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統派存在主義神學家認為人與上帝處於某一種關係時,才顯出上帝的形像。
i. 上帝的形像乃人對上帝的響應
卜仁納(Emil Brunner)可代表此派的看法:
a) 上帝的形像可分為潛在的形像和實現的形像。
潛在的形像(formal image)指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自由而有理性的人,在上帝面前負有為自己的行為與思想向上帝作交代的責任,所以他有潛在的上帝的形像。即使人拒絕向他作交代,他的責任還在,因為他還是人,仍然站在上帝面前。
實現的形像(material image)指潛在形像的實理。人基於他的責任,對上帝作響應,就發生特殊的神人關係。人面對上帝的主張「你是我的」時,作出「是,我是你的」回應,就有上帝的形像。
b) 基督與天父的關係是人與天父的關係的榜樣。基督是最完全而標準的人,與天父保有最佳的關係,所以他擁有最完整的上帝的形像。
c) 除了人與上帝有關係之外,人也有與別人的關係。人要盡心愛上帝,也要愛人,所以上帝的形像也應該表現在人際關係上。
ii. 上帝的形像是「你我」的對決
這是巴特(Karl Barth)晚期的主張。
a) 如同上帝裡面有不同位格之間的關係,產生自我對決(confrontation)與自我發現,上帝的副本人反映上帝這特性在兩個層面,人上帝關係與人際關係上。這兩種關係都是「你我」的對決關係,而對決關係構成上帝的形像。形像在關係中實現。
b) 上帝照他形像造男造女,表示上帝的形像紮根於這其他動物與人所共有的性別裡。男女關係是唯一實在的關係原則,乃被造者所彰顯上帝的形像。
以上理論是罔顧了人之獨特性的謬論。
上帝的形像乃關係觀是存在主義反本質心態最典型的表現。他們只強調上帝的形像存在與否(Is it?),但不關心上帝形像的本質是甚麼(What is it?)。基於這偏見,他們避開任何永久性構造的討論。關係只是恆變而不穩定的狀態,上帝的形像怎麼可以看成如此靠不住的現象?不錯,有了上帝的形像之後,的確產生人與上帝的關係,但關係只是結果,不是形像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