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耶穌的歷史性

早期教會只關注談論耶穌的身份,並從形而上的角度,嘗試去解釋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如何結合在耶穌一人身上。經過幾十年的爭論,塵埃落定,得著的答案是耶穌擁有神人二性:完全的神性及完全的人性。

 

代教會卻關注耶穌的歷史性。懷疑那神學談話中的基督如何等於是那一位行走在巴勒斯坦地的耶穌。這懷疑拋起了「尋找歷史的耶穌」的神學運動。這運動初期由數 位神學家希望證明歷史的耶穌並不是等於那出現在聖經中的耶穌,認為那位在地上的耶穌只是一位好人,一位懂得許多宗教真理的人,並不是福音書中所記載那位行 神蹟,創世之前已存在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位格的基督。這方面最著名的神學家哈納(Adolf von Harnack)認為今日的人無法從福音書中去認識耶穌的真正生平,他提出三點:

 

  . 認為在耶穌的時期,當時的人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正確地分別「可能」及「不可能」事情,尤其當時是在充滿神話的「落後」環境。

 

  . 認為當時出名人物死後都會被後來的人誇大。

 

  . 認為當時的人並沒有科學知識,對一些奇異的現象當著是神蹟。

 

    哈納的理論是建於一個自由及懷疑的神學派別上而提出來以上的講話。福音派教會對他如此的言論不認同。後來也有許多神學家跟隨哈納的方法去研究耶穌的歷史性。德國著名聖經學者伯恩坎(Gunther Bornkamm)在其書《歷史的耶穌》的序言中說:「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寫出耶穌的生平了」。他認為福音書並沒有提供給我們寫耶穌傳記的史料。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更加認為當時的使徒急於傳講耶穌帶來了一個末世上帝的國度,因此把耶穌「包裝」了起來而令今天的人無法看見一個真正的耶穌。

 

    我們知道以上數位德國神學家作出如此言論是因為他們對歷史哲學持不同的觀點。他們按德國學術,把德文「歷史」這字眼分為Historie(客觀或外在的歷史)Geschichte(註釋了或內在的歷史)。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指客觀的的記述,而後者是指主觀意義的註釋。也認為當時的使徒是主觀的把耶穌記述下來。認為真正歷史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已無法獲得,只能從聖經中認識宣揚的基督(Historic Christ)

 

凱勒(Martin Kahler) 為歷史的耶穌是歷史學家所想像及所重建的耶穌,而聖經中的耶穌才是教會所宣揚的基督。他以因果律來說明基督教信仰的產生和教會的興起是基於耶穌的歷史給予 人的影響。他完全否認歷史的耶穌的存在而認為聖經的耶穌才能改變和影響人的生命。因此叫人不必去注重那歷史的耶穌,只需要宣揚的基督就足夠了。

 

後來又有多位學者提出相似的言論。布特曼(Rudolf Bultmann)認為有歷史的耶穌存在,但是他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本能和作為。教會所宣揚的基督是初期教會所要傳講的耶穌,也將耶穌神化了。這「神化」的解釋只含有少許的歷史內容,主要是強調耶穌的死帶有特殊的意義,並且能將這意義給予相信的人。

 

後來繼續有新的討論。凱士曼(Ernst Kasemann)與羅賓遜(James M. Robinson)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以存在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的耶穌和宣揚的基督有密切關係。認為福音書所宣揚的基督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對象。

 

艾伯林(Gerhard Ebeling)堅持歷史的耶穌之重要性。他認為基督教的信仰是以歷史的耶穌為基礎。兩者是分不開的。他認為宣揚的基督的基礎和源頭就是歷史的耶穌,所以耶穌的生平和言訓就成了基督教信仰的來源和根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