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聖餐中的獻祭
視聖餐為獻祭之觀點,並未出現在新約聖餐經文當中。因為初代教會將崇拜生活視為屬靈的祭,因此屬於崇拜生活一部
份的聖餐,也就同樣具備獻祭的特質。在居普良之前的教父,例如:伊格那丟、猶斯丁、愛任紐等,均視聖餐為感恩祭,並且強調聖餐勝過猶太人所獻的祭。到了居
普良時,聖餐的獻祭意義有明顯的轉向:由原本的感恩祭,轉變為重複獻上基督的贖罪祭。林榮洪認為轉變的原因在於,居普良堅持舊約制度已在新約中成就,因此
舊約的獻祭傳統不僅是在基督的受苦中成全,也在教會的聖餐禮中得以成全。48安波羅修同樣承繼居普良的聖餐獻祭觀,並且進一步界定舊約獻祭、聖餐以及天國獻祭實體之間的關係。到了奧古斯丁時,則是為獻祭下了明確的定義,並且進一步指出聖餐的獻祭乃是教會獻上自己為祭。
第二節 聖餐的本質
聖餐本質的討論,實際上就是對於新約聖餐經文中「這是我的身體」之詮釋。在特土良之前,教父均採取實質論的觀點,其主要的目的乃是為了對抗幻影派或諾斯底派,也就是對基督道成肉身之真實性
的維護。愛任紐除了承繼伊格那丟與游斯丁之實質論觀點外,他也從創造的角度,來理解聖餐的本質,強調聖餐中兩項不可或缺的部分:道與受造物。特土良則是首
先提出聖餐中之物質與實體之區別,而居普良則是採取實質論,但特別強調聖餐中神聖性的重要。到了安波羅修時,關於聖餐本質的討論,除了原本「聖餐是…」的
討論之外,又加上了「聖餐如何是…」的議題。安波羅修強調是「基督的話語」使聖餐物成為基督的身體與血,雖然他是針對「祝聖」前後餅杯的性質進行區分,然而真正的焦點乃是祝聖中聖職人員所宣誦之「基督的話語」,
而非祝聖此一動作。此外,安波羅修也強調聖餐物經由基督的話語而產生「本性」的改變,而這也為中世紀的變質論提供基礎。奧古斯丁的立場則並不容易確定,一
方面他在多處著作中採取實質論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卻又強調象徵性解釋的必要。此外,他對於聖餐本質的另一個焦點,在於他整合「聖餐是…」以及「聖餐如何
是…」這兩個議題,以「話語加上物」表明聖餐如何成為聖餐,同時他以「可見的話」來描述聖餐之所是。
第三節 聖餐的意義與功用
新約聖餐經文中之主要意義,大致上均為後來各階段之聖餐觀所承繼,除了「聖餐預告上帝國的筵席」之外。其中,「聖餐與教會合一」為每個階段聖餐觀所關切
的重點。《十二使徒遺訓》以聖餐餅的製成,來類比教會合一的團契,伊格那丟則是由聖餐餅杯及基督的身體為一,來強調教會合一的意義。居普良一方面針對分裂
主義者,強調破壞教會合一,便是褻瀆聖餐;另一方面針對受迫背道者,則是強調重新加入教會領受聖餐前,必須公開悔改認罪。而奧古斯丁也以聖餐餅酒的製成,
作為教會合一奧秘的象徵,同時他也將合一視為領受聖餐者之必須有的行動。關於「聖餐指向基督的受苦」,是與聖餐的獻祭觀相連。在居普良之前,強調的是以聖
餐為「基督的受苦」感恩,而居普良則是將之轉向為「重獻基督受苦的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