領受上帝兒子的靈而稱上帝:阿爸,父(加4:5-6;羅8:15-16)。

(三)約翰著作:
父與子的關係已是上帝與基督之間的定稱,信徒因基督也稱上帝為父(約壹2:23)。

三 上帝為父的意義
(一)上帝是人格化的。
(二)上帝是慈愛的。
(三)上帝是人生命之源。敬祖追遠當至極。

四 當代三種反對上帝為父的思想:
(一)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人的心理要健康需要脫離父權而獨立。

(二)父親的類比因許多現代父親對孩子的虐待和遺棄已失去正面功能。

(三)婦女解放運動
批評基督教的男性中心思想及上帝的父權形象構成了男性壓迫女性的深層結構基礎。

五 對女性神學反省:
1. 聖經的確有上帝為母的類比。
2. 上帝兼具又超越男女二性的特性。
3. 耶穌基督稱上帝為父,並教導我們這樣禱告。
4. 強調上帝的中性將使上帝失去人格化的面貌而使信徒難以和祂建立愛的交往。
5. 感謝主,中文的「祂」沒有性別的問題。
6. 結論:我們仍當稱上帝為父,當信徒和上帝建立起愛的交往後,則當將上帝母性的一面及上帝對男女性別的超越教導信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