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墮落人性之自我塌陷


    作 為被造的人之位格者並非自有永有、獨立自存的個體,按照上帝形象被造的人有其從作為位格者特質所賦予的超越與永恆,但是位格者卻存在於彼此的相交中,從相 交而分享生命,上帝向人吹氣使他成為活人這行動有特別意義,就是表明人的生命從上帝而來,不但在創造時刻跟人有生命的關聯,在人類被造後的整個存活歷史也 跟上帝的生命關係密不可分,伊甸園中的生命樹所代表的就是人不斷得著上帝給予生命的供應,不但是身體上的需要,更是生命相交的關係。

    當人因犯罪而被逐出伊甸園之時,亞當失去的不只是美麗的家園,更是這家園所代表的與上帝生命的割裂,因此耶和華派遣天使 把守生命樹,免得人繼續吃其中的果子而永遠存活(創三22-24)。  
 
   
缺乏上帝生命支撐的自然結果是自我空洞化,特別需要尋找可以填滿這本來為上帝臨在而設的空間的東西。人作為被造的位格者本來就是有自我關聯的能力,在其「位格延展」尋找與自己「位格內涵」相交,在沒有更高的相交對象情況下,人以自己為對象來滿足自己。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中的「超我、自我、本我」的架構,似乎是保羅神學中「聖靈、我、肉體」的世俗版本,以社會規範替代上帝的聖靈,不過兩者其實都說明一件事,就是「我」在沒有更高的崇拜對象時將選擇自己以感官的「肉體」作為滿足的目標。

    在不同的感官領域中以「性」最為深層,因為這是上帝賜給人的禮物,在人際間最密切的相交關係中分享,似乎是「類比著」神人位際關係間生命相交的親密深度

    因此,在某些宗教如印度教的崇拜中設有廟妓,以性交經歷的忘我境界作為引進宗教超越的方法,這都是「錯位」的宗教行為。

    怪不得奧古斯丁在思想成熟期討論人的私慾﹙concupiscentia﹚問題時 都不離開性慾的內容,這不是因為是他個人歷史背景使然,乃是他命中了墮落人類的要害,所言的畢竟是所有人的普遍經歷。

    當然,這樣的生命是虛空,是永遠沒有結果。只有藉由耶穌基督,才能使人與上帝重新建立親密關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