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上帝的預知


    福音派阿民念主義者,承認上帝有預知,所以祂能預料未來的事件。但若上帝預知將會發生之事,那麼那事件就被確定,儼如預先被註定了。因為預知意含確定,確定意含預先註定。

    福音派阿民念主義者,並不否認揀選得救贖之事,因為他不能廢除在新約聖經中出現25次左右的“選擇與揀選”的字眼。可是此派卻試圖廢掉這些字眼的壓力,藉口說,上帝揀選人是基於預知,並上帝察看人的未來,也知道他們將會接受他的恩典,所以上帝就揀選他們。

    由於承認上帝的預知,阿民念派作了很大的讓步。比方說,祂自討沒趣地為了那簡單的理由,即說︰上帝預知這些將會得救的,也預知將會失喪的。那麼祂為何創造了這些他預知會失喪的人呢?無疑地,祂不受任何義務的約束來創造他們。在祂以外並沒有任何能力逼祂如此做。如果他願意萬人得救,並熱誠盡力救萬人,那末祂也許至少可以不創造這些至終會失喪的人。

    阿民念派不能一貫地堅信上帝的預知,而又否認上帝揀選人及預定論的教義。問題仍在︰為何上帝創造這些他所知道將會到地獄的人呢?明知會失喪的人,祂還願意努力去救他們,這豈不是愚蠢至極嗎?那簡直是跟自己過不去﹗甚至於一個富有見識的人,也不至於作他明知不願意或不能作的事。阿民念派只有否認上帝的預知,此外沒有可行之道,那麼他只擁有一位被限制、無智識、有限的上帝而已,實際上這全然不是上帝,完全失去了真神這個字的真實意義。

    若揀選是基於預知,那就使揀選毫無意義,不但不能啟發人的愚蒙,反而使人惶惑不已。甚至關於被揀選的人,就是讓上帝來揀選他明知那些將要揀選自己的人,又有何意義呢?這豈不是無聊的廢話嗎﹗

得榮耀


    得榮耀是救贖的最後步驟  ,  榮耀中的基督徒充滿尊嚴和尊榮   ,  在永恆裡得榮耀    ,

    預備迎接死亡   ,   基督是如何奪去死亡的權勢   , 死亡之死   , 死亡的本質  ,

   在基督裡的安睡  ,   信徒的「得榮耀」與被造物的更新切切相關  ,

    信徒「得榮耀」和基督在榮耀中來臨切切相關   ,

    得榮耀──上帝救贖工作的高峰  , 得榮耀   ,

平安

   平安  , 如何才能獲得蒙福的平安  , 保全平安之方法   ,  努力獲取蒙福的平安  ,

    成聖的人擁有真平安嗎  ,  怎麼知道擁有真平安  , 假平安的記號為何   ,

   未蒙恩的人能擁有平安嗎   ,  平安從何而來  ,

成為後嗣

    得兒子的名分  ,  察驗上帝的兒女  , 成為上帝的兒女是白白而來的恩典   ,

  我們要因得兒子的名分所帶來的益處而歡喜  ,  上帝的後嗣  , 作上帝兒女 ,

   收納的背景 , 上帝收納之舉動 , 收納的重要性 , 立嗣的靈  ,

   上帝的後嗣之權利與責任 , 上帝的父性和上帝賜人兒子名分 ,

     立嗣的意義 , 關於立嗣與上帝其他恩典的作為的關係

    得救的過程(4):得兒子的名分  ,

   成為上帝的兒女之祝福  ,
 

確信或堅忍

     確信   ,  缺乏確信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到安慰  ,  那些沒有確信的人該怎麼辦  ,

     有什麼可以激勵我們尋找確信  , 真實的確信與膽大妄為有什麼不同  ,

     什麼是確信  ,  所有成聖的人都有確信嗎擁有確信的人該如何行事  ,

    如何行才能得著確信  ,  持守真道的方法  ,   堅守信仰的攔阻    ,

    不至失喪的保證  , 聖徒之堅守忍耐  , 永遠得救的確據  ,

    「聖徒的堅忍」不同於「信徒的穩妥」  ,  聖徒的堅忍 ,

   堅忍是來自上帝的憐憫之恩   ,

成聖

  奥古斯丁式的聖潔 , 奥古斯丁主義的特色 , 奥古斯丁主義的優點和缺點 ,

  衛斯理式完全主義 , 對衛斯理式完全主義的評價 , 凱錫克信念:中途宿舍 ,

  凱踢克信念的優點 , 凱錫克信念所引致的問題  , 基督徒成聖   ,

 成 聖  ,  成聖 , 成聖是什麼  ,成聖的意義  ,  如何成聖 , 成聖的源頭 ,

 成聖是上帝的作為  ,成聖的方法成聖的需要性呈現於何處  ,

  虛假仿冒的成聖  ,   我們如何達到成聖之路 , 成聖的主要誘因   ,

 我們最在乎的事——成聖  , 成聖的記號 , 被成全的完全   ,

  聖化的意志  ,  聖化的感情  , 聖化的理性  ,   復興  ,

  成聖與善行   ,  人的聖潔  ,  聖潔的賞賜   ,  天堂的聖潔 ,

  務要聖潔 , 上帝呼籲我們追求聖潔 , 追求聖潔 , 如何追求聖潔 ,

  聖經鼓勵信徒追求聖潔 , 追求聖潔的障礙 , 追求聖潔的喜樂 ,

  成聖是積極的參與聖靈的工作  , 成聖是聖靈的工作  ,

  成聖是上帝超自然的工作成聖的工作  ,

   成聖的先決條件成聖目標──學習像耶穌基督 ,

   成聖形式上的特徵──分別出來   ,

   成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與事實  , 成聖是一個過程  ,

   『成聖』是關乎到『罪的污染』  ,

   成聖的神學理論  , 得救的過程(6):成聖 ,

稱義

   
   稱 義 , 稱義是甚麼  , 何謂稱義  ,

    稱義是來自上帝的作為   ,  稱義帶來之安慰  ,

    稱義的方法   , 稱義之性質  ,  稱義的大能 ,

     稱義(1) , 稱義(2)  ,  稱義(3)  , 稱義(4) , 稱義(5) ,

    「稱義」兩方面的果效   ,  上帝的義分賜給我們  , 

     因信稱義  ,  因信稱義 , 因信稱義稱義之依據  ,

     上帝何以能稱人為義  , 稱義的兩面──上帝的公義與憐憫  ,

     稱義之結果   ,  得救的過程(3):稱義稱義的積極面與消極面 ,

     稱義是透過信心來領受的  , 基督的義是歸在我們的身上的義 ,

     稱義是根據──基督耶穌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所作成代贖的工作 ,

      稱義是透過信心來領受的賜福  , 稱義是上帝對罪人在法庭的宣告 ,

      稱義是透過信心來領受的福份 ,  ,

信心

    
     信 心  , 信心是甚麼  ,

     何謂信心  , 信心之對象 ,

     信心之性質  ,  信心的本質 ,

     信心的價值 , 信建立於知識 ,

     信心之效用  ,  信心之察驗   ,

     信心的回應  , 虛偽之信心 ,

     信是對基督的信靠 , 得救與信心 ,

     信心與功德   ,  聖經中提到的信心 ,

    信基督的含義是什麼  , 信心的類別  ,

    信心的憑據   , 在基督裡的信心 ,

    信念的力量亞伯拉罕的盼望 ,

悔改

         悔改與信心  , 改 宗   , 論悔改  ,  悔改 , 悔改與救恩關係 ,

          悔改是重生得救的果子而不是條件 , 悔改與得救的關係 ,

          什麼是悔改  , 悔改的意義 , 悔改是上帝賜給的 , 悔改在信靠以前 ,

          真悔改 , 假悔改悔改所包含的要素  , 悔改之要素 , 悔改的記號 ,

          為罪而自責是必須的嗎?   , 哪一個先行:信心還是悔改?  ,

          在拯救秩序中悔改 ,

          真悔改第一項成份: 知罪 ,

          真悔改第 二 項 成 份 : 爲 罪 憂 傷  ,

          真 悔 改 第 三 項 成 份 : 認 罪 ,

         真 悔 改 第 四 項 成 份 : 爲 罪 羞 恥 ,

         悔改的動力信心和悔改是一個過程  ,   悔改之對象 ,

         藉悔改而鼓起見證之勇氣   , 聖經中的兩種悔改  ,

          赦罪的要件 ---- 悔改  ,    

         聖經中「歸正」的教導  ,

         得救的過程(2):歸信  ,

呼召

    呼召的起源 ,   呼召與揀選  , 普遍的呼召  ,

    上帝的呼召  ,  上帝呼召人做什麼 ,

    未蒙揀選者被排除在救恩之外   ,  上帝的揀選與救贖 ,

     呼召內容與方式  ,  上帝把人從什麼樣的光景中呼召出來  ,

    有效的恩召之起因  , 有效恩召的特徵  ,   有效恩召之應用 ,

   有效的呼召 ,   上帝藉著什麼方法使我們獲得這有效的恩召  , 

    甚麼是有效恩召   , 有效的呼召  ,

    得救的過程(1):上帝的呼召 ,

  

重生

    重生是一個過程  ,  重生的必要  ,

    新生命是藉著更新的大能而產生的  ,

     耶穌基督復活使我們有新生之樣式 ,

     重生的性質  ,   恩召與重生  ,

     恩召與重生重生之真義   , 重生的證實 ,

     自由和釋放  , 罪與重生  ,  基督徒重生的目的 ,

     新生命是上帝所賜的  ,  重生的本質 ,

    得救的過程(5):重生  , 聖經中的『重生』  ,

     重生的意義  , 重生與歸正  ,

    重生基督徒的經歷 ,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悔改的動力


    沒有人能被迫悔改,如果有的話,那只是虛假的形式。真實的悔改絕對是出於自發性,這樣的自發性來自各人悔改的動力,要成為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1.受真道的光照

    人的生命由上帝而來,生命的源頭在上帝裡面,這生命就是人的光。人犯罪之後,使這個世界陷入黑暗掌權,但是人生命裡頭的光依然存在。然而,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45),光與暗是對立而不相容,人若願意並且立志脫離黑暗,就必蒙真道的光照而生出悔改的動力。

    以色列亡國之後的回歸時期,尼希米帶領百姓重建完成耶路撒冷的城牆之後,請文士以斯拉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在水門前的寬闊處,從清早到晌午,在眾男女、一切聽了能明白的人面前讀這律法書,眾民都側耳而聽。他們清清楚楚地念上帝的律法書並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結果眾民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接著以色列人就聚集禁食,身穿麻衣,頭蒙灰塵。他們與一切外邦人離絕,站著承認自己的罪惡和列祖的罪孽,大聲哀求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尼八1,九4)。

    約拿先知奉上帝的命令往尼尼微大城去傳警告,向其中的居民宣告上帝所吩咐的話。結果這些警告的話如同光照入他們罪惡黑暗的心中,讓尼尼微人信服上帝,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全城的人都向上帝謙卑悔改(拿三15)。

    使徒時代彼得受聖靈之後向眾人傳講基督,眾人聽見這話而覺得扎心,感覺自己的罪惡,就問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徒二37

    上帝的道活潑又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能刺入和剖開人的魂與靈,如同分解骨節與骨髓,連人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上帝的道會使人心裏的隱情顯露出來,不得不向上帝屈身敬拜;人也會從所聽見的話省悟到自己的罪,感覺到良心不安,因而發自內心有向上帝悔改的需要(林前十四2425)。

2.神蹟顯明

   神蹟就是上帝大能的作為。

    舊約時代上帝差遣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驕傲的埃及法老自認為是真命天子,絲毫不把耶和華真神放在眼裡。上帝就藉著摩西在埃及地降下各樣災禍,一次比一次更嚴重又更可怕,上帝用大能的作為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法老,在埃及地總共降下了空前絕後的十大災殃,最後自高頑強的埃及法老終於不得不屈服,願意釋放以色列人出埃及(出七20~十二36)。神蹟顯明可以打破剛硬的心,使人願意尊上帝為大,進而願意承認自己自高悖逆的罪。

    以色列民在信仰上心持兩意,又要事奉耶和華真神又要拜巴力。以利亞先知要領他們回頭專心歸向真神,就邀集了以色列眾人和巴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兩邊以獻祭的方式,各自擺上一隻牛犢為祭物,不用點火來燒祭物,而用祈禱的方式,各自呼求自己的神降火下來燒掉祭物,好證明自己所拜的是真神。結果巴力的先知無論如何呼求都毫無動靜,他們從早晨到午後不停的求,甚至狂呼亂叫,還拿刀槍對自己的身體又割又刺,弄得全身流血,依然毫無動靜。接著輪到以利亞先知,他先築壇,並在壇邊挖溝,再將祭物放上,最後把水倒在祭物上,直到溝滿了水。到了獻晚祭的時候,以利亞開始向上帝禱告,結果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眾民看見了,就俯伏在地,說:「耶和華是上帝!耶和華是上帝!」(王上十八2137)。神蹟顯明讓以色列民專心歸向真神,並將假先知全部殲滅。

    主耶穌要揀選彼得為門徒之前,讓他看到一件奇特的神蹟。先是彼得和他的同伴整晚捕魚,但是都沒有捕到任何漁獲。耶穌指示他們將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捕魚,彼得依從耶穌的話去做,結果網到滿滿兩船的魚,甚至船將要沉下去。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路五8)。彼得一看到神蹟就認出耶穌是上帝,所以立刻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神蹟顯明讓人清楚體會或直接看到上帝,虔誠的人會隨即在至聖的上帝面前謙卑認罪悔改。

    耶穌在世上傳福音的時候,在猶太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但是有一些城的人終不悔改,耶穌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當審判的日子,他們將要受更重的刑罰(太十一2024)。

    保羅從前是褻瀆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提前一1316)。他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凶殺的話,要把信奉主道的人都捆綁帶到耶路撒冷。就在將到大馬士革的路上,被上帝的榮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並有聲音告訴他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同行的人站在那裡,說不出話來,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掃羅從地上起來,眼睛竟然失明,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徒九19)。後來上帝差遣門徒亞拿尼亞去為他禱告,使他復明並受聖靈充滿,之後再為他施洗,從此保羅就回轉為基督而活,忠心至死。

3.受上帝管教

    在所羅門王的時代,當聖殿竣工時,上帝的約櫃運入聖殿後,所羅門王向天上的上帝大聲祈禱說:「的民若得罪妳(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祢向他們發怒,將他們交給仇敵擄到仇敵之地,或遠或近,他們若在擄到之地想起罪來,回心轉意,懇求說:『我們有罪了,我們悖逆了,我們作惡了』;他們若在擄到之地盡心盡性歸服,又向自己的地,就是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和所選擇的城,並我為名所建造的殿禱告,求在天上的居所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為他們伸冤;饒恕得罪的民,赦免他們的一切過犯,使他們在擄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王上八4650

    這些禱告的內容曾經在士師時代發生過,也延續到後來的列王時代,直到最後國家滅亡。選民的歷史中不斷出現這樣的循環,也就是「犯罪→受上帝管教→悔改→上帝拯救→平安→遠離上帝→犯罪……」,選民的悖逆會招來上帝的管教,上帝管教的目的就是要他們悔改。

    智慧的言語這麼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傳七14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人生是亨通與患難交錯的境遇,雖然人無法預知將來的禍福,但是這些事都不會脫離上帝的主權。所以患難有可能是上帝的管教,智慧人懂得思想和自我省察,就能明白該如何以悔改來面對自己人生的道路。不認識上帝的主權與大能的人都是愚昧人,如《啟示錄》中所預言的:「其餘未曾被這些災所殺的人仍舊不悔改自己手所作的,還是去拜鬼魔和那些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走,金、銀、銅、木、石的偶像,又不悔改他們那些凶殺、邪術、姦淫、偷竊的事。」(啟九2021

     甚至於褻瀆那有權掌管這些災的上帝之名,並不悔改將榮耀歸給上帝(啟十六9)。這些愚昧人是最悲慘的人,因為他們是不會悔改的人,已經受到上帝的管教仍然無法生出悔改的動力,非常堅定的走向滅亡和永遠的沉淪。

    所以蒙上帝揀選的人受到上帝的管教時,應當回想自己是從哪裡墜落的,就在那裡生出悔改的動力,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將會失去上帝所賞賜生命的光,結局就是黑暗的深淵和永刑的痛苦(啟二5)。

4.真神的恩賜

    人要能夠悔改也是出於上帝的恩賜,因為在人的肉體中沒有良善,誠如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若非上帝的憐憫,人光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是無法真正得到悔改的果效。若非上帝使人的心意回轉(王上十八37;耶卅一18),人註定要在罪惡中循環而無法脫離。若非上帝的大能,人的石心無法轉變成肉心(結卅六26,十一19)。若非上帝給人悔改的心,人就無法明白真道而醒悟過來(提後二25)。若非耶穌基督復活得勝死權,人也無從領受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徒五31)。綜合以上可知,若非上帝的恩賜,人就完全沒有得救的機會。因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9)。必須先有上帝賜恩給人的條件,叫人可以悔改得生命,如此之後,人的悔改才會發生功效(徒十一18)。

    其次,在上帝賞賜給人悔改的恩賜中,聖靈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聖靈是保惠師,要叫人明白一切的真理。當聖靈進入人的生命中,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所以領受上帝所賞賜的聖靈也就領受了悔改的心,讓聖靈這位保惠師來督責,就能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至於得救(林後七10)。另外,人有許多隱而未現的罪,是連自己都尚未察覺的過錯(詩十九12),更需要靠聖靈這位保惠師來提醒,將我們心中所深藏不完全的意念顯露出來,才可以生出悔改的心。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上帝的主權和人的意志-4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作,為要成他的美意。」
腓立比書二13 

3 .人的意志的無能 

   接受或拒絕主耶穌基督作救主,是在人的意志的能力範圍之內嗎?設想福音向罪人傳播 了,聖靈也向他揭示了他失喪的處境,最後的關鍵是否在於他是否靠自己意志的能力向上帝臣服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決定我們對於人類敗壞的定義。所有自稱為基督徒的人 都承認人是墮落的,但大多數人所謂的墮落是什麼卻很難界定。一般的印象似乎是:人 現在是必死的,他不像剛離開他的創造主之手那時一樣,而是會有疾病,會遺傳邪惡的天性。但是倘若他善用自己的力量,盡力而為,最終他總會快樂的。啊,這種說法離可 悲的現實相差何等遙遠!缺陷,疾病,甚至死亡,比起墮落給道德和靈性帶來的後果只 是小事一樁!只有查考《聖經》,我們才能真正對這一可悲災難的嚴重後果有些微正確的瞭解。 

   當我們說人全然敗壞時,我們指的是,罪進入人的體內,對人的每一個部份每一種能力 都產生了影響。全然敗壞意味著人在身心靈方面都成了罪的奴隸,魔鬼的俘虜。他行事為人「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弗2 :2 )。對 這個宣判我們無需有爭議,它的確是人所普遍經歷的事實。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慾望,無法將自己的慾望物質化。他不能作自己應該作的事,一種道德上的無能使他力不從心。 這就正面證明了他不是一個自由人,而是罪和撒旦的奴僕。「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 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約八44 )。罪不僅僅是一個或一系列行動,而是一種狀況, 是行動背後,產生行動的一種力量。罪已經滲透佔據了人的全部。它使悟性盲目,心靈敗壞,使人心與上帝為敵。意志也未能逃脫其劫,而降伏在罪和撒旦的統治之下。因此, 意志也不是自由的。總而言之,感情之所以愛其所愛,意志之所以擇其所擇,都是因為 心靈的光景所致,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沒有尋求上帝的」(羅三11 )。 

   我們再一次重複我們的問題:人要向上帝稱服,是取決於他自己意志的力量嗎?讓我們先 來問其他幾個問題,看能不能有個答案。水自己能上升到水平線以上嗎?潔淨的東西可以出於不潔淨之物嗎?意志可以違拗人整個天性的傾向和束縛嗎?在罪的束縛之下的事 物能產生純淨聖潔的事物嗎?顯然不能。一個墮落敗壞的受造物要向上帝移動,必須有一 種上帝聖的力量臨到,消除那把它朝相反方向拉的罪的所有影響。這只是「若不是差我來 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的另一種說法。換句話來說,就是上帝在□掌權的 日子裡,一定要使□的子民心甘情願地稱服。就像J 。N 。大比先生所說:「如果基督來拯救那些失喪的人,自由意志就無立足之地。不是上帝阻止人接受基督,絕不是這樣。但 當上帝在人心裡使用了一切可能的引導和所有可能的影響,就更加顯明了人對之無動於衷。他的心是如此的敗壞,他的意志如此頑固地拒絕向上帝投降(不管有多少是魔鬼在慫恿他 犯罪),以至於沒有什麼可以說服他去接受主,放棄罪。如果用『人的自由』這樣的詞 語,就說明沒有人強迫他拒絕主,這種自由完全存在。但如果有人說,因為罪的統治,他又是罪的奴僕,那麼他很自然地無法逃出自己的處境,選擇善──那麼他就沒有任何 自由可言。」 

   意志沒有主權。因為它為人身上另一些力量所影響所控制,它只是奴僕而已。人既然是 罪的奴僕,意志就無法自由──我們的主說得很清楚:「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 你們就真自由了」(約八36 )。人是有理性的,必須對上帝負責。但要肯定他能選擇屬靈 上的善,就是否認他其實是全然敗壞的──就是說,在意志上敗壞,也在其他一切上敗 壞。因為人的意志是被他的心智所統率,因為這些都由於罪而變質而敗壞,所以如果人 要轉到上帝的方向,向這個方向行進,必須由上帝自己「為要成就□的美意」,在人的心裡作工。人所誇口的自由其實只是敗壞的束縛。一個學識淵博的上帝的僕人說,人事奉自己 的慾望淫樂,「人的意志是無能的。他根本不想討上帝的喜悅。我相信自由意志;但它的自由只是根據它的天性行動的自由。鴿子是不吃腐肉的;烏鴉也不願吃鴿子的乾淨食物。 把鴿子的天性放到烏鴉裡面,它才會吃鴿子的食物。撒旦對聖潔絕無慾望。我們心懷敬 畏地說,上帝也絕無對邪惡的慾望。罪人在其罪惡的天性裡,不會有從上帝那裡來的慾望。因此他必須先得重生」(J 。鄧含木‧史密斯)。這正是我們通篇所說的──意志為天性 所束縛。在總結羅馬天主教信仰標準的「天特會議」(1569 )信條中我們可以發現下列句子(在《稱義標準》中):「如果任何人堅稱,由上帝所激發和推動的人的自由意志沒 有與那作為推動者的上帝相配合,準備好稱義;如果,還有任何人說,人類意志不可能按它所喜歡的去拒絕服從,而是不活躍的,被動的,這樣的人可咒可詛!」 

如果任何人要堅稱,自從亞當的墮落,人的自由意志就失落了,消失了;或者,人的自由意志只是有名無實,是由撒旦引薦到教會裡的謊言,這樣的人可咒可詛!」 

因此,今天那些堅持人的自由意志的人,恰恰與羅馬天主教所教導的如出一轍! 

   罪人若要得救,有三個必要條件:父上帝必須設計這個救恩計畫,上帝子必須買贖,聖靈必 須運用。上帝對我們所作的,比設計更多。如果他僅僅只是發出邀請,我們所有的人都會失喪。這在舊約聖經裡有非常驚人的例證。在《以斯拉記》一章1-3 節我們讀到:「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 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 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在這裡,上帝向一群被擄的人發出邀請,給他們機會重回耶路撒冷──上帝的殿堂所在之地。以色列人對此反應熱烈嗎?沒有!大多數人 滿足於呆在被擄之地,只有少數「剩下的人」積極響應。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看看 《聖經》對此的回答:「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上帝激動 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一5 )。同樣,當有效呼召臨到上帝 的選民時,上帝也激動了他們的心。直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會甘心樂意地回應上帝的呼召。 

   過去半個世紀裡,不少職業的怖道家所作的工作非常膚淺,他們應對現今流行的有關屬 血氣的人所受的束縛之錯誤認識負主要責任。這些錯誤宣傳,因為會眾懶於「凡事察驗」 (帖前5 :21 )而大為時興。大多數牧師傳達了這樣的信息:罪人得救與否完全在於他自 己的能力,說是:「上帝作了他份內的事,現在輪到人履行他那部份的責任。」啊呀,一 個毫無生命的人可以作什麼?人按天性來說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2 :1 )!如果 人們確信這一真理,我們就會更加依靠聖靈創造奇蹟的力量,而不會洋洋自得地企圖 「為基督贏得靈魂」。談到未得救之人時,怖道家們常把聽到上帝的福音的罪人比作一個 其床頭櫃上放著藥品的病人。這個病人所要作的一切就是伸出手去拿藥服下。但若要這個比喻切合《聖經》為我們所描繪的墮落敗壞的罪人形像,臥床的病人就該被描繪為瞎 眼的(弗四18 ),因此他看不到桌上的藥;手癱了(羅五6 ),因此他無法伸手去拿;他 的心不僅對藥物全無信心,而且恨極了醫生本人(約十五18 )。唉,我們現今對人的絕望光景所作的描繪是如何的膚淺!基督來,不是為了幫助那些願意自助的人,而是為□ 的子民作那些他們自己所無法作到的事:「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 出監牢」(賽四十二7 )。 

   在我們快要結束這篇文章時,我們來預料一個常見的,不可避免的反對意見──如果人沒有能力回答,為什麼還要傳揚福音?如果罪人受的奴役如此之深,以至於自己毫無力 量來靠近基督,為什麼還吩咐他們到基督這裡來?我們的回答是: 

我們傳揚福音,不是因為我們相信人有自由意志,能接受基督;而是因為上帝命令我們如 此行(可十六15 )。雖然對那些要滅亡的人來說,福音是愚拙的,但是,「在我們得救 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哥前一18 )。「因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哥前一25 )。罪人死在過犯罪惡當中(弗二1 ),而一個死人是完全沒有能力去願意作 任何事的。因此「屬肉體的人不能得上帝的喜悅」(羅八8 ) 

   就屬肉體的智慧而言,對那些死了的人,自己不能作任何事的人傳福音實在是蠢到極點。是的。但是上帝的道路不同於我們的道路。上帝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 人」(哥前一21 )。對那些「枯幹的骸骨」發預言,對它們說:「枯幹的骸骨啊,要聽 耶和華的話!」(結卅七4 ),這一幕會讓世人哄然大笑。但是啊,這是上帝的話語,他所 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 )。當主對墳墓裡一個已死的人大聲呼叫: 「拉撒路出來!」時,那些站在一旁的聰明世故的人會說他顯然是瘋了。但是,那發出這樣的呼叫的人自己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他的話語賦予死人生命!因此,我們傳揚福 音,不是因為我們相信罪人本身有什麼力量接受福音所宣揚的救主,而是因為福音本身 就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因為我們知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徒十三 48 ),必會在上帝所預定的時間相信(約六37 ;10 :16 ──注意這裡的「必!」),因為 經上說:「在祢掌權的日子,祢的民要甘心。。。」(詩110 :3 )。 




上帝的主權和人的意志-3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作,為要成他的美意。」
腓立比書二13 

2 .人的意志的捆綁 

   在所有論及人的意志,其品性和功能的文章中,都談到了三種不同的人的意志,就是未 墮落的亞當的意志,罪人的意志和主耶穌基督的意志。在未墮落的亞當身上,意志是自由的,可以在向善和向惡兩個方向自由選擇。但在罪人身上情形就不同了。罪人的意志 生來就不存在道德上的平衡,因為在他裡面有一顆「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的心, 使他對罪惡滿有偏好。在主耶穌身上也不是這樣:他與未墮落的亞當截然不同。主耶穌 基督不會犯罪,因為他是「上帝的聖者」。他他出生之前,天使就對瑪利亞說:「聖靈要 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上帝的兒子」(路一35 )。 我們無法不崇敬地說,人子的意志不處於道德平衡狀態,就是說,不存在有能力或選擇 善或選擇惡的問題。主耶穌的意志偏向善,因為與他無罪,聖潔,完美的人性共存的,是□永恆的上帝性。與主耶穌只向善的意志不同,墮落前的亞當是處於一種道德平衡的狀 態──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惡;而罪人的意志是只傾向於惡,因此只在一個方向有自由 而已,就是說,只在向惡的方向有自由。正如我們先前說過,罪人的意志是受奴役的,因為它受一顆敗壞的心的捆綁。 

   罪人的自由包括了什麼呢?我們以上所述的完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罪人的自由意味著 不受外界的強迫。罪人從來不是被迫犯罪。但罪人在行善或作惡上從來就沒有自由,因為他裡面那顆罪惡的心總是使他傾向於罪。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心裡有些什麼。好比我手 裡拿著一本書。我一鬆手,會發生什麼事?它掉了。朝哪個方向掉?向下,總是向下。 為什麼呢?因為重力原理,書自身的重量使它往下掉。假如我想要這本書升高三尺,該怎麼辦?我必須舉起它;必須有一種書本以外的力量來舉起它。這也是墮落之人與上帝的 關係。當上帝的力量支撐住他時,他就蒙保守,不致在罪裡扎得更深。一旦這力量撤去了,他就會跌倒,他自身的重量(罪)將他直往下拖。上帝沒有把他推倒,就像我沒有把書丟 掉一樣。一旦上帝的所有約束撤掉了,每一個人都能變成,也會變成該隱,法老,猶大。那罪人怎麼可能行天路呢?是靠他自己意志的行動嗎?不是。必須有一種來自他以外的 力量抓住他,領著他走每一步的路。罪人是自由的,但只在一個方向上自由:自由犯罪, 自由墮落。就像《聖經》所說:「你們作罪之奴僕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羅6 : 20 )。罪人可以作他喜歡作的,也總是作他喜歡作的(除了被上帝約束的時候),但他所喜歡的只是罪。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堅稱對意志的品性和功能下一個恰當的定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 是上帝學是否正統或教義是否純正的試金石。但願我們可以詳述這個論點,並努力展現其真確性。意志的自由或是受捆綁是古代的奧古斯丁主義和伯拉糾主義,近代的加爾文主 義和阿民念主義之間的分界線。簡而言之,就是說,它們之間的分別在於是肯定或是否 認人的全然敗壞。

上帝的主權和人的意志-2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作,為要成他的美意。」
腓立比書二13 

1 .人意志的本性 

   什麼是意志?意志是選擇的能力,是所有行動直接的原因。選擇意味著拒絕一件東西, 接受另一件。在作選擇之前,人必須在心裡權衡好的和壞的兩方面。意志所導致的每一樁行動都存在著偏向──對一件東西的慾望多過對另一件的。若沒有偏向,而是完全的 無所謂,就不會有決定。意志意味著選擇,而選擇則是在不同的選項之間作決定。但選擇是受某種東西影響的,是這種東西決定選擇的結果。因此意志不可能有主權,因為它 本身是那某種東西的奴僕。意志不可能既有主權又是奴僕,不可能既是原因又是結果。 意志不是原因,因為我們說過,是某種東西引起它作選擇;因此那某種東西才應該是原因。選擇本身受某些考慮所影響,由個人身上的多種因素所決定。因此,決定是這些考 慮和因素的結果。既然是結果,就說明它是它們的奴僕;如果意志是它們的奴僕,它就 不是有主權的。如果意志不是有主權的,我們就不能斷言它有所謂絕對的自由。意志所導致的行動不可能自主自在,如果說它們能的話,就是在假定一個沒有原因的結果。 「Ex nihilo nihil fit 」──從無中不可能生出任何東西來。 

   可是在歷世歷代,總有些人為意志的絕對自由或主權而奮鬥。他們爭辯說意志擁有一種 自決的力量。例如,我可以上下轉動我的眼球,而我的心對我所作的無所謂;意志則必須下決定。這本身聽上去自相矛盾。這個例子假設我在處於一種完全無所謂的狀態中時, 因為偏愛選擇一樣東西,而不是另一樣。很顯然,兩者都不可能是真的。但我們可以說 心靈在有所選擇之前,都是相當無所謂的。一點沒錯,那時意志也是靜止的。但一旦靜止消失了,決定作好了,無所謂就讓步於偏好。這樣就推翻了所謂意志能在兩樣同等的 事物之間選擇的論點。正如我們說過的,選擇意味著選擇一樣拒絕另一樣或其餘。

   決定意志的就是引起它選擇的。如果意志是受決定的,那麼就必須有一位決定者。是誰 在決定意志呢?我們說,是那加諸於其上最強的推動力,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動力。有的可能是邏輯理由,有的可能是良心的聲音,有的可能是感情的衝動,有的可能是試探 的誘惑,有的可能是聖靈的大能。不論最強的動力是什麼,怎樣在個人身上發揮最有力 的作用,都是它在推動意志去行動。用另一句話來說,意志的行動是由心靈的狀況所決定的,而心靈的狀況受世界,肉體,魔鬼,或上帝的影響。心靈的狀況最大程度地決定作 某種選擇的傾向。要說明這一論點,我們來分析一個簡單的例子。 

   某一個主日的下午,我們的一個朋友頭疼得很厲害。他很想去探訪病人,卻害怕這樣作 會使他自己的病情加劇,弄到不能去參加晚上的崇拜。這樣一來他面臨著兩個選擇:下午冒著頭疼加劇的危險去探訪病人;或者,下午休息(第二天再去探訪病人),頭疼可 能消失,晚上就可以去崇拜。是什麼決定我們的朋友在這兩者之間選擇呢?是意志嗎? 完全不是。沒錯,最後是由意志做出選擇來,但意志本身受推動來作選擇。在以上這個例子裡,有好些考慮成為選擇的強大動力,選擇者自己權衡這些動力,就是說,在他心 裡,一個選項比另一個有更強的動力支持,決定由此形成;然後意志採取行動。一方面, 我們的朋友為一種要去探訪病人的責任感所推動,他的慈心催促他這樣作,這便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他的理智在提醒他:他自己身體不好,實在需要休息。如果 他探訪了病人,自己的病情也許就會加重,結果就不能去參加晚上的崇拜。再說,他知 道,如果主允許,他明天還可以去探訪病人。結果,他決定那天下午休息。在這裡有兩組選擇擺在我們的基督徒弟兄面前:一方面是責任感加上他自己的同情心,另一方面是 他自己的需要加上一種對上帝的榮耀的真正關心,因為他覺得他還是應該晚上參加崇拜。 後者佔了上風。屬靈的考慮壓倒了他的責任感。他作了決定,意志隨之行動,他回到家中休息。上述分析告訴我們:心靈或曰理論的能力是由屬靈的考慮來引導的,心靈約束 並指揮意志。因此我們說,如果意志是受控制的,它就既不是有主權的,也不是自由的, 而是心靈的奴僕。 

   常有人教訓我們說:意志主宰人;上帝的話語卻教導我們說,心靈才是我們整個人的統治 中心。許多經文可以用來證明這點。「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 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 兇殺」等等(可七21 )。在此我們的主將這些罪惡的行徑追溯到其本源,宣怖這本源就是人的心,而不是意志!還有,「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太十五8 )。如 果要更多的證據,我們可以請大家注意:在《聖經》裡,「心」這個詞出現的次數比 「意志」這個詞要多三倍。而且提到後者時,近半數都是有關上帝的意旨!當我們確信是心而不是意志在人身上起主導作用時,我們不是僅僅在咬文嚼字,而是堅持非常重要的 意義區別。當一個人面臨著兩個選擇時,他會選擇哪一個呢?回答是,他更喜歡的那個。 這個「他」是指他的心──他的核心部份。擺在罪人面前的,一個是美德和敬虔的生活,一個是罪惡墮落的生活,他會過哪一種呢?後面那一種。為什麼?因為這是他所選擇的。 但這能證明意志是有主權的嗎?不能。從結果再回到原因看看。罪人為什麼會選擇罪惡 墮落的生活呢?因為他喜歡。當然所有論辯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他自己當然也不喜歡這種生活的後果。那為什麼他會喜歡它呢?因為他的心是罪惡的。基督徒也面臨著同樣 的選擇,他選擇了敬虔和美德的生活並為此奮鬥。為什麼呢?因為上帝給了他一顆新心或 者說新的品性。因此我們說,不是意志使得罪人對「離棄自己的道路」的呼籲無動於衷, 而是他敗壞邪惡的心使然。他不會到基督這裡來,因為他不想。他不想,是因為他的心憎恨上帝,愛戀罪(見耶利米書17 :9 )。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世俗與神學

世俗(secular)源自拉丁字saeculum,即今世(this age)。而saeculum與另一個拉丁字mundus,都指世界(world)。Saeculum是一個時間性的字,多用來翻譯希臘文 aijwvn,其本意也是指年代(age)或紀元(epoch),Mundus是一個空間性的字,通常用來翻譯希臘文 kovsmo",指宇宙或創造的秩序。
這兩個拉丁字正好反映了希臘與希伯來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希臘人看世界是一個空間、地方,事情可按偶然性出現其中,事件與事件之間並不 構成歷史意義;對希伯來人來說,世界本身就是歷史,由創造事件直至將來世界末日,其間構成了有意義的歷史。早期基督教承襲了希伯來的信仰,把世界看成「暫時」的所在,一切發生的事件都在上帝掌握之下,是有意義的歷史。這樣,宇宙(kovsmo")成了紀元(aijwvn),世界(world)成了今世(saeculum),這兩者都是非時間性的。
然而,基督教到底與猶太教不同,由於道成了肉身,世界成了啟示彰顯的場所,也是上帝活動的場所,因此基督教漸漸吸收希臘的「空間性」觀念,視世界不單為一個歷史進程,更是肯定其中活動的所在,即肯定世界。
約翰福音三章16節的「上帝愛世人」,原文即世界,是非常具體的。上帝創造了這世界,雖然人犯罪使世界招致咒詛,但上帝並不撇棄世界。上帝可以把世界毀掉,重新造一個新世 界,但上帝並沒有這樣做。因為祂肯定祂所造的世界原是好的,世界之所以敗壞並非祂的創造有瑕疵,而是上帝以外的原因,即人的罪。由於上帝肯定祂所創造的,所以祂不惜為這個敗壞的世界預備救贖方法。救贖就是對所造的世界一種肯定,相反,毀滅是對世界的摒棄。這種救贖的肯定的高峰是道成肉身──上帝親自進入世 界。
從這角度看,上帝的救贖行為是相當「世俗」的。耶穌來到世上,對人間疾苦,因罪帶來的困局,都深表同情。祂的憐憫,是無分界域地臨到受苦的人(如拿因 城寡婦喪子之痛,耶穌主動叫死人復活)。
耶穌對世界的肯定,使祂全情投入地愛世界,甚至不惜為世界而死,被釘在十字架上,上帝對世人的狂妄熟視無睹,竟讓世人任意殘害自己的兒子。十字架突出了人類對上帝的拒絕,也見證了上帝任人憑己意行事而不加干涉。這點,正好彰顯出救贖的特性:上帝肯定祂所造的世界,所以不惜以死來施行救贖;但上帝不會由祂自己規劃人類的歷史,人要為自己負責任。耶穌死的時候,沒有天使救助、沒有天翻地覆,祂無助地死去。人類的歷史由人手所造,人要為自己的事負責,這正是潘霍華 所指的及齡世界及世俗思想的根源。
然而,潘霍華的世界是一個無親情、將上帝的憐憫變成無奈的世界。上帝雖然全情投入,但卻太尊重人的自決,而沈默不語。那個世界沒有神蹟、沒有熱情,只有痛苦。按潘霍華當日的感受,確是如此,世俗的世界不再需要宗教。基督教會將發展成沒有宗教形式的教會。基督教除了不斷內省,培育內在的力量,對改變世界似乎毫無盼望。可惜潘氏並未能看見,他死後不足一星期盟軍便得到勝利,德國無條件投降,否則他可能會稱頌上帝行事奇妙。上帝雖然容許人有自主,但祂是可以干涉歷史的。
世俗化肯定今世,否定上帝。但基督教是否就是捨離世界呢?絕對不是,上帝既是全情投入這世界,祂必然肯定祂所創造的世界。祂的肯定並非肯定世上的罪:例如馬照跑、舞照跳。祂乃是肯定原初創造的美好,可惜人類的罪使世界陷入極大的困局,祂以十字架來打破這困局,叫人類重拾創造之美。
基督教既然肯定世界,我們便可以避免中世紀自然與啟示的對立,我們的神學也是應世的(即世俗化),應世的神學肯定世界,也肯定上帝。我們所建構的神學必須是認知性的(對上帝的肯定),也必須是應世的(對世界的肯定)。由笛卡兒到康德,哲學家高抬主體認知,否定客觀的上帝,甚至否定一切本體知識的可能,這是世俗文化拒絕上帝的原因,也是非還原性神學針對的問題。
士來馬赫和布特曼為我們開拓了一條應世的神學,他們要在現代心靈中為基督教尋找出路,從現代人的理解開始,規劃基督教的神學,它們算是人類學的神學。人類學的神學以人為中心,討論人對上帝的證明而非上帝的啟示。這觀點拒絕了上帝的客體性(objectivity), 使人的主體決定基督教神學。另一方面,薜華完全肯定《聖經》的啟示性,但卻把一切文化問題溯源於《聖經》,完全忘記上帝是甘心讓世人規劃他們的歷史。人類自犯罪後,人已經踏上自己創建的路,上帝雖然預備救法,但並不即時否定人類所做,這是讓祂的救贖有時間和空間施行。薜華無法明白在非基督教的民族如何生存自處,他忘記了創造的秩序是給予一切人,縱然沒有《聖經》(成文的啟示),人其實也在上帝永能和神性(羅一20)的創造規律下活動,這是上帝給予世人的肯定。
杜倫斯與薜華一樣,完全肯定上帝的客觀實在的啟示,但卻忘記這啟示是謙卑的道成肉身,取了奴隸的樣式,不單開 拓了神聖與世俗對話的模式,有時甚至甘願被人誤會、被人拒絕,目的只為讓人明白永恆的真理。基督教強而不亢,謙而不卑,因為上帝肯定了這世界,更肯定了世 人本來就不明白這啟示,正如耶穌在十字架的第一句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
上帝道成肉身,且死在十字架上,正表明祂肯定世界。這是上帝與世人交往的模式。因此,在我們肯定上帝神性權威的同時,亦要肯定道對世界的開放性。
沒有認知性的神學,會使上帝隱沒於人主體之內,變成人類學的神學;最後甚至將上帝看為人心所塑造的投射,使信仰內容只剩下道德。沒有道成肉身,上帝只有孤寂在天,與人分割,祂的榮耀和權能,只歸給一小撮基督徒自娛,與世隔絕。
要建構世俗化的神學,必須既肯定上帝的客觀實在性,同時又肯定祂的道成肉身,對世界的全情投入。可惜的是,維護認知性神學的兩位神學家,並沒有重視認知神學的建立,他們都憑「信心」開始其認知性的神學。我們承認宗教最終不能離開信心,但如果先有信心,上帝才有認知性,這對世俗的人來說,卻可能是本末倒置。所以士來馬赫和布特曼的人類學的神學,正好提供神學和世俗對話的起始點。只有當人在生活中覺得需要宗教,宗教從人的感性和存在實況進入他的心靈,他才會有信心,這信心最後也會帶領他進入神學的認知範圍。
神學並不與世俗隔離,反之,神學肯定世界,而肯定的本體──上帝,卻不在世界。我們要建構世俗神學,也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神學是應世的,但它的內容卻是超越。神學進入人的困局,目的是施行救贖,如果神學不觸及人的處境,忽視人的感情,又怎能與人對話,激發人生發信心?但神學有它本身的尊嚴,它的客觀實有就是道成肉身的基督:神學的內容雖謙卑自己,從而進入世界,卻不由世界決定。今日,我們在世俗社會裏,也應有這種精神:耶穌基督不亢不卑地進入世界,全情投入,甘心至死,但祂榮耀地復活、升天,叫世俗人有安慰,又有盼望──它是應世的,又是超越的。

信心的回應

    我們如何得著基督的救贖呢?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是被揀選的呢?人的自由與上帝的主權,那個在救贖中扮演救贖的角色呢?嬰兒夭折會否得救呢?

    相信再這樣推下去就會出現更多更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作為有限又有罪的人,相信不會有一個正確而面面俱圓的答案。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弗 2:8)

    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在行為上不能成就什麼救贖的工夫,但當認識到基督是為我們而死,我們就當以信心回應、接受,並且繼續堅守這份上帝賜給我們的信心,因為「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 10:39)

    既知道上帝會保守信他的人到永生,就堅信祂,直到得著那「不能震動的國」。

    加爾文說:「因為我們心思遲鈍,使我們不能了解天命的崇高,所以我們要借助於一種區別。一切萬有都由上帝的一定旨意所安排,然而在我們看來,都似乎是偶然。」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我們在生與死與基督聯合

    我們與基督聯合,客觀方面是在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林後五14)。

    我們與基督聯合,主觀方面是在我們得重生的時候,就是在主的復活裏頭。我們讀羅馬書六章三至五節、八節,就能看見一件事:我們與基督的聯合,在主觀方面,都是在基督的復活裏。受洗是代表甚麼呢?是代表埋葬。我們受洗時,是說我們在客觀方面已經死了,因為死了才去埋葬。我們承認那個死是真的,所以才去埋葬。復活是在埋葬之後,埋葬了一起來就是復活。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裏,並不是要追求死,乃是承認我在基督裏已經死了,乃是天天要讓復活的生命從我裏面活出來。羅馬書第六章要我們作一件事,就是奉獻。我們要知道,我們信了主後所作的頭一件事是承認死。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二20)

    「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 

    讀這兩節,就知道是我已經與基督同死。因為我們與基督的死的聯合是客觀方面的。基督一次死了,就永遠成功了,我們已經在祂的死裏死了。